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產時發熱與宮內感染的臨床分析
張艷
目的鑒別產時發熱和宮內感染的特點, 為產時發熱的臨床處理提供依據.方法179例待產中發熱(體溫升高≥37.5℃)患者, 根據臨床診斷標準不同分為產時發熱組(91例)和宮內感染組(88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結局及預后.結果產時發熱組胎心率為(157.26±11.68)次/min, 低于宮內感染組的(171.27±10.13)次/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產時發熱組臨產至體溫升高時間為(8.57±4.57)h, 與宮內感染組的(8.76±4.56)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時發熱組發熱至終止妊娠時間為(2.53±1.99)h, 與宮內感染組的(2.46±2.04)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白細胞、C-反應蛋白(CRP)的曲線下面積(AUC)均>0.60.其中白細胞的敏感度為67.00%, 截點值為16.05X109/L; CRP的特異度為86.80%, 截點值為31.45 mg/L.宮內感染組培養出的細菌有大腸埃希菌1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無乳鏈球菌3例、糞腸球菌1例(均為取材部位同時發現).產時發熱組孕婦胎盤病理檢查出絨毛膜羊膜炎26例(28.57%).產時發熱組住院天數為(5.79±2.45)d, 短于宮內感染組的(6.82±3.3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產時發熱和宮內感染鑒別困難, 產時發熱對產婦及新生兒有影響, 尤其胎心增快、血細胞升高、合并產程延長, 需采取積極臨床措施.
產時發熱;宮內感染;胎心;血細胞;產程延長
研究顯示, 宮內感染會增加母體產褥期感染率及新生兒腦損傷風險, 可導致遠期神經系統發育不良[1].因此辨別產時發熱種類, 根據情況及時終止妊娠, 可避免不良結局.本文分析本院產時發熱患者的資料, 期望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分娩孕婦4806例, 其中待產中發熱(體溫升高≥37.5℃)孕婦179例(3.72%).根據臨床診斷標準不同分為產時發熱組(91例)和宮內感染組(88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結局及預后.
1.2 診斷標準 產時發熱診斷標準:產前48 h內孕婦體溫≥37.5℃直至胎兒娩出.宮內感染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①孕婦體溫≥38.0℃;②孕婦和胎兒心率增快, 前者>100次/min、后者≥160次/min;③子宮張力大和陰道分泌物有異味.實驗室檢查:①白細胞計數≥15X109/L, 中性粒細胞≥95%;②CRP≥20 mg/L;③宮頸分泌物培養陽性;④新生兒耳、咽拭子, 胎盤胎膜培養及病理學檢查陽性.
1.3 排除標準 孕婦產前48 h內出現其他系統感染,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及藥物應用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 繪制ROC曲線, 計算ROC曲線下面積.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時情況 產時發熱組胎心率為(157.26±11.68)次/min,低于宮內感染組的(171.27±10.13)次/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產時發熱組臨產至體溫升高時間為(8.57±4.57)h, 與宮內感染組的(8.76±4.56)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時發熱組發熱至終止妊娠時間為(2.53±1.99)h, 與宮內感染組的(2.46±2.04)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白細胞、CRP的曲線下面積均>0.60.其中白細胞的敏感度為67.00%,截點值為16.05X109/L; CRP的特異度為86.80%, 截點值為31.45 mg/L.見表1.

表1 血細胞值敏感度及特異度
2.2 產后情況 宮內感染組培養出的細菌有大腸埃希菌1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無乳鏈球菌3例、糞腸球菌1例(均為取材部位同時發現).產時發熱組孕婦胎盤病理檢查出絨毛膜羊膜炎26例(28.57%).產時發熱組住院天數為(5.79±2.45)d, 短于宮內感染組的(6.82±3.3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產時發熱在臨床工作中常見, 需要鑒別的情況:①系統感染如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等;②系統疾病及藥物應用, 如甲亢、保胎藥物鹽酸利托君、引產藥物前列腺素類等;③非感染因素如脫水、環境溫度高及鎮痛分娩等[3-5].本院近1年宮內感染率1.83%, 低于國內報道發病率2.53%~6.34%[3],部分產時發熱經產后胎盤病理證實為宮內感染, 因此實際患病率可能更高.
本研究顯示, 產時發熱組胎心率為(157.26±11.68)次/min,低于宮內感染組的(171.27±10.13)次/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產時發熱組臨產至體溫升高時間為(8.57±4.57)h, 與宮內感染組的(8.76±4.56)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時發熱組發熱至終止妊娠時間為(2.53±1.99)h,與宮內感染組的(2.46±2.04)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白細胞、CRP的曲線下面積均>0.60.其中白細胞的敏感度為67.00%, 截點值為16.05X109/L; CRP的特異度為86.80%, 截點值為31.45 mg/L.宮內感染組培養出的細菌有大腸埃希菌1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無乳鏈球菌3例、糞腸球菌1例(均為取材部位同時發現).產時發熱組孕婦胎盤病理檢查出絨毛膜羊膜炎26例(28.57%).產時發熱組住院天數為(5.79±2.45)d, 短于宮內感染組的(6.82±3.3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 血細胞檢查(白細胞、CRP)或胎心率是診斷宮內感染的敏感指標, 提示臨床可疑病例.有資料報道[4,6-8], 其與新生兒的不良預后有關(如新生兒早期敗血癥).故建議可疑病例處理同確診病例, 包括使用抗生素;短時間內不能分娩者選擇剖宮產;胎兒娩出后行分泌物培養及胎盤胎膜病理檢查等[9-11].
研究顯示, 臨產時間>8 h或第一產程加第二產程>11 h,產婦感染或脫水風險增加, 加之無痛分娩, 均有升高體溫的作用, 因此建議陰道試產把握適度原則, 合理掌控時間, 減少產程延長引起的發熱風險.
綜上所述, 產時發熱和宮內感染鑒別困難, 產時發熱對產婦及新生兒有影響, 尤其胎心增快、血細胞升高、合并產程延長, 需采取積極臨床措施.
[1] Mallard C. Inflammation during fetal and neonatal life: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ults.Annals of Neurology, 2012, 71(4):444-457.
[2] 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477-485.
[3] 杜紅雁, 韓香, 張莉, 等. 組織學絨毛膜羊膜炎病理改變與新生兒感染的關系. 中華病理學雜志, 2015, 44(12):864-867.
[4] 陳悅群, 王志華, 姜文英, 等. 胎膜早破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與早發型新生兒敗血癥的關系. 浙江預防醫學, 2014, 26(4):411-413.
[5] 李佳寧, 王欣. 產時發熱與宮內感染病例分析. 中國全科醫學,2016, 19(14):1715-1718.
[6] 李佳寧, 王欣. 產時發熱與宮內感染. 北京醫學, 2015, 37(6):575-577.
[7] 曹瑞芳, 馮勝華. 815例產婦產后發熱情況的臨床分析. 實用醫學進修雜志, 2003(4):236-237.
[8] 王蕾, 王虹. 產間發熱的臨床病歷分析.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3):310-311.
[9] 侯雯雯, 李榮, 范裕如. 待產期發熱191例分析. 江蘇醫藥,2016, 42(22):2488-2490.
[10] 王旭紅, 沈月華, 黃詠梅, 等. 上海市母產前發熱與早期新生兒敗血癥臨床多中心研究.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2006, 9(4):262-265.
[11] 李麗利. 新生兒宮內感染與母圍生期相關因素的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5(25):14-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30
116037 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