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茜婷
現代傳播
年鑒條目選材與撰寫芻議
萬茜婷
作為年鑒的基本細胞和信息的實際載體,條目的編撰質量直接影響著年鑒的整體質量。本文在分析總結目前年鑒條目選材與撰寫典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全、大、要、特、新”為要訣的準確選材原則,以及以平實、準確、簡潔為要素的規范撰寫原則,從搭建科學合理的記述結構與保障品質優秀的記述內容入手,加強年鑒條目編撰的規范化。
年鑒編撰 條目選材 條目撰寫 規范化
年鑒內容的基本組成一般可分為篇目、類目、分目、條目四個層次。如果將篇目、類目、分目視為年鑒的“骨骼”和“經絡”,那么條目就是年鑒的“血肉”。作為年鑒的基本細胞和信息的實際載體,條目是上年度一個相對獨立主題下信息資料的完整記述,是年鑒反映事實的基本手段和重要表現形式。因此,條目的編撰質量直接影響著年鑒的整體質量。
就《長江年鑒》近年來稿的情況看,條目編撰的典型問題大部分集中在內容選材與規范化撰寫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包括:
記述角度偏離。有的條目來稿沒有站在面向流域、針對行業或專業整體的角度對撰寫內容進行考量,而是站在所在單位工作總結的角度來寫;特別是在綜述性條目中,用流域某行業主要管理單位的基本情況來充當對整個流域該行業發展情況的概述,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另一種情況是,撰稿單位的主要工作內容與條目主題范圍相符,但來稿對黨風行風建設等單位內部事務性工作也不加刪改地收錄,大大影響了專業性年鑒的實用性。
缺少基礎信息,即對整體情況的概述。這類條目稿件往往開篇就逐點逐條直陳其事,只記述各方面大事要聞,使讀者難以快速取得該條目所反映領域的全貌。部分條目稿件雖有概述,但其中穿靴戴帽的套話、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話過多,資料信息點過少或沒有,既累贅又占篇幅。
繁簡失當,重點不突出。有的條目稿件過多地談過程、談體會、談經驗,花費大量文字描述專業性極強的細節,卻對作為年鑒記述重點的基本事實、事件結果著墨過少,喧賓奪主、削弱主題。有的條目稿件則是對所定年限需詳談的內容草草帶過,或者下筆深度不夠、信息少、水分多,而在追溯前期工作或交代其他背景資料時卻敘述過細,有時還出現當年的信息內容。還有的條目稿件把握不好合理的記述深度與廣度,主次不分地一味堆砌資料,缺乏篩選和歸納總結。
遣詞造句帶有主觀色彩。有的條目來稿受公文寫作的影響,習慣性地對措施、成果等的意義效果和影響進行議論和評價,常見的有類似“經過××學習培訓,使××進一步拓寬視野,增強才干,提高能力,為××建設發展打下基礎”的內容。有的條目來稿喜歡使用拔高修飾的詞語,如得了獎勵,不說“獲得”,而說“榮獲”;用語上出現“之高”“之多”“之最”的形容。有的專文、會議、活動條目來稿還常常會出現命令式和口號式的文句。
用語不精煉,多有虛浮詞語或模棱兩可之詞。有的條目來稿喜歡采用“為”“對”與“的”“進行”等附加詞語組成的介詞結構,不夠簡潔直白。有的條目來稿頻繁出現“了”“共”“的”“已”“就”等字,造成贅字連篇的印象。還有的條目來稿對“大概”“基本”“可能”等模糊性詞語和假設性詞語不加慎用,出現諸如“基本都得到解決”此類矛盾語句。
數據資料缺乏可比性,名稱術語不規范。有的條目來稿存在基本數據指標項不全或重要的數據資料年份間不連貫的問題,導致數據橫向或縱向無法比較。有的條目來稿在上下年之間、概況與分項詳述之間、文字與表格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同或相關數據矛盾或差異等問題。有的條目來稿隨意簡化單位名稱和專業術語,不僅缺少全稱說明或意義解釋,存在簡稱多樣、缺乏統一的問題,還時常出現一些口頭語和不通用的省略語,令人費解。
造成條目來稿選材不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撰寫人員對年鑒的定位與性質把握不準所導致的。年鑒可以理解為一種年刊,用于全面、系統、準確記述年度事物運動與發展狀況。以《長江年鑒》為例,年鑒的編撰工作就是圍繞把長江流域內與水緊密相關的水利、水電、航運、環保、經濟、旅游六大行業領域中大量分散、無序的信息,經過搜集、篩選、整理、撰寫,使之變為集中、有序的資料,然后編印成冊,以便存史資政之用。作為具有“大水利”格局的專業年刊,《長江年鑒》不僅要從流域高度對事物年度運動發展進行宏觀勾畫,而且還要對六大行業領域的發展狀況分別進行深入描摹,這就要求其內容既具有綜合性又具有專業性,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連續性。而作為服務治江現實的大型資料性工具書,《長江年鑒》的內容又必須具備較高的權威性、參考性與實用性。充分體現這些基本特性就是年鑒條目選材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具體而言,年鑒條目選材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要體現和符合年鑒編纂方針和出版宗旨;二是要具有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三是要保障科學性和連續性,即內容真實、準確、客觀并有一定穩定性和可比性;四是要突出年度特點、地區特點和行業特點;五是要滿足社會和讀者的用鑒需求。這些原則又可以簡要地歸納為“全、大、要、特、新”這五個字。
“全”就是要著眼全局,對上年度發生的事件或所做的工作、取得的進展進行全面綜合的回顧,以幫助讀者掌握事物的清晰概貌,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全”還體現在條目記述的“面”和“線”上,即一方面選題視野要開闊,內容輻射面要寬泛,搜集材料要齊全,能系統反映各個層面的情況;另一方面對事業發展的脈絡,要詳細記載,不缺不漏,從而彰明因果、揭示規律。
“大”即分量大、權重大,指條目選材應圍繞上年度中心工作,選擇發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動,以及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工作或舉措、重要會議、重點工程等。這就要求編撰人員必須增強存史意識和甄別能力,要透過表象,捕捉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重要資料價值的題材,使年鑒能真正發揮“知往鑒來”的作用。對這類大事要聞的記述,還應注意要符合國家方針政策,既要擴大信息的傳播與交流,又要警惕可能存在的涉密問題。
“要”指得是精要、必要。作為大型專業刊物,年鑒最終呈現的記述內容一定是點面均衡、詳略有度的。因此,條目內容應選取上年度所在系統、單位所做的主要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發生的主要變化,要求強化重點,淡化一般,高度濃縮,信息密集。
“特”指得是特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彰顯鮮明的特色是避免“千鑒一面”的立身之本。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總是存在著各種差異,而這種差異就是年鑒編撰需要抓住的特點,具體來說不僅包括上年度所在單位的工作亮點,還包括所發生的具有年度特色、地方特色或行業特殊性的事物或典型事例。
“新”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注重反映上年度發生的新事物、新成果、新經驗、新問題及發展新思路等。年鑒條目化的意義,不僅是將內容資料化大為小,方便讀者檢索,更是有利于大面積更新選題,實現年鑒的常編常新。
對于上述條目準確選材的“五字訣”,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要處理好“全”與“要”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這里的“全”是對年鑒科學記述廣度提出的要求,是有重點的全、有選擇的全,并非面面俱到的全;這里的“要”是對年鑒合理記述深度提出的要求,指分清主次、擇大而記、擇要而錄。年鑒的記述重點=基礎信息+大事要聞。從這個角度來說,“全”更多地是指增強年鑒基礎信息的綜合反映能力,而“要”更多地是指保障年鑒大事要聞的強化反映。
年鑒條目的撰寫規范化是切實提高年鑒質量和使用價值、有效發揮年鑒功能的基礎,而正確把握年鑒條目的體裁是其前提。年鑒條目不同于工作報告、年度總結,又有別于新聞宣傳,具有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這是由其資料性工具書的性質所決定的。作為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讀物,年鑒提供的是社會大眾所關心的信息,本質在于提供真實準確的歷史資料,一般采用記述為主兼具說明的文體形式,在內容上以外視性信息為主,在形式上是開門見山、直陳其事的;在人稱上使用的是第三人稱,進行的是客觀而不帶任何感情彩色的記述;在敘文上講究“述而不作、述而不論”,要求嚴謹、寫實,既不能進行議論與評價,又不能進行計劃與預測,更不能進行描寫與渲染鼓動。因此,條目撰寫規范化要從年鑒體裁的特點出發,掌握好平實、準確、簡潔這三個要素。
年鑒之所以能稱為“鑒”,因為它是客觀反映事物的平面鏡。平實是年鑒真實性、實用性、工具性的集中體現。在文體上用記敘文記事、記物、記人,實記實述;用說明文對事實和知識信息做介紹解釋,實說實釋;力戒總結式、報告式、新聞報道式寫法,也不要進行虛文描寫和抒情議論。在內容上把握“實錄”原則,如實記錄、喜憂同報是為當今和后世提供借鑒作用的起碼要求,應具有實事求是的勇氣,科學地協調喜與憂的內容。在結構上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這是年鑒全方位記述客觀實際的基本方法,為此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全蓋特,點面要統籌兼顧。在用詞上戒虛求實,避免使用帶有褒貶性和拔高修飾性的詞語,慎用模棱兩可之詞。
年鑒,記政策,涉民生,要求其不但事實要準、數據要確,而且用詞要準、造句要確,這樣才能經得住現實的檢驗和歷史的考驗。準確的記述語言要求分寸得當,及而不過,忌用口頭語和不通用的省略語,忌教誨式、命令式文句,忌言過其實的廣告宣傳語等,同時應注意文句通暢、減少別字、規范標點。準確的信息資料要求要素齊備,對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數據等要準確無誤。其中,作為能直接顯示客觀事物本質特征的數據,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年鑒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因此,一方面年鑒數據必須保障科學性和連續性,即真實、準確、客觀并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比性;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數據表示的規范化,包括具體數據應盡可能地使用準確數字、少用概數,確數注意采用國際單位制,修飾約數要注意“約”“余”“多”“左右”“上下”等虛詞不能連用等。
作為工具書的年鑒,其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在有限的篇幅內,反映盡可能多的信息量。因此,條目撰寫要做到語句簡、文字精。語句要簡,指的是年鑒要借鑒辭書體,條目多用一句話、一個詞組乃至一個詞為標題,少用或不用多句話或數十字形成的過長標題;條目釋文則要長話短說,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多用簡單句,少用復合句,多用主謂句,少用附加句;撰寫時要開門見山,不要導語和鋪墊,杜絕毫無資料價值的官話、空話、套話,言簡意賅地陳述實質內容。文字要精,即惜墨如金,指的是年鑒的文字一定要緊縮、提煉,做到簡潔明朗;主語一定要保持穩定,以免支離破碎;多用實詞,少用或不用形容詞、副詞、助詞等,多用動賓結構的陳述句,避免贅字連篇,句型松散。
[1]許家康.再論專業(行業)年鑒內容質量控制要領[J].史志學刊,2017(1):76~81.
[2]許家康.年鑒條目編寫常見的突出問題[J].滄桑,2013(3):9~13.
[3]俞紅芳,倪云美,章琪鋒.年鑒:條目的規范化寫作例釋[J].蘭臺世界,2011(S1):12~13.
[4]詹躍華.撰寫年鑒條目不能搬用新聞報道[J].新疆地方志,2015(4):49~51.
(作者單位:長江年鑒社《長江志》總編室)
萬茜婷,女,碩士,長江年鑒社(《長江志》總編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