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麗
[摘要]侵權行為人不明表現為一人或多人因過錯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但實際侵害人無法確定,在此情況下,一般由共同義務人分擔責任。由于交通事故案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侵權人不明的情況。文章通過剖析具體案例,從交通事故侵權行為前提條件的審查與處理、侵權行為人難以確定的舉證責任分配與裁判方面進行分析,以此提供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對策。
[關鍵詞]侵權行為人不明;道路交通事故;歸責
一、交通事故侵權行為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
王某某駕車行駛過程中,遇路面有淤泥,車輛失控與另兩輛車相撞,發生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交警進行現場勘查并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證明》,確認事后所攔截拉土車的相關負責人為當事人,分別是王甲、張某某、強某某,但認定“因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及辦案單位經調查到的事實無法證明事故各方行為在這起事故中的過錯”。后王某某起訴至法院。法院經審理認為,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系事故地點有大量灑落淤泥導致車輛失控,故被告在不能證明自身沒有責任的情況下,應當共同承擔主要賠償責任,即百分之七十的賠償責任,判決各被告共同賠償原告五萬余元。被告王甲不服法院判決,向檢察院申請監督。
(二)分歧意見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王甲、張某某、強某某等被告身份的確定。對此,本案在審查過程中,有兩種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某提起訴訟主張權益,基于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王某某應當承擔舉證責任證明王甲、張某某、強某某為實際侵權人,是適格的被告。如果原告不能證明,則法院應當以被告不明確為由駁回原告起訴。
另一種意見認為,既然交警大隊已經確認王甲、張某某、強某某為當事人,即有一定的公信力,王某某起訴的被告明確,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之一能夠舉證證明其沒有實施侵權行為,則只需要判決其不承擔責任即可,由其他被告賠償原告的損失。
二、交通事故中侵權行為人不明的歸責分析
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中,面對侵權行為人難以確定的情況,法官如何分配舉證責任成為審理案件的難點。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呈現上述兩種分歧意見。然而上述兩種意見既合理,也有不妥之處。針對第一種意見,由于原告對事故地淤泥的來源很難證實,因此單純地將舉證責任不加區分地分配給原告,有違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針對第二種意見,王甲、張某某、強某某雖然被交警大隊確認為事故的當事人,但王甲、張某某、強某某所屬車輛只是事故發生后被交警所攔截的車輛,并不能窮盡其他在事故路段出現的所有車輛,不能推斷出王甲、張某某、強某某是拋灑淤泥的實施者,因此也不能將舉證責任直接分配給三被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法學理論及先前司法實踐,逐層剖析案件細節,合理合法分配舉證責任,作出裁判。
(一)前提條件的審查與處理
在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行為人不明確的情況下,交警部門通常會參照同案例類似的做法,而原告在起訴時往往以交警部門列舉的當事人為被告起訴,法院在接到此類起訴時,有可能會認為被告并非真正的侵權行為人而與交警部門意見產生分歧,在案件受理和審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裁判的不同。
誤區一:法院在受理階段可以被告不明確為由裁定不予受理。自立案登記制實行之后,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交的起訴狀應作形式審查,只需要具備《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即可,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具體明確,足以使被告與他人相區別的,可以認定為有明確的被告,并不需要對被告進行實質審查。在該案中,原告王某某依據交警大隊出具的事故證明所起訴被告的信息完整,可以認定為被告明確,符合起訴時受理的條件,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至于被告是否準確、適格的問題,則涉及對被告進行實體性審查。但在立案階段并不涉及實體責任的負擔與分配,僅僅是形式上審查是否符合立案條件,因此在受理階段不能裁定不予受理,應當在審判階段進行實質審查后方可作出相應的判斷。
誤區二:法官可以依自由裁量權直接確定原被告的責任劃分。在交通事故中,交管部門在對交通事故現場進行勘驗、檢查,并對相關當事人進行調查等多種調查手段之后,通常會作出有關責任劃分的責任認定書或事故證明。由于交管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對現場進行勘驗和檢查,同時也由于交管部門對交通事故的發生原因有著更專業的判斷,從而客觀地作出相對準確和專業的責任分配,因此這類法律文書為后續的糾紛處理提供了權威的證據。然而交管部門與法院在處理交通事故時由于角色和認定的依據不同,故法院也不能全盤接受交管部門的責任認定以簡化對民事賠償責任的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于1992年2月11日發布的《關于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條也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公安機關所作出的責任認定、傷殘評定確屬不妥,則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審理認定的案件事實作為定案的依據。”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時,既要尊重交管部門所作的責任認定,防止法官恣意推翻責任認定,又要在責任認定不準確時重新審查責任劃分。如重新劃分歸責情況,就需要由作出事故責任認定的執法人員作出書面說明或出庭作證,甚至可以咨詢專家意見,而不能隨意修改責任認定。在本案中,交警在事故發生后只是攔截了三輛拉土車,而不能完全證明地上淤泥是由所攔截的拉土車傾灑的,不能確定事故的實際侵權人,故作出“無法證明事故各方行為在這起事故中的過錯”的事故證明。法官在審理該案時,如認為事故證明有誤,應要求執法人員書面說明或直接出庭作證,而不應直接推翻事故證明,認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系事故地點有大量灑落淤泥,而判決被告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二)侵權行為人難以確定時舉證責任的分配與裁判
在交通事故中,侵權行為人難以確定主要包含兩種情形:一是無法確定侵權行為人范圍。任何經過事故路段的車輛都有可能是造成事故的侵權車輛,侵權行為人具有不特定性;二是可以確定侵權行為人范圍,但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面對以上情形,由于原告通常并不清楚侵權行為和事故發生原因,被告也無法證明其并未實施侵權行為,使得司法實踐往往無所適從,只有結合法律宗旨以及相關法律規定,通過舉證責任的分配,才能最終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判。endprint
針對第一種情形,必須貫徹“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由原告承擔被告實施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因為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即侵權行為的實施,在侵權車輛范圍無法認定的情況下,不能確定被告是否實施了侵權行為,則原告對被告的主張不存在,原告的起訴沒有法律依據,法院應裁定駁回原告起訴。本案即屬于此情況,只要是經過事故路段的車都有可能是傾灑淤泥的車輛,而交警大隊僅在交通事故發生后一小時攔截了三輛拉土車,很顯然無法窮盡所有經過此路段的拉土車,無法證明被告實施了侵權行為,則被告的主體資格存在疑問。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因道路管理者維護缺陷導致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請求道路管理者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由于本案發生的部分原因為路上有淤泥,導致來車制動出現問題,對路面有管理職責的相關部門應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王某某變更被告;王某某不同意變更的,應裁定駁回起訴。在本案審理過程中未對當事入主體資格進行審查即作出判決顯然有失公允。
針對第二種情形,如果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在被告之中,可以類推適用《侵權責任法》規定,運用自由裁量權作出合理、合法的裁判。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舉證責任的分配。《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從表面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與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并無直接聯系,但深究其實質,能夠發現本案情況可以類推適用《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其一,兩者事實構成要件相似。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由于建筑物內的居住者是固定范圍的,因此在發生高空墜物的情況下,侵權行為人的范圍可以確定,同時在所有的居住者中只有少數人實施了侵權行為,其他居住者并未實施侵權行為。其二,兩者均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各方主體均無法證實實際的侵權行為人,只能通過合理分配舉證責任作出責任認定。其三,法官可以參照《侵權責任法》作出判決。《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條規定了法官可以運用自由裁量權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分配,也就是說由原告證明自己受損的事實以及受損與侵權的因果關系,被告證明自己未實施侵權行為,這樣進行舉證責任分配不存在法律障礙。
第二,人民法院應如何判決被告承擔責任。一方面,法官應根據雙方當事人的主張和抗辯作出自己的判斷,正確運用自由裁量權,參照《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由被告承擔補償責任。原因在于被告承擔責任只是法律推定其負有責任,并不一定是其真正實施了侵權行為,因此《侵權責任法》所規定的補償責任是被告對原告的物質補償,而不是實施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另一方面,各個被告之間應承擔按份責任。連帶侵權責任的承擔需要以共同侵權為條件,即各個被告之間在身份、主觀過錯等方面有著明顯的聯系才可判決被告承擔連帶責任,同時《侵權行為法》為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不僅規定承擔連帶侵權責任需要有法律的明文規定,更是列舉了多種需要承擔連帶侵權責任的情形。而在本案中,各個被告之間并不具備共同侵權的條件,也不是法律明文規定需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情形,因此各個被告應承擔按份責任,法官在判決時應明確各被告的按份責任,同時具體計算出每個被告應承擔補償責任的份額。即使本案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在三個被告之中,人民法院在判決時也應明確被告應承擔按份的補償責任,而不是作出被告共同賠償原告損失的一攬子判決,如此既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又無法真正樹立司法的權威。
[責任編輯:農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