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亮羅藝雪
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認識和思考
徐 亮1羅藝雪2
50多年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名稱、學科任務、與其他學科關系以及學科發展前景等幾個方面入手,扼要闡發了對“對外漢語”作為一門學科的幾點認識和思考。
性質 名稱 學科任務 前景
圍繞對學科的性質、定位的認識,幾十年來大規模的討論有三次:從學科否定論到學科不可替代性的確認;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學科論”到學科的語言基本屬性的確認;是語言學科還是語言教育學科——對學科定位認識的深化。可以看出,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問題,有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與此相契,學科的名稱也一直處于爭議之中。
我國學者明確地提出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學科來建設,始于1978年;而“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名稱則是1983年成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時確定的,當時是專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呂必松先生通過比較的方式,較為全面地考察了對外漢語性質、特點以及研究重點,指出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和學科不可替代的性質,“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作為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它有別于漢語作為本族語教學,而跟其他第二語言教學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共同的規律。作為一種外語教學,它有別于對我國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 而跟其他外語教學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共同的規律。然而,我們所教的畢竟是漢語,漢語本身的特點又決定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也有別于其他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上述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對外漢語既要研究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的一般規律, 又要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的特殊規律”(呂必松,1990)。其他學者如趙賢州、劉珣、崔永華等人的認識和呂先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后來在其《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 (續十七)第八章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建設》中,呂先生又認為“對第一語言為非漢語的我國少數民族和海外華人的漢語教學”也同樣屬于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這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
一些學者認為,發展對外漢語教學應首先為其“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實際上,我們對“對外漢語教學”的認識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科名稱,而應該全面綜合地考慮,在對學科的研究有了新發現,也就說看到了學科的新內涵或者學科有了新內涵時,可以對學科名稱重新進行解釋。
(1)教學建設上,初步形成比較完備的教學體系,針對教學的不同環節有目的的進行研究;(2)理論建設上,在教學和研究實踐中吸取各相關學科理論,形成本學科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指導本學科的實踐,注重與國外各先進理論研究成果接軌, 并用新的實踐不斷檢驗、豐富、充實學科理論。(3)教師隊伍建設上,本學科已經形成了一支經驗豐富、在理論和實踐上卓有建樹的專家、教授隊伍,中青年專家正在成長,學科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也日趨完善。
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是一門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的“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在多種學科理論和研究成果的支撐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教學和研究實踐中,運用這些理論的相關部分,與自己的發展和創造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和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下面一些學科的理論,可以看作本學科的支撐理論:
文化學:文化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因素。文化中的交際性文化(或稱行為文化)因素對語言和語言交際的規約作用尤其明顯。只有了解了目的語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使用目的語。
哲學:一種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法流派,都有一定的哲學思想作為指導,在研究中往往采用兩點論、重點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語言教學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進而提出如結構、功能、情境相結合的原則等。
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需要語言學理論做支撐。語言學直接影響教學法的形成,如聽說教學法受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而產生,認知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轉換生成語言學。
教育學:語言教學本身就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在語言水平測試中,還必須要大量運用教育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
以上學科從語言的本質、語言學習的本質、語言運用本質和教育的本質四個方面對本學科產生影響,提供理論依據;而本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對這些學科的理論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首先,拓寬學術視野,以會通性的思維,主動整合相關的學科內容,實現各學科內容的交叉連接。封閉性的學科意識,必然導致排斥性的學科建設策略,提倡開放的學科意識,是希望人們有一種“廣”、“泛”的學科視野。
其次,對外漢語教學應該走“以漢語教學為基礎的、開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 在思路上變對外漢語教學為國際漢語教學,即提高“對外”的廣度。但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增強漢語的“內在力量”,即在國內進一步加強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建設,使之成為世界漢語教學格局的中堅堡壘和基地。
第三,要革新教學方法,探索各種新的語言教學手段和方式,應用各種語文信息的傳輸技術,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即對外漢語教學信息化。如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網絡化問題等。
[1]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概說[J].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1997(1).
[2]郭熙.“對外漢語學”說略[J].漢語學習,2004(3).
(作者單位:1.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