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在歷史化中重尋批評的現實品格

2017-12-05 19:17:51房偉
南方文壇 2017年6期
關鍵詞:改革

近期,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學者楊慶祥,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新傷痕文學”相關話題,引起了學界熱烈反響。楊慶祥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在于他有一種當下青年學者罕見的現實批判意識。當下的青年批評家,大多出身于學院,理論功底好,學養豐厚,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我們都是被項目、課題等高校學術利益鏈捆綁的一代學者,多的是知識積累,少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多的是理論興趣,少的是敏銳的現實感。我們習慣了從課堂到書齋的安靜生活,在將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經典化、科學化過程中,也將當代文學研究古典化,走向了趣味和思維的保守僵化。

但現實批評意識,又談何容易。當下的語境中,所謂有“現實批判意識”的批評家,基本可以理解為“敢于罵人”的批評家。敢于批評作家作品和不良文學現象,還只是一個比較基本的層面。更高級的現實批判意識,是敢于和能于高度概括一個時代文學特征,令人信服地指出一個時代文學史問題癥結所在,并提出獨特創見。比如,洪子誠對于十七年文學“一體化特征”的概括,謝冕、孫紹振、徐敬亞對朦朧詩“三個崛起”的定義,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整體觀,季紅真對新時期文學“文明與野蠻的沖突”的把握,孟繁華對1990年代“眾神狂歡”的精彩描述,盡管并非十全十美,但都引發廣泛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們都能有效地針對時代文化和文學現實發言。

新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基本延續90年代以來的運作模式,如以代際為興奮點的新人模式,前幾年大推80后,這幾年熱推90后,但實際有價值的文學創作,遠比浮出水面的那些作品要多,出現了很多非常具異端氣質的作家。文學研究的問題也很多,課題化生存的今天,我們更多看到探幽索微的文史互證,瑣碎的史料梳理,新史料見新史識的好文章不少,但“一大堆新材料,證明一個常識”的文章也很多。還有就是以“現代性”“民族國家意識”“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等理論闡釋體系為基礎的論文,或圍繞幾個大作家展開的“封神式”經典化過程。不可否認,當代文學研究更精深了,更科學化了,對歷史、社會學等學科的整合度更高了,但代價是更專業化和圈子化了。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問題,注釋越來越多,越來越玄妙,越來越依靠其他學科資源的現實指涉能力(如新左派),出了專業圈子,很少有人感興趣。當下的文學批評,也喪失了提出具共識性、現實針對性概念的能力,很難有效地從文學出發,對當下創作形成指導意義,并對其他人文學科提供新鮮養分。

“新傷痕文學”的概念,并不是楊慶祥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他一以貫之的批評現實感訴求的體現。前幾年,他提出“80后,怎么辦?”也是這種現實思維能力的體現。我并不喜歡代際研究,因為這容易成為“思想偷懶”的做法:“找一些同年齡作家,概括共性和差異性,或單篇點評再集合成部落?!钡珬顟c祥的80后研究,我很認可的原因在于,很大程度上,楊慶祥并不是將“80后”作為一個“權力話語源”加以塑造,而是以此為切入點,考察我們時代的精神癥候。也可以說,80后這個概念,是楊慶祥豎將一代人的文化生存有效“問題化”的產物。由此,他才可以將多樣豐富的80后文學創作與當下80后青年的生存困惑、情感狀態和思想癥候聯系起來。同時,“怎么辦”的討論中,我們不僅看到冷峻思考的“批評家楊慶祥”,更看到了“80后青年”的楊慶祥,對現實有切膚之痛的“詩人楊慶祥”。他將生命意志、情感體驗和理性反思,有血有肉地融入及物性的批評實踐之中,有理論說服力地融入廣闊的中國文化現實——這一點,正是楊慶祥的特立獨行之處,也是他超越很多同輩甚至前輩學者之處。

“新傷痕文學”概念,無疑是楊慶祥又一次勇敢的批評實踐。對于創傷,心理學上有一種EXPOSURE THERAPT(暴露性療法),就是在一個安全的療治設置中,讓患者面對令人害怕的刺激,直至焦慮降低。習慣化——當同一個刺激被反復的呈現,機體對該刺激的反應性降低——是焦慮降低的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①。傷痕文學,就是在不斷的傷痕的暴露與創傷的傾訴之中,尋求解脫、升華與超越的文學。相對于“文革”末期出現的傷痕文學思潮,“新傷痕文學”主要針對“文革”結束以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中國當下所謂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實都是同一代人,他們都在面臨這整個中國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傷痕或陣痛。他們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結構和情感結構,在他們的表達里有共同的訴求。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新傷痕文學之所以出現的重要歷史語境?!雹?/p>

這個論斷無疑是對新時期文學“偉大發端”的強有力反思。對于傷痕文學的性質和成就,學界一直有爭議。在海外、港臺的華文文學研究界,很多研究者都強調冷戰背景下,傷痕文學對革命意識形態的顛覆性。如1979年4月,《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連續推出“社會主義悲劇文學”。編者認為:“區別于歌功頌德的宮廷文學,以及后來題材越來越窄的樣板文學,我們將反應社會主義社會悲劇的小說,戲劇,曲藝,統稱為社會主義悲劇文學。”③這幾年《南方文壇》《文藝爭鳴》等雜志也開設專欄,探討傷痕文學和文學史多維復雜關系。一種看法認為傷痕文學是十七年文學的某種慣性延續,比如,李陀認為“它基本還是工農兵文學的繼續和發展,作為文學潮流,它并沒有提出新的原則、規范和框架,因此,傷痕文學基本上是一種舊文學”④。程光煒也認為,“傷痕文學是直接從十七年文學”中派生出來的。它的核心概念、思維方式甚至表現形式,與前者都有這樣那樣的內在聯系⑤。另一個看法是,存在不同形態的傷痕文學,一種是主流和官方的傷痕文學,如《班主任》《傷痕》等,另一種是“異端意義”的傷痕文學,形成對主流傷痕的質疑,甚至溢出新時期敘事規則,“文革傷痕”變成了廣義“革命傷痕”,如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張笑天的《離離原上草》、劉心武的《醒來吧,弟弟》、劉克的《飛天》、遇羅錦的《一個冬天的童話》等。甚至有論者認為,即使主流化傷痕文學,如《天云山傳奇》,敘事者也以知識分子受難者形象的“不在場”,建構另一種敘述“異質”傷痕的話語范型⑥。這些對“新時期文學起源”的反思,都反映了學界對當代文學意識形態化線性邏輯的質疑。

“新傷痕文學”的概念,讓我們回到了新時期文學的源頭,以關聯性的歷史化態度,打破新時期、90年代文學、新世紀文學的簡單斷代,破除諸多文學思潮命名的局限性,對新時期至今的中國當代文學,形成新的線索性認知。當代文學史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無法形成科學而穩定的經典內在秩序。更深層次原因,還在于文學史依然無法正視文學與政治的復雜關系,有效處理社會主義文化經驗、“文革”記憶、現代性與后現代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沖突與雜糅。文學史家無法在理性寬容的態度下,堅持文學審美性與社會價值性,形成對經典作家作品,流派、思潮較穩定的文學史認知。當代文學從1949年算起,已接近70年,但經典化程度遠遜于短短三十年的現代文學。具體到新時期文學,我們曾用純文學等理念樹立新文學史觀,卻發覺很難準確描述文學史真正面貌,比如,對掌握巨大資源,并持續影響至今的,包括新現實主義在內的主旋律文學,簡單忽略很難有說服力。又比如,對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類作品,雖然知名度很高,但我們也很難在現有文學史框架,對之進行有效處理。更棘手的問題在于,進入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的多樣性和深度與廣度是空前的,而文學批評滯后于創作。我們簡單的代際劃分、年代劃分、題材劃分,甚至是以左右命名的定義,都很難對這些作家作品進行更具內在聯系性的理解。原有文學史框架對“改革創傷”的描述,止于光明現代化之路上的煩惱,也止于“分享艱難”式的虛偽表述,或金錢必勝、道德必敗的市場萬能論邏輯。而對“改革創傷”的忽略,批評家也擔負有責任。正是頻繁的斷代、主題轉換、虛假概念創新,讓我們在眼花繚亂的批評生產過程中,只強調差異性和個性的塑造,而忽視了貫穿整個改革時期的“精神創傷”問題。改革的創傷,與“文革”的創傷與革命的創傷,既有著隱性的復雜聯系,又都符合中國后發現代的焦慮性處境。

“新傷痕文學”的概念,是試圖整合當代文學的內部資源,尋找內在聯系性的努力。當代文學史的一大問題在于斷裂感太強,其內在問題,則是思想和文化資源的彼此沖突,及各種思潮的爭奪和挪用。程光煒談到當代文學史的問題時,不滿于其缺乏有效歷史化過程。王堯也曾指出,當代文學研究缺乏關聯性研究所導致的簡單化傾向。很多學者看到90年代對80年代的斷裂性,但忽視了90年代改革與80年代改革之間的聯系性,即它們都是由執政黨自上而下發動,由政治規訓經濟活動產生的政府行為。由于90年代文化控制的隱性化,虛假的經濟至上主義,文學通過對抗性獲得象征資本的難度,不是降低了,而是變得更艱難了。這無疑是一個黑色幽默。多元化的樂觀敘述,在勉強的、漏洞百出的維持之中,由于內在創傷無法治愈,走向了脆弱的“新改革共識”破裂,并造成了新的對立和撕裂。比如,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寫的80年代改革面對的改革前的城鄉差距、地域差距造成的精神創傷。賈平凹的《秦腔》、李佩甫的《城的燈》《敗節草》處理的依然是類似問題,所不同的是,作家更關注鄉土權力和文化傳統的變異,也關注新改革語境下,鄉土走向衰亡的問題,及政治權力和經濟控制結合對鄉土精神的毀滅。

文學史中的80年代,曾被我們命名為新啟蒙時代,并被認為是接續了社會主義經驗,剔除了“文革”封建病變,重新邁向現代化的新的宏偉敘事。甚至先鋒文學的審美嘩變,頹廢虛無,也被納入了進步的,線性的宏大邏輯之中。這是西方現代派文學和中國現代派巨大的接受語境差異性。90年代以來的新一輪改革開放,將中國進一步納入全球化經濟秩序。我們經歷了短暫的混亂和多元狀態,并非走向了多元化,而是走向了以現代民族國家敘事為核心,以傳統古國偉大復興加新社會主義實踐的雙重規訓之下的“新宏大敘事”。所謂90年代以來“多元共生”的文學史想象,不過是在后現代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理論影響下的一種“多元進步論”。這種表面解構性的,多元的文化形態,并非西方學者利奧塔、鮑德里亞等認定的后現代主義,而是依然有強大現代性敘事邏輯的,變形的宏大敘事。相對于80年代更具社會主義實踐色彩的新啟蒙進步論,90年代以來在自我欲望實現、經濟至上、無限發展等觀念之下,掩蓋了新改革過程利益再分配的野蠻殘酷,貧富差距加大,及利用現代技術發展起來的,政治權力對文化領域的超級隱性控制。

“改革時代的傷痕”問題,無疑也有著后冷戰的第三世界中國的意識形態特質。一般的文學史論述,認為90年代文化語境是對80年代改革的巨大斷裂和轉型,80年代的改革是國家式啟蒙改革,90年代的主題是市場經濟和自由主義。汪暉指出社會主義經驗和改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兩個時代改革的內在關聯性:“推動著市場改革和社會轉變的國家依賴著過去的政治遺產和意識形態的統治方式,這兩方面的不相適應,從不同方向上造成了國家的合法性危機,即人們一方面可以用國家主導經濟政策指責國家意識形態和統治方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質疑國家經濟政策的合法性,社會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和收益分配方面重視平等,但它以強制和計劃的方式保護了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同的經濟體制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制度性不平等。在改革條件下,這一制度的不平等迅速地轉化為階級、階層和區域的收入差別,從而促成了社會的急劇分化。因此兩種國家性質的區分并不能掩蓋它們之間的內在歷史聯系。”⑦盡管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兩個時代的改革,存在很大的策略性差別,但二者又有著內在聯系性。90年代的斷裂性,只是一種表面的社會斷裂,其內在社會邏輯實際延續80年代改革在國家權力意志與政治體制下,實現經濟轉型的內在思路。有所不同的是,90年代,中國經濟的計劃色彩更淡化了,也更深層次地介入全球化資本秩序和國際分工,并導致了內部的急劇分化。

因此,正如楊慶祥所指出,傷痕文學,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精神創傷,或激進地理解為革命造成的精神創傷,應該是囊括二者的、中國當代以來社會在邁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更廣義的“創傷”。這種創傷的現實具體所指,既是指全球化的不平等所造成的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對抗的外在現實,也是指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無限發展主義,導致的道德淪喪、精神摧殘、環境破壞和靈魂壓抑。這種“改革創傷”的一大特點,還在于它不僅是一種肉身的創傷,也是一種“內化的創傷”,是由于文化被動性導致的精神傷害。廣義的中國現代文學,其實都有傷痕文學的影子。中國后發現代的艱難處境,導致了晚清以來“天下文化”的自足邏輯的破產,在胡適所言“事事不如人”的焦慮之中,堅船利炮的沖擊,加上文化的沖擊,造成了文化被動接受的巨大眩暈感。中國現代文學的形象,從來不是一個強悍的父親,更多的是“傷痕累累”的母親形象。中國的革命實踐、民族自決,中國追求自由民主的獨特道路,中國文學對文化主體性的堅守,也都可以看作廣義的以中國為中心的現代性自我認同,主體建構的過程。這種創傷與治愈的雙向過程,在80年代以來至今的改革實踐之中,依然存在。但由于“外在創傷”,如民族國家不獨立、經濟落后等情況的改善甚至消失,“創傷”的話題變得隱匿了。然而,改革所導致的巨大的社會現代轉型,其“內在創傷性”反而被凸顯了。人的尊嚴、價值,人的自由和幸福,人與自然的沖突,人對權力控制的反抗,人對道德和情感的守望,人對文化傳統的維護,都因為急劇而暴烈的國家式改革,宏大的民族國家合法性,以及強大的政治維穩語境,變成了默默運行的“地下之火”。這種內在性的創傷被精神化了,即如楊慶祥所說,是具體的、綿軟的、隱性的,是一種“天鵝絨式”的創傷。

“新傷痕時代”的概念,一方面有利于我們聯系性地理解80年代、90年代直至今天的很多作品的“創傷”問題,另一個方面,也有利于“新傷痕時代”的指認,對當下的中國文學創作,進行有效的梳理、指認和指導。整體而言,中國文學發展態勢是繁榮的,但“中心—邊緣”的文學史認知依然固定。由90年代發展而來的純文學體制,結合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訴求,形成了等級化的內在秩序。其秩序的邊緣,則是更為現代主義,或后現代主義的先鋒表述。然而,正是這種體制下,一方面,純文學正日益走向“小事化”的極端日常敘事。對卡弗、奧康納、奈保爾、萊辛等一系列日?;瘯鴮懙耐瞥缰拢芏嘧骷覠嶂杂诿枋鰺o聊的偷情生活,瑣碎的日常體驗,虛無的人生,以此便似乎有了一種與西方作家處于相同文化語境的“現代幻覺”。這種幻覺狀態,其根源還在于忽視當下中國的獨特文化與生存體驗,也忽視了后發現代中國獨特的情感訴求與生命狀態。中國人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無限發展主義,并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新傷痕”的指認、闡釋和分析,無疑是對新時期歷史的整體性反思,也是對當下文學創作的警醒。

另一方面,很多優秀作品,也在書寫改革時代的精神傷痕,有著強烈的批判性和現實指向性,并得到很好的認識。創作實踐中,傷痕的表述,也是多維而復雜的。比如,李銳的《舊址》與《銀城故事》、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李洱的《花腔》、閻連科的《堅硬如水》等作品,是對70年代末期傷痕文學的深化,即針對文化大革命,包括廣義的革命創造的精神傷痕問題。90年代和新世紀初期的很多現實主義小說,如談歌的《大廠》《天下憂年》《下崗》,李佩甫的《學習微笑》,曹征路的《那兒》等,處理的社會主義文化經驗,如何在新自由主義化改革中,遭受的精神創傷問題。余華的《兄弟》、閻連科的《丁莊夢》《受活》,莫言的《豐乳肥臀》、畢飛宇的《平原》、格非的《春盡江南》、張煒的《外省書》、賈平凹的《古爐》等情況就更復雜了。這些作品的歷史視野更宏闊,處理的傷痕問題更廣泛,既包括革命的傷痕、社會主義文化的傷痕,也包括更廣義的改革時代的傷痕。

比較而言,對改革時代精神傷痕的批判和展示傾向,新世紀以后,更為明顯了。很多不同代際的作家,都積極參與到對改革時代傷痕的反思中來。除了上面提到一些作品外,還有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尤鳳偉的《泥鰍》、余華的《第七天》、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閻真的《活著之上》、莫言的《四十一炮》與《蛙》、鄭小驢的《西洲曲》、艾瑪的《初雪》、弋舟的《所有路的盡頭》、徐則臣的《耶路撒冷》、王威廉的《非法入住》、王方晨的《老大》、張楚的《良宵》、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和《地球之眼》、阿乙的《春天在哪里》與《下面我們該干些什么》、蔡東的《凈塵山》、李宏偉的《并蒂愛情》、蔣一談的《魯迅的胡子》、魯敏的《六人晚餐》、曹寇的《市民邱女士》等。這些作品,常被貼上非虛構文學、底層敘事、新先鋒寫作、新鄉土小說、女性新都市小說、70后創作、80后寫作等標簽。他們的寫作代際、風格和審美追求也差異很大,但他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現實指向,就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崇尚物質高度發展,卻忽視人的心靈、尊嚴和人的精神自由的文化環境的強有力的批判。這些作品也因為傷痕的真實,情感的復雜強烈,而具有了連接現實與歷史的可能性。中國新時期文學經歷過先鋒文學的形式主義審美嘩變,但新世紀之后,無論哪個世代的作家,無論何種寫作審美追求,“真實性”和“現實感”的標準卻變得越來越強烈了。這兩個標準蘊含著中國作家在現代化轉型的歷史維度,通過“改革傷痕”的再現,重新建立歷史感,實現中國文學的“主體再歷史化”的努力:“新世紀長篇小說乃是一種另類的‘現實主義。作家們面對內心對歷史的不斷反省,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表述方式,發出‘重新歷史化的喧響?!雹嘁苍S,在“新傷痕文學”概念之下,我們可以跳出很多文學史既定束縛,也走出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對抗,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對峙的理論藩籬。而這種中國化的、針對性很強的“新傷痕”表述,或許才是真正獨特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才是中國當代文化真正能留給世界的資源性痕跡。

這是一個新的破局,也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歷史化維度下,重新尋找現實批判性品格的新路徑。如果認真考察當下的文學批評,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怪圈。一方面,文學批評不斷生產出各種概念,不斷地對抗、顛覆;另一方面,這些概念又共同導致了無法對抗、無法顛覆,甚至無法發展的停滯狀態。導致這個悖論怪圈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推出的概念缺乏有效性,這種有效性匱乏的狀態,就表現在概念的產生都隱含著強烈的斷裂性企圖,少有貫通性、通約性和共識性的概念。每個概念出來,都忙著和歷史與前輩們分割,扯旗樹山頭,天下雖大,唯我獨尊。由此,無效的概念也導致了批評的古典化傾向,就是由于對無效概念的厭惡,以至于懷疑任何新概念對文學批評的有效作用,形成了“批評概念恐懼癥”,從而言必稱史料和古典,趣味上則日趨保守。這種做法的代價是批評失去了活力。當代文學的經典化過程離不開史料工作,這是研究工作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史料掌握,學術和批評都會變得空疏混亂,充滿謬見、偏見和謊言。從這個意義上講,史料研究為先,正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科學性和理性化的建設。但要警惕的是,以史料掩飾思想的貧弱,以史料問題回避當下的問題,以史料制造貌似莊嚴合法的真理性,以史料遮掩理論的匱乏,以史料扼殺異端思想和創新思維。

對于如何面對改革時代的傷痕,楊慶祥提出“愛的文學”“療愈的文學”和“拯救的文學”的解決路徑?,F實批判不等于簡單顛覆,必須建立在理性品格之上,建立在歷史化維度之上。否則,這個概念就會重蹈很多批評概念的覆轍。這同樣也是文學批評擺脫二元對立思維,尋求共識性的努力。對于“傷痕能否被治愈”姑且存而不論,但我至少認同,這是一種坦誠的、建設性的意愿。當然,“新傷痕時代”的指認,并不是抹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靶聜畚膶W”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依然存在著諸多寫作困境和問題。但這種寫作趨勢的指認和總結,有利于作家和研究界看到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新線索,并由此形成關注討論。這也讓中國當代文學超越代際、地域、意識形態、文學趣味等諸多的話語限制,找到更多共識性,從而形成聯系性的宏闊思維,為更闊大深刻的“中國書寫”提供有效的文學批評參照。對于“新傷痕文學”的認識,也只是剛剛開始。它也有賴于更多批評家和作家的參與,在辯駁、質疑和拓展之中,讓我們的當代文學批評走向更良性的運作軌道。

【注釋】

①施琪嘉主編:《創傷心理學》,77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②楊慶祥、魏冰心:《對話楊慶祥:是時候說出我們的傷痕了!》,鳳凰網文化頻道2017年3月16日。

③高上秦主編、鄭直等選注:《中國大陸的抗議文學》,2頁,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版。

④李陀、李靜:《漫說“純文學”——李陀訪談錄》,載《上海文學》2001年3期。

⑤程光煒:《傷痕文學的歷史局限性》,載《文藝研究》2005年1期。

⑥章濤:《“傷痕文學”及其文學史地位的再思考——以知識分子為考察中心》,載《南方文壇》2015年5期。

⑦汪暉:《新自由主義的根源及其歷史批判》,載《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1年2期。

⑧陳若谷:《邊界的偏移與固守——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文體形式研究》,載《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5期。

(房偉,蘇州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02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個稅改革,你的稅后收入會增加嗎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0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a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澳门av无码|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草精品视频|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看|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国产精品成|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天天综合网在线|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高清免费毛片|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色婷婷成人网|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1区2区|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999| 朝桐光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内精品视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99伊人精品|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91青青草视频| 青青久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1级黄色毛片| 99免费视频观看|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天堂.com|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久久一级电影|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综合色88|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