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時指出,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將其納入“十三五”規劃。市領導在通州調研時要求,在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上,以突出文明傳播、文化發展、生態景觀、產業發展四大功能,通過推進區域文化遺產連片保護利用,挖掘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
通州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將運河文化資源保護與挖掘工作,分別寫入了區第六次黨代會報告和區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一線四區多點”的文物保護格局
大運河通州段全長42公里,占北京段運河總長度的50%以上,在歷史上各朝代均占據著重要位置,同時產生了大量的運河文化歷史遺存,為推動北京及北方地區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的積淀,通州深厚的歷史和豐厚的運河文化能更好地為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服務。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的工作中,通州區委、區政府采取“一線四區多點”的文物保護格局以保護大運河為主線,重點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全面打造“四大片區”,彰顯運河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多點遺存,傳承歷史文脈的總體布局。
一、重點保護“一條主線”——大運河
大運河是通州的母親河,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產生了大量的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各種原因消失。因此,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為通州區和通州老百姓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在保護“一條主線”的工作任務中,通州區成立大運河保護管理機構,完善相關的保護管理制度,對大運河主河道及其附屬的閘、壩、橋、故道和相關的水利設施進行全面保護。
二、通州古城片區——運河文化核心區
通州古城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清時期,也是漕運興盛時期,遺留了眾多的文化遺存,是運河文化最為豐富的區域。該范圍內的文物保存較為集中和完好。例如以燃燈佛舍利塔為核心的文化圈,形成大規模歷史文化景觀,能夠充分代表通州運河文化的核心內涵。
2016年,北京市政府將通州古城范圍列入到第七批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區。通州區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將重點做好“三廟一塔”、靜安寺、寶通銀號、潞河驛等重要文物的整體規劃和建設工作,積極推進南大街的肌理保護及舊城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根據文物自身的特性,充分挖掘其內涵,制定相應的保護和利用規劃,體現出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文化內涵,整體服務于副中心的發展,使通州古城形成一城雙色、古今同輝的景象。
三、張家灣古城片區——運河文化聚集區
張家灣建成于元代。明清時期曾是大運河北端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專家考證,北京建城所用石材、木材等,許多都是先通過大運河運到張家灣,再由陸路運進北京。故民諺有“先有張家灣,后有北京城”。在張家灣方圓2000畝的城址內,集中了明代石橋、清真寺、古運河碼頭等各種歷史文物遺跡50多處,其中張家灣城址和通運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建于明萬歷年間的通運橋,可與盧溝橋媲美。
在保護張家灣古城的工作中,通州區重新疏浚元通惠河故道、小鹽河大運河故道,并結合蕭太后河整治開發水上旅游線路;在皇木廠村,利用出土的各種漕運文物和運河碼頭遺址集中展示從大運河漂來的北京城這一歷史事實;利用山西會館、南門內古街肌理、古城墻、通運橋展示張家灣古城歷史文化。復建張家灣城內曹家建筑群落,結合花枝巷及出土的曹雪芹墓碑等講述紅學故事;復建廣福寺,在里二泗佑民觀開展廟會,恢復部分民俗活動。
四、漷縣古城片區——運河文化外延區
漷縣位于京杭大運河之濱,曾是南北漕運交通之腹地,還是通州唯一一個曾作為縣治,并以縣命名的鄉鎮。漷縣,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京東古城,素有“京東重邑”的美稱。歷史上的漷縣曾幾經興衰,漢代為鎮,遼代升為縣,元朝再升為州,明朝降為縣,清朝降為鎮,民國再降為村。通州的老人聽到“四臺八廟七十二眼井”,就知道說的是漷縣。目前,北京市文物局已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漷縣古城,通州區將持續做好古城歷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工作。
五、路縣古城遺址片區——通州文化起源區
路縣古城是通州最早的古城,建置于公元前195年,已有2212年的歷史,該區域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經文物勘探,已探明古城遺址的具體方位和四至范圍,為通州的建置史提供了充實的依據。在遺址周邊出土了大量戰國至漢代的遺跡,包括北京地區罕見的甕棺葬,出土各類文物l萬余件,這充分證明了通州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這里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人宜居之地,可以說這里就是通州文化的起源。大量的文物資源將會給行政辦公區增加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建設千年城市的基礎。下一步,為推進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設,通州區將做好路縣古城遺址保護的相關工作,配合市里將該遺址建設成有通州文化底蘊的遺址公園,在服務群眾的同時,展示通州千年文化。
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推進“通州味”文化傳承
在全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同時,通州區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著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并將大運河文化與通州文化緊密結合,形成通州獨特韻味。
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的過程中,通州區本著科學挖掘運河文物古跡、合理利用運河沿岸文物的原則,加強運河沿岸文物修繕保護,逐步恢復原有風貌,建設配套博物館、考古站等。同時,做到保護與利用相統一,合理利用修繕完成的文物古跡,展示家規家訓、非物質文化,讓修繕完畢的文物充分為群眾服務。endprint
同時,進一步豐富運河沿岸歷史文化景觀和歷史文化故事。結合康熙皇帝治理北運河事件,講述勤政愛民的故事;結合通州歷史上每年于漕運開漕和停漕時,石壩碼頭舉辦的“祭壩”儀式,講述民俗故事;結合運河古代客運功能,講述古代文人、士大夫等的行旅故事(紅樓夢、明清小說);結合近代歷史(八里橋之戰、通州起義),講述通州人民反帝愛國的故事;結合元明清時期朝鮮、琉球國、東南亞各國使臣以及國內各個民族進京朝貢,多經過通州進入北京,在通州留下了非常多的中外交往記錄,講述通州國際交往、文化交往的故事。
此外,還將逐步恢復通州運河文化景觀,如“通州八景”“文昌閣十二景”“槨縣八景”。大力弘揚通州名人文化,體現通州人杰地靈。如對通惠河開鑿有著巨大功勛的名人,金代的韓玉、烏古論慶壽,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吳仲等人。深入挖掘對通州有重要影響的古今名人,如:明代哲學家李卓吾,清代曹雪芹,大小于成龍等。
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為傳承大運河文化精髓,通州區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講授技藝。利用通州歷史文化名人、古跡等文化資源舉辦論壇、攝影大賽、詩會等活動,并借助網絡、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進行對外宣傳,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運河文化。
在挖掘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方面,在大運河“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設立“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標志。加強運河基礎資料、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通州文物志》《古韻通州》《記憶》《潞陽遺韻》《不能隔斷的記憶》《非遺印象——通州漕運民俗風情錄》《大運河的傳說》等一系列歷史文化書籍。
大運河文化是釀出“通州味”的重要“配方”。通州區編輯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歷史文化叢書》,分上、中、下三卷,共120萬字。上卷“浩瀚長河”包括:漕運殊榮、文物古跡、歷史回眸、烽火通州、地名趣談;中卷“璀璨星空”包括:政聲業績、沙場英豪、文化精英、文物特記、傳世詩文;下卷“薈萃民間”包括:民間文藝、民間工藝、民生百業、風土民情。
值得一提的是,通州區正在組織排演一臺反映“通州味”的駐場演出《盛世運河》,以組歌形式表現通州與運河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反映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新場景。
滿足公共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在成為城市副中心之后,通州區原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對此,通州區以大運河文化為基礎,發展文化的多元性,努力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的全覆蓋。投資3.6億元建成3萬平方米的通州區文化中心,由區圖書館和區文化館兩部分組成,主要功能包括圖書借閱、文藝輔導、排練演出等。同時,全區建有街鄉級文化中心15個,社區文化室115個,村級文化室480個,數字影廳502個,益民書屋502家。基本形成了區級、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對民辦博物館、藝術館、村史館等,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其免費開放,充實文化陣地。
有了文化設施,就需要有好的文化藝術人水針對本區已有的536支基層文化團隊,4000余人的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修訂了《通州區優秀文藝團隊評選辦法》和《通州區優秀文化品牌活動評選辦法》,強化基層隊伍和文化品牌建設。與此同時,積極為專業藝術團隊與鄉鎮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專業團隊指導實現了由“點到點”,到“面到面”的轉變。為提升文化產品品質,高質量地舉辦新春演出季活動,邀請北京京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等專業院團到通州演出優秀劇目。
舉辦多項文化惠民活動,例如“書香通州”全民閱讀活動、“周末場演出”“我的舞臺”“惠民演出季”等。北京通州運河藝術節已連續舉辦8屆,是通州重要文化品牌,Z--。農村文藝演出“星火工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農村電影放映等惠民工程,也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化繁榮之際,文化創意產業也隨之興起,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寵兒。事實上,通州區立足于深厚的運河文明底蘊,一直在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積極打造產業集聚平臺,文化創意產業對全區GDP的貢獻率逐年增加,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全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3年,出臺了通州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1+X”系列文件,設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15年9月13日,環球主題公園正式簽約,11月7日正式開工,2020年將正式對外營業。同時,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九屆宋莊藝術節、五屆數字音樂節。
打造生態景觀,再現水清岸綠運河
大運河文化帶是一條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帶,是一條能給通州帶來無限商機的經濟發展帶,但回歸本源,大運河文化帶首先是一條自然生態帶。這些年來,通州區始終致力于落實運河治理工作要求,還原運河清澈水質,開展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建設觀水、親水、近水的休閑濱水空間,營造林水相依的綠色景觀長廊,整體打造運河景觀帶。
首先,打造北運河(通州段)景觀帶,對河道兩岸進行整體規劃,提升水質和沿岸綠化,塑造運河文化景觀,構建生態景觀廊道,滿足市民休閑健身等多項需求。其次,開展通惠河(通州段)治理工程,打造多樣化的人文歷史景觀,構建濱河歷史風情廊道。
建設蕭太后河綜合治理及濱水綠色文化休閑廊道,主要包括截污、河道治理、水體循環、景觀綠化等。建設延芳淀濕地公園,重現延芳淀昔日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濕地風采,呼應漷縣古城歷史景觀。恢復漷縣八景,展現漷縣古城片區運河文化底蘊。依托現有森林濕地資源,建設大運河國家公園。
大運河是通州的母親河,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名片。從大運河到大運河文化,從生態景觀、文化繁榮到產業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市委的高度重視下,大運河的明天一定更加美麗。
(編輯·韓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