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知
上回文咱們說的是大茶館,自從大茶館衰敗之后,一種新型的茶館——清茶館就應運而生了。清茶館的特點就是一個“清”字。因為它主要是以清茶待客,不備茶后進餐之飯菜。再是清靜,無絲竹說唱之聲,無藝人就館設場。再是茶客多為清貧人士,社會的底層,附近的居民、小市民、生意人、八旗的遺老遺少等等。這種茶館從清代末年興起,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逐漸消失。清茶館是大眾化的茶館,也是老北京數量最多的一類茶館,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經濟實惠,方便快捷,成為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所以這里也是京味最濃,京風最淳之處。清茶館的茶客,當然是以周邊的居民為主,特別是那些旗門大爺,由于清廷財庫空虛,八旗銀糧只能減半支付(半支),這些原先整日泡大茶館的旗門大爺們,不得不放下架子,成為清茶館的常客。檔次雖降了,但侃大山的習慣是改不了的。侃來侃去還是那些陳谷子爛芝麻,從順治爺侃到同治爺,要不就是那五爺新淘的蛐蛐罐是趙子玉親做的,金二爺的蟈蟈籠子真是地道,昨晚廣和樓上了什么名角……總而言之,沒有一件正經事,廢話幾大筐。可也是,墻上貼著標語呢:莫談國是。
茶館除了喝茶,還有多種功能:勞力介紹、信息交流、社交活動的場所。民國以后,旗人的俸祿徹底廢除,斷了財源,被逼無奈,紛紛自謀生路。于是清茶館成了待業處。到這里要上一壺茶,邊喝茶邊聊天邊等雇主,而且在此互通用人信息和各種行情。而各行業如棚匠、泥瓦匠、廚行、車行等各用工單位,也到這里來挑人,這里就兼職為就業場所。再是“打會”活動,都在茶館中進行。“打會”是一種民間自發的互助組織,就是街坊鄰里、親朋好友在一起,每人每月出一份錢,按照抓鬮等辦法排出順序,先歸一人使用。比如親友10個人,每人每月拿出10元,這100元錢按順序交一人使用,這樣就可以集中力量(財力)辦大事了。其實這種形式直到改革開放前,在一些工廠單位還有。隨著人民富裕起來后,人們再也不用為辦事到處借錢了,這種會的形式自然也就消亡了。還有當人們發生矛盾或糾紛時,往往拉著對方到茶館評理去,當著大伙的面兒,把事說清楚。這時茶客中在群眾中有威望的人物會出面調解,把事情擺平了事,這里又成了“調解委員會”。而茶館掌柜的對這一切活動都是樂觀其成的。因為這不但為他招攬了生意,也提高了茶館的知名度。
清茶館到解放以后就逐漸走下坡路7。因為那時人人忙于工作,很少有空余時間去茶館坐坐。去茶館成了資產階級的閑情逸致,而整日泡茶館者被視為“寄生蟲”。隨著茶客的流失,茶館也越來越少了,等到“文革”前就難尋蹤跡了。
(編輯·韓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