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讓優質的二手商品被更多人使用,讓更多人用得起優質商品”
31歲的魏穎有一種特別的天賦:交易閑置物品。她買東西不多,但樣樣精品,可以一直出手換新衣服穿。上大學時,她在學校兜售的舊書和光碟,常常被一搶而空。
2017年5月,她成了二手圖書網上交易平臺“多抓魚”的創始人,實現了辦循環商店的理想。魏穎對多抓魚的定義是“用戶為貓,商品為魚”,她希望用戶多抓幾本書讀。這個定位暗合了中國人網上購書的習慣。熟悉魏穎的人稱她為“貓助”。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10%,實體書店市場規模同比負增長,網店同比增長30%左右。
豆瓣上“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有近35萬成員,很多書友都在交流如何處理家中無法安身的二手書。“出二手書,200塊10本,同城交易”“出閑置書,郵費自理”這樣的帖子比比皆是。
“對于我們這種老書蟲來說,很多書舍不得扔給收舊書的,但家里地方實在有限,就想送給其他愛書人。”大學老師王飛鴻說,他曾帶著一旅行箱的書跟同城的書友置換,但遇到有共同品位的書友絕非易事。
魏穎說,把書當廢紙賣是知識的浪費,但掛在網上,要自己評估價格、拍照答疑、還要包快遞,整個交易過程太復雜漫長。很多讀者因此打消了賣二手書的念頭。
多抓魚幫讀者去掉了交易的復雜性。用戶只需打開多抓魚微信號,通過掃碼,即可看到圖書收購價,然后填好地址下單,快遞人員上門取書。與傳統涉足二手書交易的互聯網產品不同,多抓魚提供統一的審核、定價、消毒和再包裝服務。
“為用戶提供便捷體驗的背后,我們的服務包含了很多方面。”魏穎說。
坐落在北京北五環邊的一座民宅中的多抓魚,空間局促,但每一項工序井井有條,有人審核訂單,有人按訂單在書架之間尋書,還有人為圖書清潔、消毒。
這里的圖書分類與圖書館按門類科目的做法不同,書架上只有編號,因為新上架的書常常在幾個小時內被搶光。每天收發2000本書,可以做到動銷平衡。
多抓魚并非見書就收。職業考試類圖書、偽科學、假中醫養生類、未經證實的個人主觀經驗類,或存在破損、老化等問題的圖書、非法出版物都不在收購范圍。
其實線上二手圖書交易早不是新鮮事,豆瓣、閑魚、孔夫子等平臺都是讀書人交流、交易的重鎮。但魏穎認為,這些平臺用戶參與交易的體驗不夠好。
曾供職閑魚、知乎的魏穎對社區化的服務十分看重。她說:“二手交易是大的流量廣場,有的平臺像火車站,雖然人多,但你也不敢隨便跟別人講話。而我們想做一個音樂節屬性的平臺,在這兒特別容易跟人搭訕,一撥人興趣愛好重疊,這就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受童年時閱讀的環保故事《老雷斯的故事》的影響,魏穎很看重交易效率。至今,她還能背誦這部經典作品的片段。魏穎說,讓圖書和它們所承載的知識和記憶循環流通,就是在為社會節約資源,從而創造價值。
自5月上線以來,多抓魚已吸引了超過5萬用戶,其中1萬余人是活躍的買賣圖書用戶。目前,多抓魚已經拓展到全國10個城市,11月底將開通全國服務。
“在這里,讀者告別了對二手圖書臟和差的刻板印象,不少賣書人給買書人發信息,附上自己的微信號,以便交流。”多抓魚運營負責人李嬋說。
每本二手書背后都隱藏著一段回憶,多抓魚工作人員圓圓一邊用酒精給書的封面消毒,一邊回憶為了讓父親給自己買一本新的《哈利波特》哭了三周的情形,“因為書價比較貴啊”。
魏穎說,最有趣的是,能通過讀者的買賣交易,了解其人生軌跡。比如一個人突然賣掉珍藏的100本好書,是因為要離開這個城市了。“書跟其他交易品不一樣,特別能反映一個人的生命階段和精神狀態。”
二手書交易只是魏穎循環商店版圖中的第一塊。她還希望逐漸拓展到二手耐用電子產品甚至家具上。“讓優質的二手商品被更多的人使用,讓更多的人使用得起優質商品。”魏穎說,這是多抓魚的輕松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