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鋒
隨著直播市場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打賞”經濟也迅速膨脹。一名13歲女孩在短短兩個月內,給自己喜歡的網絡主播“打賞”25萬元,而父母卻毫不知情。這樣的案例近來屢有發生,其共同點都是未成年人在監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網絡支付或“盜刷”父母信用卡,給成年主播支付高額費用。
“打賞”是一種贈與行為,觀眾給網站主播打賞可視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下訂立的贈與合同,此為有效合同。
我國民法規定,十周歲以上未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需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未成年人用其父母的錢(不論是屬于自己的零花錢還是偷拿的錢)打賞網絡主播,無論定義為贈與還是消費,都與未成年人的年齡、智力、經濟能力和日常需求不匹配,也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父母)同意,因此需要法律代理人的同意追認,否則贈與合同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未成年人的父母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如起訴)要求主播返還錢財。如果該主播存在采取惡意手段誘騙、脅迫未成年人進行支付的行為,監護人還可以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侵權責任法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互聯網給當代父母帶來許多新挑戰。在尊重孩子的隱私權、適當自主權的前提下,父母不僅要關心那些看得到的日常風險,還要關心孩子在互聯網上的種種行為,教會他們防范“看不見”的風險。家長一方面要從技術操作層面減少孩子在互聯網上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發育程度不相符的行為的機會,例如對電子支付工具進行加鎖,保管好密碼、密鑰,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了解互聯網的風險知識和案例,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積極的互聯網使用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