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鋒
優化小組合作之“四要”
趙海鋒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組合作學習是最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學習方式。若想實現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師者應該做到“四要”。
轉型 重點 原則 流程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边@恰恰與當代教育專家郭思樂教授所倡導的“生本教育”思想相契合。“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是:“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這就要求我們為師者必須要實現思維的轉型。我們必須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過去的“聽懂了”轉型為“學會了”“會學了”。為此,我們必須要做到:以學生的角度確定學習的目標。
長春版小語五(上)第五板塊的“表達”要求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游覽過的一處景點。以往教學時,我特別注重對導游詞寫法的指導,結果學生的表達既無“興致”,又不“由衷”。原因何在?就是我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他們會喜歡用什么方式來交流。我深切地體會到:實現角色的“轉型”勢在必行。于是,再次教學這節課時,在課前我便將導游詞例文發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景點,仿照例文,結合資料,練習介紹。在課上,我讓各組選定一處景點,把所在的小組想象成小旅游團,一個同學做“導游”,其他同學做“游客”。令人欣喜的是,各組的匯報異彩紛呈。其中,各組飾演“游客”的同學的表現尤為搶眼:有的提問,有的拍照,有的背包……這不正是集體智慧的完美體現嗎?而我僅僅在他們討論時給予了些許點撥。
由此可見,只要我們能夠轉換角色,在備課時仔細思考,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在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那么學生必能各展所長,學有所獲。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的教學理應緊緊圍繞這兩大特點來設計活動、展開訓練。因此,我在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進行了大膽的取舍,我把這一理念命名為“1+2”策略,即:一個“中心”(一個中心問題)、兩個“基本點”(品詞句,感情讀)。
在教學長春版小語文六(下)第四板塊第一篇課文《落花生》時,我提出的中心問題是:你是怎樣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的?而“批注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兩個基本訓練點。第二篇課文《風箏》篇幅長,文中有很多文言詞,再加上魯迅的文章內涵深刻,即使帶著學生去深入挖掘,學生也不會懂。因此,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最想表達什么情感?(生:內疚),然后各組只抓住體現“內疚”之情的語句談感受。
總之,若想在課堂上體現“小組合作”的成效,目標一定要簡潔,易于操作,這樣至少在課堂上可以解決一個中心問題,使學生“一課一得”,總比面面俱到,沒有重點要來得扎實、有效。
(一)合作之前有目標
學習目標是指導學生有序、有效學習的關鍵。因此,每次合作之前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而學習目標的表述要簡潔、明了、具體。如:在教學長春版小語六(下)《井岡翠竹》這篇課文時,我提出的目標如下:(1)說:感受深刻的詞、句;(2)品:句子的修辭,翠竹的精神……(3)讀:讀出對翠竹精神的歌頌與贊美之情。這三個目標既對學生在組內交流時起到了引領作用,又給組內的分工提出了建議,各組在交流及匯報時就能有的放矢。
(二)合作之中有指導
雖說“生本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并不代表老師在課堂上就要一言不發。我們既然是“生命的牧者”,就有責任給“羊群”尋找草地和水源,有責任在“群羊”之間產生矛盾時,出面調解……因此,面對一個個學習小組,作為“牧者”的我們必須深入“羊群”,時刻關注其動態。所以,在“以學為本”的同時,教師應該通過巡視及時地了解各組的學習情況,從而因勢利導。
(三)合作之后有提升
合作之后的提升不光指小組整體匯報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每個組員的感悟要有所升華。這就要求之前的組內交流絕對不能流于形式,必須要有思維的碰撞。最終一定是在合理的分工下,展示大家“智慧”的結晶。
四個“流程”指的是:個人先學、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1)“個人先學”指的是教師通過“前置性作業”(課前布置的“學案”)的形式,讓學生先學。若想讓學生在課前充分地自主學習,使課前預習成為課堂學習的有力基礎,我們就必須要精心設計“學案”,務必讓學生完成“個人先學”的任務。
(2)關于“小組交流”時的目標引領、“全班交流”時的補充評議,每個環節的設計都需要我們在課前反復斟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每一次合作后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边@是夸美紐斯的教育理想,而“生本教育”所要實現的正是這樣的理想。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毙〗M合作的學習方式恰恰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空間。
因此,只要我們心懷教育理想,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扎實開展教學研究,就終究會實現“小組合作”的最優化,就終將會迎來“生本教育”的春天。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朝鮮族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