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全
論工藝課與實習課相結合的優勢
梁光全
把工藝課與實習課結合來講授,可以在有限的課時高質量完成教學計劃,還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摸索,使理論成為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
工藝課 實習課 實踐 優勢
我曾經學過車工,也做過車工,現在我教的是車工工藝和車工實習。我從學生到成為講壇上的教師,這一歷程使我對理論和實踐這兩者的理解逐漸加深,事實上,單從理論上去教學是乏然無味的,這樣學者既難理解,又難記憶,而教者更苦,學生既然無興趣,教師縱然有一桶桶知識甘露,學生也滴水不沾,倘若我們換一種教法,也許會使上述窘境得以改變,這是我多年來的工作體會,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下我的看法。
我當學生時上車工工藝課,大概是對工廠的情況缺乏了解,連起碼的機床種類也不太清楚,所以上課時盡管教師嘔心瀝血,我仍茫茫不知所言,例如刃磨車刀,什么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等等一大堆角,我分不清,理還亂,后來到工廠實習,師傅一講,我一磨,什么角都出來了,這樣一來,蔥花拌豆腐,一清二楚,好了,興趣來了,我開始研究車什么工件用什么樣角度的刀具,車什么材料應選用什么刀具,結果,既可借鑒書本的知識,又可將其發揚光大。事實證明,興趣可使人推向成功的軌道,歷史上眾多的發明創造家,都是由興趣開始,他們對自然界的奧秘進行苦苦的探索,今天的繁榮昌盛,正是這些執著的興趣者用科技結晶來營造的,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培養的正是這些學了知識,會運用知識,并利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和發明創造的未來棟梁之材。
由此可見,工藝課和實習課相結合不單是教學問題,而且牽涉到培養學生興趣的問題,相信廣大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只要把學生興趣培養起來,我們的教學才會順利進行,學生才會學有所成。而學生能有機會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
工藝課,就是講述工件的加工方法的課程,既然是加工,就要動手,否則何謂加工,故此在課堂上講工藝(即加工方法)只能是紙上談兵,紙上談兵只能令學生不知其解,既然不知其解,只能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考試一過,什么概念、規定、注意事項等統統忘得一干二凈,到了實習時,師傅或老師講的,似乎相識,但十有八九記不清,這樣既弄懵了學生,又浪費了學時,如果我們把工藝課放到實習時來講授,既可節省課時,又可使學生能把聽、看、做結合在一起,而且通過反復的練習,典型工件的工藝就會在學生的腦中自然形成,例如螺紋的車削,在上工藝課時要講明螺紋的種類、直徑、螺距、頭數、旋向等問題,然后還要講述其車削的切削用量,車床那一個手柄要變換,刀的選擇,較刀的方法及測量方法,還有扎刀或刀具磨損的處理方法等等內容,單純用工藝課會使學生迷惑,甚至厭學,若用實習課與工藝課結合來講授,使學生聽了課馬上看實習教師示范,接著學生練習,學習聽不明可以看,看不懂可以做,做一次不行可做二次三次,通過反復練習,上述內容則一一刻在腦海,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這樣可使學生既能動手,又能動腦,應知應會都行,從而加深了對工藝的認識。
眾所周知,每一門課程都是由淺入深,承上啟下的學科,如何把課本的內容貫穿和統一起來,這不僅是編者的責任,而且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工藝課和實習課的內容大致一樣,都是通過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典型工件的加工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我們得用工藝課實習課的章節基本一致的內容按部就班來講授,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通過這些螺旋式上升的認識,使學生達到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技工學生一般都是由初中畢業來技校讀書的,而技校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其教育內容與中學的教育內容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所接觸的學科與工廠的生產息息相關,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也就是說工廠就是一個實驗室,書本上一切理論都可以在工廠得到驗證,所以把工藝課和實習課合在一起講授起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例如在車工工藝所講的細長軸加工,需要跟刀架和中心架,其實這兩種輔助工件用起來十分簡單,但單從書本上來講就是紙上談兵,學生會覺得很難理解。把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復雜的問題,這是教師的大忌,任何好的老師只有把復雜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剝繭的方法來講解,而不可能誤導學生越學越糊涂。反過來,上述問題在實習時只需幾分鐘的時間便可講明,這樣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應值得我們去考慮去采用。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把工藝課和實習課分開來上,我認為不妥。
綜上所述,把工藝課與實習課結合來講授,可以在有限的課時高質量完成教學計劃,還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摸索,使理論成為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
(作者單位:廣西梧州市機電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