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艷 謝翠琦 劉仲 吳培芬
40例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不同方法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
李奇艷 謝翠琦 劉仲 吳培芬
目的分析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CSP)不同方法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40例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患者, 依據入院治療先后順序分為A組(14例)、B組(13例)以及C組(13例).A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 B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子宮動脈栓塞術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 C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孕囊穿刺抽吸術.觀察比較三組患者經不同方法治療后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復正常用時、住院用時、住院花銷以及出血量情況.結果治療后, A組患者的HCG恢復正常用時、住院用時明顯長于B組和C組, 住院花銷明顯少于B組和C組, 出血量明顯多于B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和C組的HCG恢復正常用時、住院用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住院花銷和出血量明顯多于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出血量最少.結論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患者應依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風險較高, 療效并不顯著, 而子宮動脈栓塞術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以及孕囊穿刺抽吸術效果良好, 有可靠的安全性.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不同方法;治療效果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pregnancy, CSP)為一種特殊的異位妊娠, 其妊娠囊在子宮疤痕位置處著床,是剖宮產術后遠期并發癥[1].伴隨剖宮產率的不斷上升,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發生率也有所提高.本次研究分析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不同方法治療的臨床療效, 現將研究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入選的40例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患者均為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所收治, 依據入院治療先后順序分為A組(14例)、B組(13例)以及C組(13例).A組患者年齡最大37歲, 最小23歲, 平均年齡(32.4±3.7)歲;B組患者年齡最大38歲, 最小22歲, 平均年齡(31.7±4.2)歲;C組患者年齡最大38歲, 最小21歲, 平均年齡(30.7±2.4)歲.其中30例患者有1次剖宮產史, 8例患者有2次剖宮產史,2例患者有2次以上剖宮產史, 并且手術方法均為下段剖宮產.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進入醫院之后, 依據其HCG實際水平、孕囊和包塊情況、孕囊和包塊在子宮疤痕位置等選擇針對性治療手段.A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 甲氨蝶呤依據體表面積50 mg/m2或者依據體重1 mg/kg進行用藥, 用藥方法為肌內注射, 米非司酮首次使用劑量為100 mg, 之后50 mg/次, 2次/d, 當患者HCG<1000 U/L后實施超聲引導下清宮術.B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子宮動脈栓塞術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 患者實施子宮動脈栓塞術1周內,通過陰道超聲檢查如孕囊周邊及包塊內血流信號有所減少,可實施超聲引導下清宮術.C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孕囊穿刺抽吸術, 通過腹部或者陰道實施穿刺孕囊抽吸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三組患者經不同方法治療后的HCG恢復正常用時、住院用時、住院花銷以及出血量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A組患者的HCG恢復正常用時、住院用時明顯長于B組和C組, 住院花銷明顯少于B組和C組, 出血量明顯多于B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和C組的HCG恢復正常用時、住院用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住院花銷和出血量明顯多于C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出血量最少.見表1.
表1 三種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對比

表1 三種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A組對比, aP<0.05;與B組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HCG恢復正常用時(d) 住院用時(d) 住院花銷(元) 出血量(ml)A 組 14 36.19±10.48 20.66±3.68 3257.98±452.86 300.88±50.14 B 組 13 21.57±6.76a 11.42±2.58a 6863.17±365.88a 131.85±30.24a C 組 13 24.58±4.68a 13.28±4.28a 4668.28±236.84ab 30.88±10.26ab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可使陰道出現大出血現象, 嚴重者會出現子宮破裂等相關并發癥, 因此及早診斷以及治療就顯得較為重要[2,3].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治療的主要方法為藥物, 其中包含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5-FU)以及米非司酮, 常用藥物為甲氨蝶呤[4,5].甲氨蝶呤為一種抗代謝藥物, 可對DNA的合成起到干擾, 為葉酸拮抗劑, 和內源性孕激素受體進行相互結合, 降低黃體生成素, 黃體產生溶解, 胚囊出現壞死.將兩者聯合應用, 可對滋養細胞生長進行相應的抑制, 進而提升治療成功比例, 并且治療時無嚴重的不良反應.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分為以下3種類型:①瘢痕處宮腔內妊娠囊存活型:大部分妊娠囊位置為剖宮產瘢痕下段宮腔中, 其胚胎和胎心搏動均可見, 絨毛局部位置出現肌層薄, 妊娠囊周邊位置具有豐富的血流信號[6];②瘢痕處肌層內妊娠囊型:妊娠囊位置為子宮前壁下段瘢痕處, 妊娠囊附著位置肌層產生缺失, 或者逐漸變薄, 胚胎結構較為模糊,妊娠囊周邊局部位置具有豐富的血流信號;③類滋養細胞疾病和包塊型:子宮前壁下段呈現囊實性混合回聲包塊, 局部肌層產生缺失, 或者逐漸變薄, 和正常肌層界限未劃清, 血流具有豐富信號, 能夠對高速低阻的血流頻譜進行探查[7,8].明膠海綿為一種能夠吸收的栓塞材料, 明膠海綿開始吸收在栓塞之后的14~21 d內, 在3個月后能夠充分吸收, 此外子宮側支循環形成較為快速, 不會影響子宮卵巢血供, 進而對生育不會產生影響, 子宮動脈栓塞和刮宮術在治療過程中安全可靠性, 可將醫療風險顯著降低, 緩解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 治療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的方法較多,但均存在各自的優勢以及劣勢, 為此應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治療方法.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和超聲引導下清宮術費用花銷較少, 但是住院用時較長, 出血量較多, 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具有大出血風險.孕囊型患者可以采用孕囊穿刺抽吸術進行治療, 操作簡便, 費用花費較少.包塊型患者因為血流較為豐富可選擇子宮動脈栓塞術進行治療.
[1] 張黎敏, 胡繼芬, 羅新.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2, 8(6):633-636.
[2] 唐圣魏.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分析. 醫學信息, 2014(25):294.
[3] 張巖, 柳友清, 吳大保. 不同手術方式對剖宮產術后疤痕妊娠的臨床效果.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3, 16(3):274-276.
[4] 葛艷, 蘇椿琳, 劉永利. 不同手術方式對剖宮產術后疤痕妊娠的臨床效果.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35(2):236-238.
[5] 張素仙, 劉惠謹, 楊曉玲, 等.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的臨床分析.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2, 33(9):97-100.
[6] 繆麗琳.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的臨床療效. 廣東醫學院學報, 2015, 33(3):362-363.
[7] 連成瑛, 陳秀娟, 林元, 等. 224例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分析. 現代婦產科進展, 2016, 25(8):603-607.
[8] 張月桃, 李瓊珍, 鄭曉霞, 等. 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剖宮產術后疤痕妊娠患者的效果比較. 內科, 2017, 12(1):86-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29
526060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