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超
孫 弢
藝術借鑒
淺析嶺南舞蹈晚會作品《獅吼》
——舞與武之緣
譚 超
嶺南文化博大精深,文學藝術雅俗并茂,具有豐富的內涵,有著自身重要的開放性與兼容性特點,創新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流派風格。嶺南之地的民族甚多,因此它的民間舞蹈種類也非常的豐富。文章通過對嶺南舞蹈晚會作品《獅吼》的分析,去了解舞蹈與武術之間密不可分的緣分。
嶺南文化 舞 武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世界文明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是因為中華文化不僅有著深厚的淵源,更加有著廣博豐厚的內容[1]。而嶺南文化在這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它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主要以廣府文化、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為主體,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地域文化特色。
嶺南舞蹈文化的來源,主要由三大部分而組成:(1)原有的南粵本土文化,為底層支柱。(2)南遷的中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由于戰中的出現,自然災害的影響,迫使大量的民族僑遷南移,因此嶺南文化吸收了這強大的中原文化。(3)舶來的域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流入了外來文化,廣東作為始發地,為嶺南文化注入了先進思想的新活力[2]。
《風起嶺之南》此風起于這幾千年來的文化根脈,是這山水如畫的美景,是這古色古香的西關大屋,是這孕育我們的江水之情,它,風起潮涌了這片嶺南之地,吹出了這股引領之風。
嶺南舞蹈晚會專場由《鼓?脈》《江?情》《山?風》《城?雨》《潮?涌》這五個篇章組成,從南越王古墓的玉舞人到鄉村田野的杯花聲聲,經過古老的西關小巷再奔向大海的波濤潮涌,情景的層層鋪墊,使作者體驗到這嶺南的文化魅力,她的精神讓筆者為之振奮。
《獅吼》作品位于“潮涌”篇章,此篇章為整個舞蹈晚會的精神篇,此作品在整臺晚會上起到了一個點睛作用,推動了晚會中的一個高潮,作品人物的原形是葉問,葉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偉大的武術家,性格內斂文雅,對人謙讓有著民族大氣之風,是個有情有義,重情愛家之人。
《獅吼》這部作品的動作元素是提煉于廣東的詠春拳,詠春拳,南拳之一,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名“詠春拳”,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二字鉗羊馬、偏馬等。
在舞臺上可以看到詠春拳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之一的木人樁,那也是舞蹈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木人樁立于五米長寬的舞臺上,整個平臺可以旋轉,旋轉的高臺能將木人樁與演員的各個角度表現的淋淋盡致。故事的發展,是從演員站在五米的小臺上與樁之間的關系而展開的。
在輕輕的女子哼鳴聲中,大師沉雄古逸身穿白色長袍,背對于觀眾站在小臺之上,從視角上觀看,整個舞臺顯得非常寂靜,從演員的服裝上來觀看,人物顯得非常大氣。舞臺上燈光也只給出了一束白色的定點光,此種眼觀視覺更突顯出了人物中的形象。
第二段描寫的是日軍轟炸的場景,葉問看到家鄉、人民被迫害的慘象,他悲憤不已,第一段中的點點紅色燈光開始在這加強了,紅色,如同鮮血的色彩,有著革命、激情、斗志與憤怒的象征,伴隨這黑夜的藍光閃爍,給觀眾帶來與提供出這故事里的現象。從這段可以清晰的看出舞蹈特有的感情色彩。
第三段描寫的則是葉問準備拼死一搏,重振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此時燈光以紅色為基調,加入藍色燈光在其之中。這一段再一次的將詠春拳的特色招式加入舞蹈之中,我們通過舞蹈形美將蛇鶴意形拳改變,運用身體的腰部與腳底放大武術動作,并且將其美化,使武術動作成功變形為舞蹈動作,使作品完美的表達。
在中國自古有著“武舞同源”之說,因此中國舞蹈與武術結下了這不解之緣。而眾所周知,廣東佛山有被譽為武術之鄉的稱號,在這塊領域上,出現了一代又一代宗師,他們的出現豐富了中國武術界的這塊文化之碑。
舞蹈與武術本身就有著這深厚的淵源,這份緣分要從幾千年前開始說起,在原始公社時期,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人們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在勞動中,生產了最古老的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而在那一時期他們的舞蹈有著強烈的功利目的,對于原始人來說,審美或藝術創造并不是他們的跳舞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實用的需要,因此原始舞蹈于狩獵、祭祀、戰爭、性愛、祈禱等活動密不可分,這一點可以從考古學專家所發現的多處崖畫與古籍記載中能得到證實。
綜上所述,舞蹈與武術的兩者結合,非常的自然,游刃有余。舞、武本身就是同出一轍,它們在形式上沒有本質的差異,都是以肢體來作為表現形式,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著舞武結合的先例,正是這一先例的發展,使作品《獅吼》的完成得到了成功。發展,在于繼承之上,是繼承的更高階段,只有對文化進行徹底的摸索,得知文化之根底,并兼容中西新文化,不斷創新文化新元素,豐富領土地域文化,才能使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
[1]李北達.中國武術理論與舞蹈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4~8.
[2]劉波.嶺南舞蹈的歷史發展與思考[J].大眾文藝,2012(18):79.
(作者單位: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
孫 弢
【摘 要】篆刻藝術是我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甚至可能更早。最初的印章是實用性的產物,但仍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本文試順著歷史的脈絡,簡述篆刻藝術的重要類別及其風格特征。希望能對篆刻藝術的欣賞和學習,指明方向并提供一個大的理論框架。
【關鍵詞】篆刻 璽 印 線條 結構 疏密
篆刻,又名璽印、印章。是指以篆文書體為主的,以刀在不同材質上鍥刻的藝術。篆刻藝術,是我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具有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形成了豐富的形制和風貌,并最終和我國的傳統的書法,繪畫,文學相互融合。篆刻藝術的“印”與“詩、書、畫、”并重,互為表里和襯托,具有強烈的個性和深厚文化內核。我們在欣賞書畫之美的同時,一枚枚鮮紅的印章,如“畫龍點睛”般點綴著畫面。我國的書畫作品中,沒有印章的書畫作品是不完整的作品。元代之后,篆刻藝術蓬勃發展,產生了專業的篆刻大家和篆刻流派。
篆刻更是與書法密切結合的姐妹藝術,同根同源。眾所周知,遠在筆和紙張沒有發明之前,我國就出現了最早的文字,一般都是用刀刻在金屬或石頭上的流傳下來的。
最早的篆刻作品發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時稱璽印、印或印章。目的是以實用性為主,做為權威部門的標志或經濟來往的信物而存在。是進入階級社會之后的產物,在古代文獻中也有記載。劉朢《釋名》中說:“印者,信也”。自春秋戰國時代起直至近代,印章的材質、大小、形式、字體、等歷經變革,印章的制度卻一直沿用至今。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稱霸,分地而治,王室衰微,社會動蕩不安。而正因為如此,文字的使用則具有多樣化,地域化的特征。異體紛呈,繁簡無定,反映在篆刻作品的印面上,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方寸空間內所營造出的自由自在的狀態。文字的獨立含義淡化,在空間的處理上大開大合,線性多變,用字古奧,或詭異多變,或流美飄逸,或裝飾趣味濃厚,自然靈動,揖讓之間常有自然錯落之妙。
楚璽文字沖破了西周金文的理性枷鎖、注入楚人的浪漫氣質。大印結字雄肆,用刀法酣暢淋漓,最見荊楚風尚;小璽字形圓轉流暢,秀而不媚。此外還有一類特殊形制的三合璽,非常有地域特色。
齊璽文字筆畫均勻,體勢修長,裝飾趣味濃厚,一些大型官璽造型奇險,線質粗獷。還有一部分陶印,印面大,字數多。為古璽中的恢宏巨制。洋洋灑灑,恢宏大氣。
燕璽多以正方及長方形居多,陽文章法或大開大合,疏密對比強烈,揖讓之間自然錯落而靈動多姿,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陰文多為鑿制,線條勻稱,結體工整自然,分朱布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
三晉官璽多為陽文,體型偏小,筆畫細勁堅韌,結構端莊整飭,小巧之中自有風致,因其印面尺寸較小,布局多為精巧之作。
秦國地處西隅邊陲,各方面都具有保守性。文字更多承襲了西周晚期銘文的遺風,規范整飭,結體方正,大多有界格,用方折筆畫對字形加以改造,秦璽與六國璽相較,其字形修長,線質流暢而具有筆意,稚拙古雅。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實行“書同文,車同軌”。丞相李斯創立了標準書體——小篆。這一時期的篆刻皆以小篆入印,線條細勁,體勢修長,章法古雅中寓有靈動之意。
漢代印章在秦印的基礎上進一步統一和發展。漢印之風延續八百年之久,真正確立了純正中和的漢印典范,留給后人大量精美的篆刻作品。成為了篆刻藝術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學習漢印是后人研究和學習篆刻的不二法門。
西漢印章,印面文字分布均衡,筆畫平整,結構平穩妥帖,顯得嚴整莊重,敦厚樸實。新莽時期,印制獨特,體勢拉長,平直中略寓圓融之意,有小篆筆意。刀法極為細膩準確,做工精美。東漢印章以方勁沉雄為主要特色,文字筆畫大多方勁挺直,刀法凌厲痛快,筆畫肥滿,白文印稿所留紅地較細,空間虛實對比極強。真可謂“疏可走馬,密不容針”。
篆刻有朱文,白文之別(即俗稱陽文,陰文)。發展至元代,大畫家、書法家趙孟頫大力倡導淳雅的治印風范,吾丘衍從理論上剖析篆法,梳理出一套文人治印的規律,著有影響深遠的《三十五舉》。王冕更首創以花乳石治印。創作出文人意味獨特的篆刻佳作。可以說,從元代開始,印章的美學價值才真正被從實用性中剝離,提煉出來,自此,篆刻的藝術性逐漸增強,而實用性極度弱化,可以說元代是篆刻藝術和實用印章分野的里程碑。
趙孟頫在鮮明的審美標準和表現創作的動力的支配下,把小篆移入印面苦心經營,形成有具有一定規律的篆刻朱文印的方法。后人稱之為元朱文,其字形線條纖秀,婉約流美,章法緊湊合度,在制治印過程中努力表觀“印從書出”的審美追求,線條的提按,起收筆的形態都收拾的恰到好處。
明清以降直至近代,篆刻藝術歷經數代文人雅士的繼承和發揚,早己形成了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繁榮局面。如明清時期的“浙派”、“鄧派”、“浙派”,弟子眾多,各有千秋,或雄渾大氣,或古拙天真,或精致優雅,不一而足。回首數千年的歷史進程,無數先賢為篆刻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光大付出了大量心血,成果令人囑目,但毫無疑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審美意趣的深化,印文化中可開拓空間的還極寬廣,篆刻藝術的明天將更輝煌。
參考文獻:
[1]祝竹.漢印技法解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尹海龍.古璽技法解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安徽交通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