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互聯網、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將為破解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的難題提供助力
2017年10月20日,為期一個月的第19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在藝術節開幕的前十天,朱苗淼就早早通過“文化上海云”預約了多場“藝術天空”系列演出,諸如西班牙蒙特塞拉·蘇亞雷斯舞團《安達魯西亞之歌》、澳大利亞悉尼舞蹈團現代舞專場等。
朱苗淼使用的“文化上海云”,其實是一款手機App。這款App,將上海547個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美術館、社區文化中心及社會文化機構,通過互聯網整合在了一起。想了解文化空間、預約文化活動、成為文化體驗師,都可以在App上實現。
所謂文化云,是聚焦文化領域、提供公眾文化生活服務和文化消費的互聯網平臺,集活動預約、場館預訂、空間展示、社團風采、文藝培訓等為一體,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接下來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p>
其實,不僅上海有“云”,全國多個城市都紛紛創建起自己的文化云平臺,互聯網、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將為破解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的難題提供助力。
近年來,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給予了高度重視。
2015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提出了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在內的3大類、14項、22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開始實施。
2017年10月20日,在黨的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介紹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記者招待會上,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表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三個關鍵詞:基本、標準化、均等化,具體來說,“就是立足基本國情,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著眼點是補短板、促平衡”“打通最后一公里,是近年來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年來,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向標準化、均等化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從數據上看,各地公共圖書館的數量穩步增長,從2012年的不到3000個,上升到2016年的3172個。目前,在縣級圖書館可以看到國家圖書館的電子圖書已經達到160多萬冊,期刊1000多種,報紙600多種,公開課1500多節。
2013~2016年,我國文藝演出的觀演人數達到年均近10億人次。目前,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已分別達到98.37%、98.88%。
當下,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強烈且日趨多元。公共文化服務做好、做到位并不是一件易事。
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城市和鄉村共同面對的課題。
一個實情是,城鄉之間的公共文化水平還存在差距,在中西部及部分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享受較好的公共文化服務仍存在困難。
而在城市之中,公共文化服務也需在基層進一步落實。雖然城市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但信息的不對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度。
上海嘉定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就曾調研發現,一面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參與文化活動有著強烈需求,另一面,則是大量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不為市民所知——“百姓需要的不配送、百姓不需要的卻一再配送”。
市民對文化服務多樣化選擇的需求,要求城市所提供的內容、產品、服務要滿足新要求、新理念,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多樣化、多渠道、多方式。
可以說,運用數字技術建設文化云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供需之間的矛盾,讓文化的陽光普照到每一個人。
“文化上海云”App于2016年3月正式上線,是全國第一個實現省級區域全覆蓋的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注冊用戶近170萬,累計發布各類活動信息22.3萬場,服務人次超過2200萬。
文化云,可謂是一朵溝通之“云”。在這朵“云”上,不同的文化消費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打破了文化門類的藩籬,拉近了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
在“文化上海云”上,上海的幾百家文化機構將自己的文化資源匯聚在一起,市民可以按需索取。
上海大部分的線下文化活動信息,都會提前發布到“文化上海云”上,市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并通過網絡預約,活動當天到現場在終端機上自助取票即可。
散落各處的文化服務信息成功對接市民多樣化的需求,讓文化資源的供應向“智慧”轉型,成功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了從以前的“活動找觀眾”到如今的“觀眾找活動”。
據媒體報道,2016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的3萬張公益性演出票,便全部通過云平臺得到了預訂。
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把“文化上海云”作為官方網絡推廣平臺,活動服務人次達20萬,覆蓋人群超60萬,是往年的5~6倍。
再以基層組織的文化活動為例,在公共文化服務建立云平臺前,區縣、街道舉辦的文化活動,一般通過本市報紙和散落的網絡信息進行發布,信息到達率并不能得到保證。上海長寧區的 “曼舞長寧·舞蹈藝術欣賞季”本是區級活動,卻借助“文化上海云”吸引到了數十萬市民關注,這在以往難以想象。
文化云同時也是一朵開放之“云”。開放的云平臺解決了資源整合問題,使得本地公共文化資源傳播效率最大化。
文化云不僅可以聚合本地文化活動信息,方便市民預約文化展出活動,還可以將城市中有形的、無形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
例如,“文化嘉定云平臺”便有在線閱讀各種圖書、文獻資料,可以讓市民欣賞古鎮、文物字畫。
“文化嘉定云平臺”連接起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期刊、庫克音樂等14種國內主流權威信息資源數據庫,并將嘉定孔廟、法華塔、嘉定博物館、韓天衡美術館等諸多歷史文化景點,以及嘉定竹刻、名家篆印等文化遺產都搬上了云平臺。
公共文化服務借助“互聯網+”,將線下活動信息和文化資源搬到了線上,這種“一站式”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渠道。
文化云的優勢顯而易見。如今,各地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都在加緊建設上線。
2015年9月,“文化寧波”上線。2017年5月,鎮江市“文化鎮江云”平臺開通。9月,“神農文化云”數字平臺正式上線。2017年底,“廣東公共文化云”數字平臺也將上線運行。
經過一年的運行,“文化上海云”平臺大數據顯示出了市民的需求信息。
浦東新區最受歡迎的是周末舉辦的親子類活動,松江劇場最受歡迎的是滬劇,徐匯區凌云社區85%的服務人群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90%的用戶居住在社區文化中心周圍3公里范圍內,而嘉定區60%以上用戶是30~39歲帶孩子的年輕家長。
文化云大數據不僅方便市民掌握文化活動信息,也讓政府了解到百姓對于文化產品的真實需求,哪些活動受歡迎、上座率如何、市民評價如何,等等。
這些數據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升級,尤其是助力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精準投放。
2016年,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在“文化上海云”上發起了群眾參與公共文化節目采購的投票,讓群眾直接“點單”。
“文化嘉定云”開設了文化眾籌板塊,市民可自行發起文化眾籌活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方。在平臺上,眾籌的文化項目種類豐富多樣,美麗創意衍紙、尤克里里提高班、超輕土立體畫、創意流瑜伽,等等。
2017年7月28日,“文化嘉定云”平臺發起了“零基礎學畫團扇”眾籌項目,經過兩周時間,最終該項目報名人數為23人,超過眾籌最低目標,成功開課。
政府通過文化云平臺,將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端向整個社會開放,文化資源從粗放化向精細化服務模式轉變,從“政府端菜”轉變為“群眾點單”,文化云平臺成為“文化超市”“文化淘寶”,讓政府配送文化服務更精準。
如果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比喻為一座大屋,以“基本、標準化、均等化”為關鍵詞的公共文化服務,就是這座大屋的四梁八柱之一。
文化云的誕生,增加了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此外,城市的文化云平臺,還可將城市周邊鄉鎮的文化資源結合起來,讓對鄉村田園有所向往的城市居民有相應的文化消費選擇,從而以點帶面,擴大文化惠民的輻射范圍。例如,介紹近郊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旅游項目,即可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帶動周邊鄉鎮文化資源的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云平臺的建設決不僅僅是信息的簡單加減,融入了“智慧”的信息,公共文化服務才能做到立體、扎實。
各地的文化云平臺上線時間還不久,有的云平臺還沒有做到真正的“智慧”。接下來,各地需要運用好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不斷完善文化云平臺的功能,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將文化惠民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