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紅
南陽市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研究
朱月紅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我國職業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但我國的職業教育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不佳、社會各界重視不夠,辦學環境、管理體制、學生素質欠佳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本文針對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自己工作,簡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職業教育 發展 問題 對策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在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征程中,職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而且對緩解目前就業壓力,通過教育扶貧對社會和諧文明建設有積極作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但我市的職業教育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較差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尤其是職業教育的生源素質和辦學條件亟待提高。本人結合自己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體會,對當前我們職業教育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
受傳統文化影響,從價值取向上看,學而優則仁思想使社會上很多家庭把讀書當作子女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并不是把教育當作一種就業的手段。職業教育則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型勞動者,無法滿足這種讀書人想出人頭地的心理需求,這就是很多學生即使上不了大學也不愿上職業技術學校的原因,就當前社會用工情況而言,大都片面追求高學歷,使得大學本科生干著一些中專生也能干的工作。這種高才低就現象不僅給我國有限的教育資源造成大浪費,而且對整個勞動力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從計劃經濟沿襲下來的教育結構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從客觀情況來看,我國教育資源不足本身并非主要問題,關鍵問題在于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在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教育結構應是在普九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學術教育,質重于量;職業教育應側重技能教育,使之成為多人就業和謀生的手段。
職業教育盲目放開招生,無限制補充低水準生源,導致中等教育出現了大量的低效教育,從而使得職業教育發展更為艱難,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量和專業結構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相互適應。現實是:一方面我們缺乏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企業中受過中等職業技術培訓的工人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卻又出現中職生就業困難的情況。我市職業教育管理缺乏一個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導致各學校間專業設置交叉重復,招生惡性競爭。尤其是近幾年,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各校一窩蜂地開設了電子商務、計算機、幼教育等熱門專業,導致人才重復培養,教育資源嚴重浪費,教育質量不滑。20世紀80~90年代能上中職學校是件很光榮的事,普通的初中學生望塵莫及。因為中專、中職在當時招生時優先于普通高中錄取,所以當時的中職生都是初中生的精英。但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計劃招生和計劃分配永遠成為歷史。中職生原有的優勢已不存在。職業教育由熱到冷,國家進行教育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職業學校面向市場辦學,優勝劣汰,它給職業學校帶來了機遇和動力,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筆者通過過歸納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只提口號不行,必須花大氣力,體現在行動上。正如前文所言,南陽的職業教育園區提出了十幾年,最近才剛剛起步,只是征到了地,其他的建設、規劃進展非常遲緩。南陽市技能型人才還是比較緊缺,已經成為增強我們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的制約瓶頸。當前的職業教育無論從師資力量、辦學條件、自身管理,還是從學生素質培訓方面都還比較滯后。部分職業院校缺乏專業課師資和技能課師資。在實訓實習方面,學生很少有動手或實踐的機會,或者他們的實踐和專業不對口。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下,中職學校生源十分火爆,初中畢業生考上職業學校等于端上了“鐵飯碗”。
職業教育應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組織教育教學,構建合理職業教育新體系。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們將處在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建設仍需要大量的職業教育人才,職業教育仍需振興和發展。職專生和大學生的比例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綜合調整,對中職教育應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使之成為勞動者上崗、轉崗、在崗培訓的資源,構建起勞動者終身教育的職教體系。職業教育資源進行合理整合配置,成立多功能的職教中心。積極調整職業教育布局和規模,重組同類中職學校,政府統籌中職與高職、學歷教育與就業教育、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綜合社會培訓,使各類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重構中職與高中融合發展的職業教育學院,使人才培養形成多層次、多規格,讓初中以上學生有多次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更好的主動地適應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建議通過政府立法或人大議案的形式確保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強化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育科研和實效性研究,加大“雙師型”建設力度。對社會上崗人員一律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革社會用人機制,使經過職業教育培訓人員持證上崗人員薪金有顯著提高。
職業教育應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為導向,豐富專業設置。在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把農民培養成懂技術、懂經濟的現代化農民,這是職業教育的最大市場和最好發展出路。以培養實際農業技術為主,為大批農村青年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職業教育的發展應以培養實際操作技能為主,德國在這方面就有成功的經驗,他們采用職業教育雙軌制,把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聯系起來。香港職業教育是把社會引進課堂,請社會上知名的商界人士參與策劃及組織教學工作,課程的設置總是根據實際的需要而沒有固定的模式,學科專業的設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注重操作技巧技能,使教育與訓練結合起來,學生一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就是熟練的技工或技術員。當前我們的中等職業教育應借鑒有益的經驗,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技術人才。
職業教育的發展需全社會更新觀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戰略目標,不僅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和技能型人才。我國目前大量的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技能,正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只有切實加快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適應經濟常態的發展方式轉型需要。在我國,一般是沒有機會接受普通高中或普通高校的學生才選擇職業教育。
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只有約30%的青年選擇上大學,約20%的年輕人則選擇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黨中央、國務院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要達到1:1。職業學校應堅持創新理念,主動適應新要求,注重質量優化結構,學校的教育教學各項工作一定要在詳細的市場調研基礎上做出科學決策和規劃,根據經濟新常態和市場新情況確定培養方向、數量、質量和時間。職業學校要在創新改革中求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沒有改革就沒有競爭力。積極開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專業,開設具有特色的,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課程。培養出社會和經濟建設實用、有用、管用的能手,同時也注重加強他們綜合素養及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使將來的中職生走向社會有較大發展潛力和社會綜合競爭力。
(作者單位:南陽農業職業學院)
朱月紅(1986-),女,江蘇南通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