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爭 李 鵬
淺談高校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
高 爭 李 鵬
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的新選擇,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在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優化專業設置、推進人才培養以及改善就業工作等方面有顯著的積極意義。在新模式下需要高校加強學生指導,切實轉變傳統觀念,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通過保障教育質量的方式將人才培養工作做好做實。
高校 按大類招生 培養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開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知識經濟的刺激下,學科與行業間緊密聯系的關系被打破了,特別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開始有了新的轉變,與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相比,以往人們熱衷的“專才”已不再是最優選擇。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需要進行相應調整方能與社會需求接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采用按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在“211工程”高校中,超過一半學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在一些非“211工程”普通高校中,也有不少開始實行按大類招生或已經進行了相關實驗試點,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已經成為了高校改革傳統的有效途徑。
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進行合并,按照一個大類招生,如將會計學、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業管理等專業劃為工商管理類。學生在入學后需進行為期一到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待大二或大三再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學校具體情況選擇學習專業。這種模式與傳統高考錄取時嚴格區分專業有較大不同,改變了以往學生高考后填報志愿,高校按專業錄取的單一模式。
按大類招生模式出現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是社會對人才多元化要求在高校方面的體現,一方面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傳統培養模式不利于學生個體發展有關。與傳統培養模式相比,按大類招生有其獨特優勢。
(一)按大類招生有利于提高高校辦學質量
按大類招生打破了原有嚴格按專業授課的模式,在培養目標以及管理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高校可以根據新的培養目標對原有資源進行強力整合,在教學管理上更好的發揮統籌全局的作用。此外,新模式的產生會促使教育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對任課教師亦有了更為專業細致的要求,無論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會促使高校教學單位在任務、結構、技術與人員方面的全面進步,而這些因素恰恰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因此,按大類招生對于優化人才培養、提高辦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二)按大類招生有助于優化專業設置
受單一培養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專業發展上亦受到了不少消極影響。首先,專業生源參差不齊。在傳統模式下,一些熱門專業備受考生歡迎,而其他一些專業則出現了被冷落的情況,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往往會將政策優勢傾向于優勢專業,“好專業”越來越好,“壞專業”越來越壞的情況十分普遍。而按大類招生一方面降低了考生報考志愿的風險,另一方面又為考生進行專業選擇提供了更多選擇。經過基礎課程的學習后,學生根據自己意愿重新選定專業,會有效改變原有專業之間的布局,對學校專業的優化有一定促進作用。
(三)按大類招生利于高校人才培養
按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有幾個明顯的優勢。第一,有利于學生培養扎實的基礎。學生可以通過一到兩年時間牢牢的夯實理論基礎,這對選專業之后的學習有奠基的作用。第二,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選擇什么專業去學習要基于學生的興趣、特長以及實際的條件,因此可以大大避免學習的盲目性。根據自身興趣選擇的專業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效果顯著。第三,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按大類招生滿足了因材施教的需求,為學生發揮個性提供了機會。
(四)按大類招生有利于改善就業工作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形勢下,按大類招生從某種程度上對就業工作也有益處。基礎課程加專業課程的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成為基礎知識牢固、知識面廣的復合型人才。如前文所述,按大類招生避免了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學生可以更精確的對自己進行定位,也可以更理智的選擇職業,避免了就業時無頭緒的狀態。
總的來說,按照大類招生有利于加強學生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對高校人才培養以及專業建設都有積極意義,是一條適合新時代要求的培養之路。對于已經開展嘗試按大類招生的高校來說,為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需要格外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切實轉變傳統觀念
長期以來,按專業招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不少學校對按專業招生的弊端認識不足,出現了不重視按大類招生的情況。一些已經開始實行按大類招生的學校,雖然從形式上完成了轉變,但是在操作上卻與以往無異,并沒有將該培養模式落到實處。一些教師對于按大類招生亦存在疑惑,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致使人才培養工作走了不少彎路。因此,高校上下應切實轉變傳統觀念,大力開展宣傳與答疑解惑工作,真正地將按大類招生做成有利于學校、有利于學生的好事。
(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正常教學秩序的基礎。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原有教學管理制度必須進行相應調整,高校必須不斷完善新的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首先要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將學生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為學生選擇專業、調整專業提供實際的幫助;其次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對學制、課程管理、教學內容管理、教師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整,為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的有序開展掃除障礙。
(三)完善專業建設
新的培養模式對學校專業布局提出了要求,以往熱門專業備受歡迎的情況有可能被打破,因此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在加強優勢專業的轉型的同時要從結構上對其他專業進行調整,建立一個門類齊全的、發展均衡的專業結構對學生益處頗大,是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保障。高校狠抓專業建設,并不意味著要放棄自身專業特色,事實上,高校在完善專業建設的道路上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特色專業建設,只有發揚優勢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
(四)保障教育質量
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對高校教學要求比以往要高。高校要改進教學計劃以適應新的培養模式,課程配置要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在就業環境不佳的新形勢下,要特別注重對學生未來就業的規劃。在課程內容方面,首先要重視基礎課程的建設,在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下,學生需要用一到兩年的時間進行基礎學習,因此,在課程內容上要保證科學性與時代性;其次,對于專業課程,我們也要發揚其“專才”特色,為學生提供優化的教學資源,真正將“專業”二字體現出來。至于教學方式,我們也應適當進行調整,挖掘新的教學手段,配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將教學過程有序的完成。
(五)加強學生指導
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對學生亦有要求。雖然新的模式打破了按專業錄取及其培養模式帶來的弊端,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在面對專業選擇時時常會出現困惑。因此,我們應該在大一或大二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幫助其了解學校相關培養政策,避免在選擇專業時陷入盲目。
我國實行按大類招生及其培養模式的時間并不長,無論是宏觀的制度層面還是微觀的課程建設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總的來說,這是一條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之路,是一條利于學生成長的科學之路,是一條幫助高校完成專業建設、提升教育質量的康莊大道,因此我們要不斷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從教學、管理等多個角度全面推進改革,助力高校騰飛。
[1]翁明麗,席群.本科大類招生與教學運行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學為例[J].市場研究, 2011(06): 82~84.
[2]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01).
[3]盧燕.論高等教育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9(03).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學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項目《基于“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GJY-2015-ZD-4)階段性成果。
高爭(1986-),男,陜西藍田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