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敏
膝關節手術中的護理配合體會
趙麗敏
目的探討膝關節手術中的護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120例行膝關節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配合, 研究組患者施以綜合護理配合,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42~76 min,平均手術時間(60.5±10.2)min, 術中出血量100~2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105.0±15.0)ml;對照組手術時間48~85 min, 平均手術時間(75.5±9.0)min, 術中出血量150~3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152.0±19.0)ml;研究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00%(57/6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7%(49/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752, P<0.05).結論膝關節術中給予患者綜合護理配合, 能夠有效改善手術效果, 提高手術成功率, 提升患者膝關節功能, 具有較為廣闊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膝關節手術;常規護理;綜合護理;體會
膝關節主要包括股骨、脛骨及髕骨三部分, 是人體中最大的承重關節之一, 由于其承重較大, 因而極易出現損傷[1].臨床實踐表明, 膝關節術中給予患者優質、綜合以及科學的護理配合對于改善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此次研究中, 以本院所收治的行膝關節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分別予以常規護理配合及綜合護理配合,然后對比兩組手術效果.現將整個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膝關節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研究組中, 男26例, 女34例, 年齡20~78歲, 平均年齡(48.6±9.8)歲;其中38例為滑膜炎, 12例為半月板損傷, 6例為關節內游離體損傷, 4例為交叉韌帶損傷.對照組中, 男25例, 女35例, 年齡21~77歲, 平均年齡(47.2±9.9)歲;其中36例為滑膜炎, 13例為半月板損傷, 7例為關節內游離體損傷, 4例為交叉韌帶損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配合.在手術前, 醫護人員應當向患者介紹手術情況, 講述手術前后相關注意事項, 做好麻醉藥物的過敏試驗, 向患者說明術前禁食時間.依照下肢手術要求進行常規消毒鋪巾操作.術前做好儀器設備的調試與準備, 檢查器械功能, 并在術中對止血帶相應使用時間做好準確的記錄.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消除不良心理情緒.術中醫護人員應與主治醫生密切配合, 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術后應將患者患肢適當抬高, 并嚴密監測患肢的血運、運動狀況、肢體及皮膚感覺等.
研究組患者予以綜合護理配合.手術前應做好準備, 包括對患者的安撫與心理支持, 術中器材、藥品等.對患者予以心理護理干預, 向患者講述手術基本情況, 介紹成功病例,讓患者對手術治療有一定的了解, 從而消除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 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積極配合治療.嚴格執行手術室消毒措施, 提前對空氣凈化設備進行檢查, 確保其功能正常, 保持手術室的溫濕度適宜, 做好手術前的一系列常規準備.術中配合醫生實施麻醉護理, 合理擺放患者的體位;手術期間應嚴格實施無菌操作, 在術野區覆蓋上一次性的無菌防水紗布, 保證手術區的干燥無菌.手術后, 在取下止血帶前應首先以消毒棉墊對患者大腿下部1/3位置到小腿上部1/3施以加壓包扎, 根據實際情況可選擇進行引流處理.對捆扎止血帶進行局部按摩, 幫助術區皮膚的血運恢復.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運用Brittberg-Peterson膝關節功能評價量表[2]對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 共包含13項指標, 且每項指標均以0~10分計, 共計130分,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差.將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分為4個等級, 即優(<10分)、良(10~20分 )、中(21~30分 )、差 (>30分 ), 優良率=(優+良)/總例數X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42~76 min, 平均手術時間(60.5±10.2)min, 術中出血量100~2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105.0±15.0)ml;對照組手術時間48~85 min, 平均手術時間(75.5±9.0)min, 術中出血量150~3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152.0±19.0)ml;研究組手術時間與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00%(57/6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7%(49/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752,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
膝關節損傷導致患者運動功能下降, 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臨床上對于膝關節損傷常予以手術治療, 其中包括傳統開放手術和膝關節鏡手術.膝關節鏡手術屬于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方式, 其具有手術創傷小, 術后恢復快, 并發癥少等優點, 因而被廣泛應用于疾病的臨床治療[3].但膝關節鏡手術比較精細化, 術前以及術中的護理配合對于改善手術效果,提升手術的成功率至關重要.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術中施以綜合護理干預和積極的手術配合, 患者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00%(57/6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7%(49/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752, P<0.05).這與相關的研究結果相似[4], 表明膝關節術中施以綜合護理配合對于提升手術效果, 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通過此次研究, 體會到在關節手術中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①予以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與輔導, 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 使其能夠更好的配合治療;②應合理運用止血帶, 注意松緊要適度, 在手術過程中應對止血帶綁扎時間予以嚴格把握和記錄, 在取下止血帶應對膝關節進行加壓包扎, 以防止出血;③術前應對患者機體狀況進行全面的檢查, 觀察術區是否出現炎癥以及其他風險因素等, 然后予以針對性處理, 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及手術效果;④術中巡回護士、器械護士要良好配合;⑤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⑥術后完成好交接與護理[5-9].
綜上所述, 膝關節術中給予患者有效的綜合護理配合,能夠有效改善手術效果, 提高手術成功率, 提升患者膝關節功能, 促進其康復, 具有較為廣闊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 馮迪. 膝關節鏡手術中巡回護士的配合及護理體會. 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2, 10(12):12-13.
[2] 李瑩, 潘閏梅. 69例膝關節關節鏡手術的配合與護理體會. 醫學信息, 2015, 26(42):209.
[3] 關桂紅. Endo-button系統關節鏡下重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的護理配合及體會.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7):138-139.
[4] 張莉, 于曉梅, 王彥威, 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及護理要點.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3, 36(2):93.
[5] 陳旭紅. 膝關節鏡手術中的護理配合及體會. 中醫正骨, 2013,25(11):74-75.
[6] 李水平.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術中護理配合及體會. 醫學信息, 2014, 25(22):336-337.
[7] 李曉梅, 趙勇.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中護理體會.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12):214-215.
[8] 劉玉春, 邢振玉. 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與體會.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6):217-218.
[9] 韋俊芳, 李媛媛. 膝關節鏡手術的術中護理配合.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5(3Z):3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105
122000 朝陽市第二醫院手術室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