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上海教育體系最突出的方面在于其教師培養、支持和管理的方式。”世界銀行高級教育專家、中國教育主管梁曉燕曾如此對《新民周刊》記者說,“教師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核心所在。在上海,教師這一職業頗受人們尊敬,其原因不僅僅在于教師可獲得合理、穩定的工資收入,還在于其教學有方,是真正的專業人士。”
一年前,世界銀行發布《上海是如何做的》報告。這份由梁曉燕博士團隊與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張民選教授團隊合作,歷經兩年時間完成的報告,希望上海教育能夠為各國教育提供經驗與借鑒。
回顧來路,篳路藍縷。回溯 1980年代前期,上海的基礎教育面臨的情況是——步履艱難,中小學幼兒教師地位不高,待遇偏低,隊伍不穩。

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曾說過“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到了突出的戰略地位。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說:“教育事業,決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地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來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可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80年代中期,包括上海在內,中國各地的基礎教育還是薄弱。
由曾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出山成立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就成為黨和政府重視教育、關心教師,特別是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良好風氣的一項重大舉措。完全可以說,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成立不久以后,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也應運而生。伴隨著上海基礎教育的一路發展,“開拓、求實、奉獻、服務、廉潔”,首任理事長陳國棟提出的十字會風,成為該基金會三十年來堅守的信念;“對教育有利,對教師有益”,成為基金會開展各項工作的最高準則。作為上海普教系統教師三十年來最溫暖的同行者,基金會助力上海教育事業發展,本身亦成為了基礎教育的上海經驗!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基金會模式之探究,正當其時!
緊抱初心不放松
“‘對教育有利,對教師有益,這就是我們基金會的初心。”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常務
副理事長李駿修對記者如此說道。
比較全國各省市各種教育類基金會運作、發展的過程,《新民周刊》記者發現,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的特點是——多年來,始終堅持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亦即以中學、小學、幼兒園的教師為主體,兼顧其他崗位和對基礎教育做出重要貢獻的社會人士。
在全國各地此類基金會設置之初,面臨著頗為相似的基礎教育困難局面。譬如改革開放之初政府囊中羞澀,教師待遇低下;譬如經歷十年動亂,教師社會地位低下。由此,各地的此類基金會確實面向教師,通過獎勵優秀教師的方式,以提升其待遇,并通過此種方式留住人。更因此類基金會的設立,而引起政府和社會對教師的關注,提升了教師的社會地位。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局面與三十年前大不相同了。由于政府多年來對教育工作的重視,對教師的重視,教師普遍收入提高了。由此帶來的,則是現在很多基金會,對教師本身的關注少了,甚至紛紛改成了“教育基金會”或“教育發展基金會”。
然而,發展教育,教師是根本。
梁曉燕認為,上海市教育體系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教育體系之一,因其將精明的教育政策轉化為優異的學習成果。上海市中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全球排名第一的秘訣,是其強大的教育體系和優質師資隊伍。
面對上海的師資隊伍,原上海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曾任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的姚莊行至今仍記得陳國棟對她所言:“要把配角當好,做一個心誠的人,做一片全心全意為教師服務的綠葉。”姚莊行認為,所謂“綠葉”的定位,是陳國棟對基金會所有工作人員的一種誡慰,一種期待,一種要求。
李駿修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基金會就是聚焦基礎教育階段。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國必先強教,我們基金會依然主要服務于教師隊伍建設,把注意力集中在評優獎教方面,同時集中講好教師故事。當然,我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通過我們的基金會,能夠做一些資助跟培育的工作。這主要就是通過一些項目的引領,來促進各類教師的專業成長跟專業發展。比如針對農村教師、青年教師、青年校長等,我們通過一些資助項目,使他們在崗位上能夠盡快的成長成才。”
如果這些農村教師、青年教師、青年校長在自身崗位上能盡快成長起來,則將進一步提升上海基礎教育的發展。這難道不是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設立時的初心嗎?初心不改,前路未已。
獎勵先進永無止境
個人故事收入《一生秉燭為教育》,在青浦扎根三十年的顧泠沅認為,要讓一位師者臥薪嘗膽,花費半輩子的經歷去做“一點點好事”,甚至長期扎根一線,何其難哉?在這個層面上看,諸如上海市園丁獎的那點兒獎金,堪稱微薄。但園丁獎,包括基金會所設各類獎項,其所提供的力量,絕不僅僅是金錢所能衡量的。
獎掖優秀教師、發揚先進、崇尚師德是基金會貫徹宗旨的主要方向。
姚莊行說:“基金會的工作激勵了教師更加努力投身教育事業,同時,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教師的榮譽感和責任心,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目前,基金會表彰獎勵的范圍,已經涵蓋上海市中小學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校外教育及中等職業教育各類學校的教師。以本屆理事會自2014年以來的工作為例,3年來,基金會表彰獎勵優秀教師6711人次,其中有2183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園丁獎。
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市教育年度新聞人物、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優、市中職校教師教學法評比,以及市農村優秀教師標兵、市十佳班主任、市少先隊輔導員標兵等評選,堪稱基礎教育領域全覆蓋。只要能夠立足崗位擼起袖子加油干,就有可能脫穎而出。
曾任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現為基金會顧問的夏秀蓉說,比起上世紀80年代,如今我國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都提高了,至于經濟地位,確實社會上有人議論紛紛。比如有一個階段,有人說當老師的補課成風,甚至課堂上不講,到補課班去講。另一方面,家長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掏錢請老師補課。
有償補課,這樣的不正之風是否存在?一度確實存在,如今也不能說絕跡。而社會上開設的一些機構,更是攪得校外教培市場暈乎乎亂紛紛。但另一方面,又有老師不計報酬,義務為孩子拾遺補缺。夏秀蓉說:“這些人,難道不該大力宣傳嗎?”
2005年到2014年擔任基金會理事長的胡正昌說,如今社會上非常關注教育問題。如今的基金會,雖然各個獎項獎勵金額并不高,但小項目有大影響,與各區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縱向聯合,與有關團體橫向聯合,充分展示上海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名師名校長的風采,對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推進與激勵作用。
前不久,在上師大舉辦的“師德評價與教師發展”高端學術研討會上,該校教授何云峰曾如此對《新民周刊》記者表述自己的觀點:“師德,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社會上,對教師的道德期待,一定是高于一般群體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教師標準,正是在回應老百姓對教育工作者的師德期待。我們辦學校不是辦學店,而是為了培育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這樣的道德自信是不滅的。”
在李駿修看來,習近平提出的“四有教師”,包括上海教師大量的正面形象,并不是刻意塑造出來的。他們本來就是大量存在的。“我們基金會所做的工作,恰恰是發掘這些正面典型、一線教師的光輝形象,并加以大力宣傳。通過這些優秀教師的引領,提高上海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塑造上海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
已故教育家呂型偉曾說:“當前,社會上對中小學幼兒教師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人認為中小學幼兒教師的待遇、地位都不錯了,沒有必要再搞什么基金會。我很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即使到了某一天,全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的工資大大增加,甚至增加到過去某一位領導講的‘達到令人羨慕的地步,獎勵先進的工作還是要做的。只要社會上有教師這個行業,教師獎勵基金會的工作就不應該停止!”
科學管理才能長效發展

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按照國務院頒發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和國家的政策法令,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每年主動接受銀行、民政、審計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向理事會報告財務收支情況,并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記者了解到,類似的基金會,一般只需理事會換屆時進行審計。但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自1992年起,就遵循陳國棟理事長意見,每年都請社會審計。
2004年6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實施。當時,基金會理事會經換屆重新登記,組成新一屆理事會。從那時起,理事會下設的秘書處按理事會要求處理日常工作事務。基金會每年召開一到兩次理事長會議,召開一次理事會議,確定工作思路和各項活動。可以說,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從設立之初,就不存在正規化的問題——自始至終,該基金會都是嚴格遵循各項法律法規和制度,保證了自身的正規化。
基金會的變化,與時俱進,在于對教師獎勵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獎勵的側重點上。“今天國家富裕了,投在教育上的錢比過去多了不少。過去,我們用獎勵的辦法鼓勵教師堅守崗位,今天,我們要用獎勵的辦法激勵教師發展自己、教書育人。”呂型偉曾說,“學生需要表揚,教師也需要用表揚、獎勵的方式來促進職業認同和內心的覺醒。”
呂型偉曾建議,在獎勵方式上要多樣化,要努力符合教師精神上的需求,例如為教師創設個人發展的條件,提供展示能力和成果的平臺,更好地體現出教師的人生價值。基金會積極參與《上海教育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就先為教師搭建成才與展示的平臺。
從另一項活動中,也不難看出上海獎勵教師方式的獨特之處。2015年以來,基金會組織獲獎優秀校長、教師參加融考察、學習、交流、休假為一體的榮譽休假,到上海的對口幫扶地區開展活動。至今已有近300名優秀校長和教師受益。

譬如去年,32位上海市優秀班主任,赴重慶萬州開展班主任榮譽休假活動。這次活動,以“互聯網+背景下的班主任隊伍專業化發展”為主題,讓兩地班主任深入交流。平涼路三小的沈麗瑾老師感嘆說:“在萬州學校,一個在上海就讀過的男孩熱情和我們打招呼,還笑著和我們留影。兩地老師都是那么的熱愛學生,兩地的教育雖然存在著很多不同,但是同為教育者的我們心是相通的,情是相融的。”
無疑,依靠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這一“四A”級社會組織之模式,充分發揮基金會聯系廣大教師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基礎教育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基礎教育的上海經驗,完全可以在全國范疇內推廣這一經驗。上海基礎教育贏得國際贊譽,其中更是不乏基金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