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駿橋,陳恩,鐘武,易建中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江西 贛州 341000)
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在肛周膿腫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
鐘駿橋,陳恩,鐘武,易建中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 探討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在肛周膿腫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本研究選擇本院肛腸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間收治100例肛周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實施傳統切開引流法治療,實驗組實施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一次性治愈率為96%,二次手術治愈率為4%,對照組一次性治愈率為74%,二次手術治愈率為24%,三次手術治愈率為2%,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肛周膿腫患者術后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肛瘺形成等觀察指標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肛周膿腫患者接受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治療,患者一次性治愈幾率較高,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痛苦,且治療安全性較高。
小切口負壓引流;沖洗;肛周膿腫;臨床療效
肛周膿腫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肛腸外科疾病,該疾病的發生于腸源性細菌感染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常規切開引流治療具有患者痛苦嚴重、術后肛瘺發生率高、復發率高、并發癥較多以及引流時間長等問題。負壓引流是一種新型的較為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在肛周膿腫的治療中應用負壓引流技術,具有較高的價值。小切口負壓引流聯合沖洗能夠有效減少肛周膿腫患者的膿液聚集,緩解患者疼痛,提高創口的愈合速度,因而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本研究對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在肛周膿腫治療中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擇本院肛腸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間收治100例肛周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男56例,女44例,年齡18~68歲,平均(43.2±23.2)歲。其中,66例低位肛周膿腫(20例肛門周圍皮下膿腫,46例坐骨肛管間隙膿腫),34例高位肛周膿腫(12例直腸后間
隙膿腫,22例骨盆直腸間隙膿腫)。根據隨機數字原則和患者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納入病例50例,各個觀察對象基礎資料和治療前情況對比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實驗組實施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治療,具體方法:患者以左側臥位和截石位接受骶麻或腰—硬聯合麻醉,常規消毒鋪巾。指診探查肛門內口情況,通常膿腫最高處會出現變硬、肛竇凹陷問題,肛門鏡下可見膿性分泌物溢出或是肛竇充血。膿腫和肛緣相應位置打開引流切口,標準為能夠容納一個手指。使用止血鉗或是手指將膿腔分開,避免遺留死腔,將膿液引流出后,實施細菌培養,在手術醫師手指引導下進入肛內,另一手持針對內口情況進行探查,確定可疑肛竇或是內口位置,對于附著有壞死組織的膿腔壁,在刮匙刮除后用甲硝唑、生理鹽水或是雙氧水進行沖洗。內口炎性組織切除后,準確縫合。將皮膚和皮下組織全層間斷縫合,切口表面覆蓋透明粘貼膜,覆蓋范圍超出切口邊緣的2~3 cm左右,常規敷料包扎后與負壓球相互連接,并使其保持負壓狀態,控制負壓壓力在30~40 kPa之間,術后實施二聯抗生素感染預防治療,每天1~2次更換敷料,并對膿腫腔實施慶大霉素稀釋液和0.5%甲硝唑沖洗,防止一次性沖入過多的量。
對照組實施傳統切開引流法治療,具體方法:患者手術麻醉方式和術前準備工作同實驗組,隨后實施常規切開引流治療,對于嚴重膿腫的部位,打開適當長度的放射狀切口,保證膿腫長度與切口長度相同,將膿液引流排出,切口處放置生理鹽水紗條引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一次性治愈率、二次手術治愈率以及三次手術治愈率,同時,對比兩組術后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肛瘺形成等觀察指標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臨床實踐過程中所得的全部臨床資料均使用SPSS 17.0軟件加以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次性治愈情況比較 實驗組肛周膿腫患者一次性治愈率為96%,二次手術治愈率為4%,對照組肛周膿腫患者一次性治愈率為74%,二次手術治愈率為24%,三次手術治愈率為2%,兩組觀察對象一次性治愈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周膿腫患者一次性治愈情況對比[n(%)]
2.2 觀察指標 實驗組肛周膿腫患者術后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肛瘺形成等觀察指標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肛周膿腫患者觀察指標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肛周膿腫患者臨床觀察指標結果分析(x±s)
肛周膿腫是一種肛腺感染所致的疾病,手術切開引流是該疾病的常用治療方法。本次醫學研究針對肛周膿腫患者實施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治療,體現出了患者易于接受、痛苦較小、愈合速度快、術中出血量少、創傷較輕、手術切口小以及機體損傷小等優勢[1-2]。筆者得出如下結論:第一,術前全面檢查,如有需要可以實施MRI檢查確定內口位置和膿腫情況,準確把握手術適應證,加強護患之間溝通,從而最大限度降低手術風險[3-4]。第二,避免應用坐骨直腸間隙引流,從而降低肛門擴約外瘺發生率,同時,不要選擇直腸壁切開引流,防止肛管括約肌上瘺問題。第三,對于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和坐骨肛管間隙膿腫等高位膿腫的患者,可實施骶管麻醉或是腰硬聯合麻醉手術,對于疼痛最為嚴重的患者,可以實施直腸內手指探查或是粗針頭穿刺。直腸壁切開引流過程中,可以使用肛鏡作為指導,并使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手術切緣[5-6]。第四,術后沖洗過程中不能一次性沖入大量藥液,避免膿腔剛剛愈合或是縮小后就擴大。一旦患者出現高熱癥狀,則需要關注繼發感染的風險,并需要保證膿腔引流通暢和創面狀況良好,確定引流液內有無新生壞死組織或是新鮮血液。第五,切口及時更換藥物,使用負壓球持續負壓吸引,若引流液降低至10 mL/d以下,則需要及時拔管[7]。
由本次醫學研究結果可知,實驗組肛周膿腫患者一次性治愈率為96%,二次手術治愈率為4%,對照組肛周膿腫患者一次性治愈率為74%,二次手術治愈率為24%,三次手術治愈率為2%,兩組觀察對象一次性治愈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肛周膿腫患者術后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肛瘺形成等觀察指標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肛周膿腫患者觀察指標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肛周膿腫患者接受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治療,患者一次性治愈幾率較高,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痛苦,且治療安全性較高。
[1] 姚健,王順和,劉紀峰,等.腔內置管沖洗加負壓引流治療肛周膿腫的臨床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2,4(5):111-112.
[2] 畢恩旭,范軍偉,王京濤.加壓灌洗負壓引流系統治療高位肛周膿腫35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1,17(51):108-109.
[3] 王桂新,袁春華,張劍濤.兩例艾滋病患者行肛周膿腫根治術的應急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3):5418.
[4] 謝杰斌,陳榮,鄭晨果,等.肛周膿腫細菌譜及藥敏變化特點[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95-96.
[5] 梁珣,金先慶,向麗,等.雄激素在嬰兒肛周膿腫發病中的作用及機制探討[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12):893-895.
[6] 邵明勇,王俊峰,雷發龍.小切口負壓引流加沖洗治療肛周膿腫的療效分析[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7):9-10.
[7] 劉永安,黎艷芳,張東平,等.一期根治術治療肛周膿腫患者5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1):4764-476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