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淺析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關系
馬晶晶
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產生以來,二者的關系就備受學界關注,但大多是關于二者相對立的研究,對其同一性研究少之又少。在人類思維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們作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各自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和方法也存在差異,人們普遍認為辯證思維比形而上學思維要先進,全盤否定形而上學思維的作用。當然,目前用形而上學的單向性思維方式來思考、看待、解決問題的現象依舊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關系,本文主要從思維方式入手來探討二者的關系,從而為更好理解哲學史奠定基礎。
思維方式 辯證法 形而上學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完全對立的思維方式,因此,正確理解二者的關系離不開對思維方式的探討。
思維方式是指人在認識事物時頭腦中思維的一種存在方式,簡單來講,一方面,指人在思想進程中“怎樣想”,此環節至關重要,主要是因為它涉及到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的思想與觀念,從而影響人接下來“怎樣做”和“做得怎樣”的實際行動。另一方面,從邏輯學角度出發,思維方式也能夠看做是“邏輯”,是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的邏輯,在此領域內,是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邏輯”,也是其自身的“構成框架”。因此,思維方式就是指“思想的構成框架”,或者說是“概念的構成框架”,其基本形式是概念。目前國內關于思維方式比較規范的定義是指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人的各種思維要素及其結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定型化的思維方式,是主體觀念地把握客體,即認識的發動、運行和轉換的內在機制和過程[1]。自辯證法產生以來,已發展成指導人類認識外部事物的科學方法,以至于很多人把形而上學作為“糟粕”全面拋棄,在這些人眼中辯證法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最完備狀態。與此相反,事實竟是這樣: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而上學與辯證法都是人類思維進化的成果,沒有錯誤和正確的區分,只是思維在目標、方式、應用和發展方向上存在差異而已,但它們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因此我們在探討二者的關系時,必須明確以下幾點:一、思維方式是關于思維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探討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關系需要在三者的統一中去理解;二、人類思維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分別是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概念框架,與此相對應,需要從常識、科學和哲學三者的關系中去看待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三、人類的理論思維是歷史的產物,因此我們需要從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去把握二者的對立與斗爭。
辯證法思想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出現了,早期的愛利亞學派就蘊涵著辯證法的萌芽。克塞諾芬尼指出“神”是不動的“一”,巴門尼德提出“存在”是不動的“一”,認為具體事物是虛偽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實的。芝諾提出的“悖論”思想比蘇格拉底更早地蘊含辯證法思想。但“辯證法”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語中,是由蘇格拉底所開創的,原本是指“對話”、“論戰”,主要是指在辯論時用來揭露辯論雙方在議論中所產生的矛盾,并較好地解決矛盾去追尋真理的方法。之后,人們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揭示事物的矛盾運動,成為認識世界的辯證法。即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認識事物,認為發展的根本是事物的自身矛盾。
“形而上學”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古希臘語“物理學之后”的意思,是研究有形實體之外的抽象學問。現在主要是指用靜止、片面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堅持套用死板僵硬的“公式”去看待世界。它認為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彼此獨立存在,是互不聯系、永恒不變的個體,即使談到發展、變化,也只是數量和位置的改變,而且認為這是由于外部因素導致的,不是事物自身矛盾所引起的。它是用否認矛盾的觀點認識世界的哲學理論,是指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的方法。二是指認識世界時,只是憑借個人的感官經驗達到對事物的認識,也指研究世界的終極本原和不變本體的學問。
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作為完全不同的方法,在追究世界本原的過程中有截然相反的觀點。辯證的思維方法要求在看到世界是一個有機聯系且不斷變化發展的基礎上,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與之相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在認識世界時,將世界看作不變的整體,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進行觀察,最后再形成所謂的認識,即用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具有機械性、局限性。因此,要真正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就要從根本上對它們進行質的分析。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究竟指什么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所謂“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他具體指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公式”[2]。從當下來看,辯證法自產生以來就被公認為是較全面的思維方法,然而為什么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在人們認識外部事物的過程中仍然左右人們的思維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它符合人類認識的本性。人類最初對世界的認識,是較淺層次的,這種認識從本質上看以本體論的思維方式為基礎,所以,它是“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其次,用固定的思維認識外部事物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限制,這也就決定了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特點——“兩級對立”、“非此即彼”。這種思維方式僅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適用的,一旦超出這個范圍,便不再適用。
孫正聿在《哲學通論》中提到,目前對辯證法的認識有一些誤區,人們通常用常識的思維去思考它與形而上學的關系,把辯證法當作現成的知識、固定的模板去應用。此外,辯證思維方式在抽象層面上被人們重視,具體層面上被人們輕視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理解二者的辯證關系。
(一)形而上學思維具有抽象性,辯證思維具有具體性
形而上學思維是知性思維的普遍化和絕對化,它將知性割斷、對立,是不科學的世界觀。用知性思維引導人去認識世界、思考問題,就是形而上學。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知性思維,主要指形式邏輯思維,在認識外部對象時,往往會使思維離開具體內容而去主觀臆想,把事物的“普遍性”與“共同點”混為一談,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經驗知識的概括。用形而上學的思維來觀察事物,是主體站在客體之外對事物現象的表面觀察,把知識看作是僵死的教條,導致知識的誤用,只對思想進行了外在把握,而沒有深入其本質。也就是說“形而上學思維并未超出單純知性思維”,“直接采取抽象規定”,“只在抽象層面上實現所謂的統一,而沒有實現具體的內在統一”。而辯證法作為具體的思維,則達到了對思想的內在把握。辯證法作為思維的邏輯,它是列寧所說的那種邏輯,即“形式是具有內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實在的內容的形式,是和內容不可分離的聯系著的形式”[3]。
(二)形而上學思維具有基礎性,辯證思維具有反思性
形而上學思維和辯證思維是人們思維方式的兩種最基本形式,前者先于后者產生,在后者出現之前,人類用形而上學的方法認識世界,因為它總是把思維與存在看作是直接的、永恒的統一,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去解決問題,否則就無法認識思維的對象。形成“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固定思維框架,這比較符合人類的思維習慣,其在有限范圍內的合理性及時間上的先在性使它占據了人們頭腦中的優先地位,因而具有基礎性。而辯證思維則不同,它不是對事物固有穩定性的認識,它會追問“事物為什么存在”?反思我們所看到的是否是事物的本質。它不適合解決人們經驗層面上的問題,只是在頭腦中反映的東西與現實情況不相符合時,才會分別從主客出發去探討二者的同一性。辯證法是思維的邏輯,主張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對事物的任何認識都是在對立面的統一中形成的。辯證思維不是自發地形成的,它需要有目的地去學習、去應用,它否定了形而上學思維的“糟粕”,肯定了其“精華”,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思維方式體系。
(三)形而上學思維具有片面性,辯證思維具有全局性
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是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在認識世界時,它是從主體出發去認識客體,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變化,未看到思存矛盾關系的變化。從該層面來看,它只能適用于在思維與存在相統一的情況下去認識事物,當思維和存在不一致時便不能形成關于外界事物的完整認識。它往往會從僵化的、刻板的概念出發,對事物的認識也只是從主體層面出發,而看不到客體對主體的影響,由此形成的認識具有片面性,是一種單向性的活動。而辯證思維認為,思維與存在既對立又統一,這是全部人類活動的基本前提。當思維與存在相統一時,主體自然會去認識客體,當二者出現對立的一面時,又從客體出發反思主體自身,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模式。用辯證思維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外部世界以及組成世界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較好地把握事物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四)形而上學思維具有非批判性,辯證思維具有批判性
從哲學意義上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形而上學思維卻忽視了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及其發展。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所形成的對事物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和絕對性,主要是它離開人的生活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孤立地去認識世界。這種認識僅僅依靠個體的經驗常識,用同一標準看待事物的存在,并未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動而轉變最初的觀念。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形而上學思維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總是排斥對它的“否定理解”,這是它的非批判的本性。而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究其根本原因,是指人對萬物的認識都是以一種否定的、批判的態度去對待的。辯證法是人類進行理性思考的方法,是對思存關系的批判性反思。即辯證思維不止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特性,而且它還會對思維本身的前提進行批判。
形而上學與辯證法互為補充,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必然產物,二者統一于人類的認識活動,區別僅在于是否承認矛盾。因而二者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質的差別,但兩者的關系卻是不能斷然隔開的。總之,為了較好地運用辯證法,從而也進一步明確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與斗爭全過程,我們在理解二者概念的基礎上,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它們之間的深層次關系,從而達到在哲學的層面上掌握和運用辯證法,避免讓辯證法名譽掃地,乃至被譏笑為“變戲法”。
[1]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馬克思和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晶晶(1993-),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