◎ 周業軍 曹竹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600015)
我國碳市場與金融創新
◎ 周業軍 曹竹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600015)
氣候變化與能源消耗一直是國際社會關心的問題,從1992年由150個國家聯合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2007年的“巴厘島線路圖”,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議》以及2010年的《坎昆協議》,國際社會正形成共識,努力尋求解決氣候變暖的最佳途徑和手段。我國于2011年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探索利用總量控制與市場交易相結合的機制實現高效減排的新途徑。經過6年的摸索實踐,我國形成了7個具有較完備體系的區域試點交易市場,交易機構、金融機構以及各類市場參與方積極的進行金融創新嘗試,為我國碳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
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同時,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任務尤為艱巨。2007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8年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白皮書》。2012年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17%的減排指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規則,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2011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批準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2013年至2014年,各試點省市相繼啟動碳交易市場。
1.2.1 配額交易。截至2017年8月,全國七試點省市碳配額交易量累計分別為:湖北4671.9萬噸,廣東3062.4萬噸,深圳1867.1萬噸,上海989.2萬噸,北京707.8萬噸,重慶557.6萬噸,天津300.5萬噸。福建省碳交易市場于2016年12月22日啟動,目前成交配額201.2萬噸。上述8個地區碳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金額26.4億元。
1.2.2 CCER交易。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方面,自2015年3月廣東省發生第一筆CCER交易,至2016年底全國各交易機構共交易CCER約4600萬噸,金額約4.6億元,大部分為線下交易。
1.2.3 履約情況。2013年碳交易試點啟動以來,各試點地區已陸續經歷了3-4輪履約,總體履約情況良好,絕大多數控排企業均能按時足額履約。針對拖延或拒不執行履約的企業,各地陸續實施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措施,包括通報公示、列入誠信黑名單、取消財政資助、罰款等。2017年的履約工作目前正在進行,各碳試點地區陸續啟動了履約工作。
我國試點碳交易市場啟動以來,交易機構和各類市場參與方積極探索,圍繞碳資產進行了多種多樣的金融創新嘗試,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融資類,包括碳債券、抵押貸款等;二是集合投資類,包括信托、基金等;三是衍生品交易,包括碳遠期、掉期等;四是資產管理類,包括碳資產托管、借碳業務等。
2014年5月,首筆碳債券中廣核風電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據在銀行間交易商市場成功發行,發行金額10億元,發行期限為5年。債券利率采用“固定利率+浮動利率”的形式,其中浮動利率部分與發行人下屬5家風電項目公司在債券存續期內實現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收益正向關聯。
同年下半年起,湖北、深圳、廣東、北京、重慶等地相繼開展了以碳配額資產為擔保品的銀行抵押貸款業務。2014年11月,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與民生銀行簽署了4億元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協議,是目前單筆最大碳排放權擔保貸款。2017年3月,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積極引導下,重慶民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其持有的碳排放權配額作為部分質押物,向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行融資人民幣5000萬元,標志著西部地區首筆碳配額質押融資業務落地。
2014年10月,深圳嘉碳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同時發行了兩只私募碳基金,其中“嘉碳開元投資基金”的基金規模為4000萬元,運行期限為三年,主要投資目標為新能源及環保領域中的CCER項目,通過交易CCER指標獲取差額利潤;“嘉碳開元平衡基金”的基金規模為1000萬元,運行期限為10個月,主要投資目標為碳排放配額。
2015年3月,中建投信托發布《中建投信托·涌泉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總規模為5000萬元,投資范圍將集中在配額及CCER的市場交易上,采用的策略包括利用碳排放配額與CCER的價格差異和履約可替代性進行置換操作等。
2015年6月,中信證券與京能源創碳資產管理公司達成了國內首單碳配額掉期合約,標的總量1萬噸。合約內容是雙方對6個月后的碳配額固定價格與浮動價格進行互換。即中信證券于合約結算日以約定價格向京能源創購買碳排放權配額,京能源創于合約結算日以浮動價格(與即時市價掛鉤)向對方購買配額,雙方以固定價格和浮動價格之間的差價結算。
2017年1月,上海清算所推出了上海碳配額遠期合約產品,合約以上海碳排放配額為標的,以人民幣計價和交易,在約定的未來某一日期清算、結算。業務的組織方式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提供交易平臺,上海清算所為該產品提供中央對手清算服務。合約提供實物交割及現金交割兩種交割方式。
2014年底,深圳與湖北相繼開展了碳配額托管交易業務。托管機構受控排企業委托,以自有賬戶對托管配額進行交易和管理。受托機構承諾在約定日期到期后向控排企業返還一定數量的配額,并按事先約定對收益或損失進行處理。
2015年6月,上海推出了借碳交易業務,配額借入方存入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證金后,向符合條件的配額借出方借入配額,并在交易所進行交易,待雙方約定的借碳期限屆滿后,由借入方向借出方返還配額并支付約定收益。交易所對保證金實行動態跟蹤監管,交易系統中借入方借碳專用資金科目與借碳專用配額科目內配額市值之和與其借碳債務之間的比例(保證金比例)不得低于130%。當保證金比例低于一定標準時,交易所要求借入方追加保證金,否則對其賬戶采取限制性或強制性措施,保護配額借出方利益。
我國碳交易試點涵蓋數十個行業約2000家控排企業,覆蓋排放總量約12億噸,建立起了一個僅次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碳交易市場,標志著我國使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實際行動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大國擔當。
7個試點省市都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碳交易體系。規章制度逐漸完善,在配額管理、核查標準、核查規范、交易結算等方面建立了完備的規則體系;碳核查標準及方法得到了檢驗和改進,培育了一批核查專業人員;建立了交易結算平臺,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場內場外交易均得到了實踐檢驗;配額分配和履約管理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金融創新方面,從簡單的融資業務到集合投資業務,從初級的碳資產管理到衍生品交易,碳市場迸發出旺盛的活力,各種形式的金融產品得到了嘗試和檢驗;銀行、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主流金融機構廣泛的參與到碳市場當中,為碳金融市場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由于7個碳市場各自獨立運行,市場總量受到限制;試點前期各地政策調整較為頻繁,后期又受未來政策不明朗的影響,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價格波動較大?,F貨市場的問題限制了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碳資產價值不穩定、市場流動性差等因素導致融資和投資類業務無法大規模開展;市場規模局限使衍生品交易需求不足??偟膩碚f,我國碳金融市場尚處于萌芽階段,未來挑戰與機遇并存。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逐步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制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總量設定與配額分配方案;完善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監管體系。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加緊推動立法、制度建設、組織準備等一系列籌備工作,全國統一碳市場有望于今年底前啟動。
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將可能形成一個排放總量居全球首位的排放權交易體系;國家層面的立法與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將形成更加穩定的市場預期;統一交易市場的建設將打破現有的市場隔離局面,為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流動性創造有利條件。
統一市場將為碳金融的發展提供沃腴的土壤。形成全國市場后,控排企業數量將大幅增加,碳資產管理行業將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逐漸形成更加規范的服務模式。隨著市場擴大和流動性改善,碳資產的價值將得到金融機構普遍認可,碳資產將逐步成為常規的融資擔保物和投資對象。在先進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示范引導下,控排企業將越來越多的利用衍生品交易來進行套期保值、風險規避和投資操作;遠期合約、掉期合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交易的進場規模將逐漸超過現貨交易。中國碳市場即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第一作者為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