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軍
王昊,密云人。他看上去歲數不大,喝酒的歷史也不長,但收藏酒的時間可不短了。據他講,正式收藏酒是從9年前開始的。不過,他的藏品里有兩瓶老酒是自己上中學時,從父親那兒“偷”出藏起來的,要是從那時算起,得有20多年了。
談起搞收藏的初衷,他說,那完全是因為對一個朋友的承諾。
一個承諾,打開了他的收藏之門
王昊和酒的故事可以說是從小時候開始的。他說,自己的父親在生活中喜歡喝酒,不過,那時買的酒不像后來是成瓶的,都是散酒。等他上中學以后,已經是上個世紀80年代了,供銷社開始賣一些瓶裝酒,他還記得主要是順義產的“燕東”牌二鍋頭。
這種酒當時賣一塊錢一瓶,父親很喜歡喝。不過后來隨著市場放開,商店里酒的品種多了起來,而這種“燕東”牌二鍋頭卻因為停產再也見不到了。那些年,父親喝酒時還是常常提起它,說那時候的“燕東”是純糧釀造,現在的酒好多都是勾兌的,再也喝不出“燕東”的那種醇香啦!
2006年,王昊到順義的一個同學家去玩,意外地見到了幾箱“燕東”牌二鍋頭,一看生產日期,竟然是1986年的。王昊說,原來同學的爺爺當年曾開過商店,無意中存留下了這幾箱老酒。他當即和同學商量,把這些二鍋頭全部買下來。晚上到家,他興奮地給父親打開了一瓶,“老爺子特高興,幾杯下去,一個勁兒地說,還是當年的老酒香啊!”
看到父親高興,王昊的心里也非常欣慰。不過,父親把這些酒喝了幾瓶之后就不再喝了,王昊問其中的緣由,父親說,老酒雖好,可是喝沒了就再也沒有了,剩下這些老酒就都收藏起來吧!
聽了父親的話,王昊的心里一動。他說,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有了搞老酒收藏的念頭。不過,真正開始收藏卻是因了一個“承諾”。
2008年,王昊去市里培訓,聽一個同學說,他的一個朋友家里有很多老酒,而且都是名酒。王昊說,自己之前已經有意識地收集了一些老酒,但基本上都是很普通的那種,聽了同學的話,他非常動心,請同學帶他去了那位朋友家。原來那位朋友的父親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當過一家企業的廠長,存了很多瓶當時市面上很難買到的西鳳酒、汾酒等名酒,而且,這些酒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這是國內在當時放開八大名酒銷售后上市的第一批酒,存世的數量很少。他去世后,因為家人都不飲酒,就當作紀念品珍藏了起來。
為了能夠買下這批珍貴的老酒,王昊連著跑了三趟,終于用自己的執著和真誠打動了對方。同學的朋友說,“酒,我可以賣給你,但是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就是這些酒放在你那里,一瓶都不能轉賣,因為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紀念!”
王昊說,“我答應您,我知道這些酒很珍貴,我一定會好好珍藏的,絕不轉賣,而且,您啥時候想看都行!”
一個承諾,真正開啟了王昊的收藏之門,也是通過這件事,讓他懂得了,每一瓶老酒能夠歷盡歲月的洗禮保留下來,在它的背后一定有一段可以讓人銘記于心的情緣……
一個品牌,記錄了幾代人的那一份情結
在王昊的收藏里,有一部分是密云本地產的老酒,其中的幾瓶,一說到牌子,可能現在密云的年輕人都沒有聽說過,然而,它卻記錄了密云40后、50后、60后等幾代人的青春記憶。
說起酒,對于密云人來說,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因為密云水好,富含多種礦物質,再加上物產豐富,特別適宜釀造好酒。據《密云縣志》記載:“清代及民國期間,縣內以高梁為原料釀制的‘老燒酒已銷往京東各縣。”當時,在密云縣城里就有“聚源號”“天聚號”“匯聚號”三大釀酒燒鍋,形成了百年品牌“密云三燒”之一的“密云燒酒”。
不過,在密云人的記憶中,最熟悉的還是80年代由密云龍鳳酒廠生產的“龍鳳”牌大曲酒,尤其喜歡扁瓶的,密云人親切地叫它“扁瓶龍鳳”。當時價格是每瓶2.85元,雖然生產了10余年,但因為停產較早,目前存世量已經很少,如今在當地流傳一句話,叫“一瓶龍鳳貴過一瓶茅臺”,可見其珍貴。
王昊的藏酒里自然也少不了這種珍貴的龍鳳大曲,不過,他說,在密云產的酒里,還有比龍鳳大曲更珍貴的,那就是“密云水庫”牌二鍋頭。
“密云水庫”牌顧名思義,是因為密云水庫才取這個名字的,所以,非常有意義,非常具有密云本土特色。這種酒的生產時間跨越了整個70年代,但存世量可用“稀少”兩個字來形容。王昊說,密云水庫是密云的象征,密云幾代人為了這座水庫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他們家就是1958年的水庫移民之一。所以,密云人對密云水庫特有感情,很多密云人一看到酒瓶上“密云水庫”這四個字,就會思緒萬千……
王昊收藏的這瓶“密云水庫”牌二鍋頭是1973年由密云酒廠生產的,雖然當時只賣一塊多錢一瓶,但是對于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對于農民來說,也是屬于奢侈品的,所以,當時的產量應該不會太高,存世量自然就少。
這瓶酒是2011年的時候,王昊在一個朋友家見到的,當時一看到瓶簽上“密云水庫”四個字,他就眼前一亮,因為在以前他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種酒,更別說見過、喝過了。但憑他怎么講,那位朋友就是不愿意賣給他,最后,王昊知道這個朋友喜歡喝酒,狠狠心買了兩瓶茅臺,才將這瓶當年只賣一塊多錢的二鍋頭換到手。
一說起這事,王昊就興奮不已,“很多人都說我虧了,其實,我覺得值了,因為這瓶酒不僅僅是一瓶酒,更承載了密云那一段厚重的歷史,承載了密云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它在我的心中是無價的!”
藏酒,藏的就是記憶
經過多年的收藏,王昊已經擁有了700余個品牌的白酒,總計5000余瓶,產地覆蓋丁三全國10多個省的200多個縣市。
說到這些年的收藏經歷,王昊說,中國幾個有名的白酒產地,像貴州、四川、陜西、河北等地,他都去過,而且,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搜集一些老酒,同時,還要品一品當地出產的酒:“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所以,我一直認為,品酒,品的是文化;藏酒,藏的是記憶!”
在酒的收藏中,王昊最鐘愛的是北京二鍋頭系列。他說,建國后至今,北京共生產了上千種各類品牌的酒,像昌平生產的“華都”酒、延慶生產的“八達嶺”老白干、西山酒廠生產的“龍泉”白干等,但能讓人記住的只有二鍋頭,而且成為了北京酒文化的代表。
北京二鍋頭的釀酒工藝來源于燒酒的演化,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北京和平解放后,生產最早的二鍋頭就是“紅星”,是在1949年8月。生產的第一批二鍋頭就是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所以,“二鍋頭”里有文化,更有歷史的記憶。后來,“二鍋頭”不僅有北京城里的“紅星”,各區縣都開始生產二鍋頭,像大興的“永豐”牌二鍋頭、懷柔的“湯河口”牌二鍋頭、房山的“慶豐”牌二鍋頭等。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通縣的“向陽”牌二鍋頭,這種酒是在60年代生產的,其存世量可稱為“鳳毛麟角”。王昊說,2014年,在宋莊古玩城舉辦的老酒收藏展上,一瓶1965年產的“向陽”牌二鍋頭因“近乎孤品,被估價近百萬”。
王昊也收藏了很多的各區縣生產的酒,除了二鍋頭,還有兩瓶通州老窖。他說,這兩瓶酒是2010年從一個外地人手里收來的,別看兩瓶酒的樣子都一樣,但價值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原來,這兩瓶酒的瓶簽上,一個帶有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標志,另一個卻沒有。當時收的時候,帶有“亞運會”標志的這瓶人手就是2000多元,另一瓶也就1000多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帶有“亞運會”標志的,是專門為紀念北京“亞運會”出產的,或者就是當時的“亞運會”指定產品,生產周期短,產量有限,又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所以,價值就高。王昊說,“對于藏酒者來說,除了看瓶型、標志、酒線等特征外,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或歷史意義,這樣的藏品才屬于上品,‘藏酒,藏的是記憶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經過了9年的收藏,王昊已經把密云歷史上生產的各個時期的各種酒都收藏了一些。他說,下一步他計劃將北京地區生產的酒也盡量收集全了,然后,舉辦一個個人酒類收藏展,向世人展現咱們家鄉密云、家鄉北京像美酒一樣醇香的歷史和記憶!
(編輯·宋冰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