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歡
[摘要]目前我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規定過于簡略,導致在適用上界限不明。文章通過研究《物權法》第107條,并經過比較世界各國目前運用的三類學說,以立法建議的方式探析善意取得制度能否在一定條件下適用于遺失物,提出完善貨幣、無記名證券的特殊規定以及建立全面的原物回復制度。
[關鍵詞]遺失物;善意取得;原物回復制度
《物權法》頒布至今,法學學者對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于遺失物這一問題的可行性進行了全面的探討。目前有三類看法:第一類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完全適用于遺失物;第二類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不適用于遺失物;第三類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有條件適用于遺失物。摒棄保護原權利人所有權的“防火墻”,是善意取得制度產生的基石,保護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是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基礎。本文通過剖析該法第107條,提出完善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物權法》出臺后,鑒于第107條的規定過于簡略,未能對遺失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作出精確的答復,導致在適用上造成很多界限不明的困惑,因此對該問題仍然存在爭論。判定上述問題是否合乎法理,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研究。
對于什么是遺失物,不同學者在其著作中有不同的表述。王澤鑒教授所下定義為:凡是不歸于任何人占有的,或不歸于任何人支配狀態下的有主動產均為遺失物。學者魏振瀛的觀點:只要是所有人遺落于某一地方,并且不為其他人支配的物,都可納為遺失物。史尚寬先生的看法是:遺失物可被理解為,未處于任意主體支配狀態下的有主物。通過上述列舉可看出,對遺失物這一概念的表述難以給出統一的定義,但對其本質并無太大的異議。根據本源理解,遺失物應歸類為有主動產,且尚未被任何主體占有。而善意取得制度最終引起的法律關系變動會促使善意受讓人取得物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因此喪失對善意受讓人享有返還上述交易物的權利。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具備以下四個要素可構成善意取得:一是規定標的物的范圍,即動產與不動產兩者皆可;二是規定第三人的內心態度必須為善意的;三是取得標的物時,交易款項已付清;四是須依照法律的規定將轉讓的動產或者不動產進行公示。從所有權的性質和屬性來看,所有權是絕對的、排他的、完全的。所以,從原則上講,但凡權利人的所有權遭到侵犯,權利人即獲得“法律的支持”,便可向侵犯者行使保護合法利益的權利。但是如果法律允許所有權人向善意的受讓人無條件地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就意味著法律賦予原所有人過大的權利迫使第三人承擔較重的注意義務,這是不公平的。所以,法律設立善意取得的目的應是從增進交易的高效率和維護交易安全這一立場出發。無權處分行為只需要與上述所列舉法律規定的條件相符,標的物的所有權便歸于善意第三人。
二、我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現狀與問題
目前我國《物權法》對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并沒有給出一個絕對適用或絕對不適用的具體回答,而是采取一種模糊不清的說法。正因如此,學界對于該問題產生了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認為:《物權法》第107條系該法第106條關于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特例情形,遺失物因此不可適用善意取得;第二種理解認為:《物權法》第107條沿襲于第106條,此條并不否定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過是在適用時設置了某些約束的要求,即在規定的期間內,法律未對權利人行使絕對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對象范圍設定任何禁區。綜上,《物權法》第107條事實上設立了一種特別的善意取得制度,換而言之,是該制度在遺失物中的特別體現。筆者認為第二種理解更加合理,更接近立法者的真實意圖。理由有二:
首先,《物權法》第107條規定權利人有權向占有人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但須限制在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換句話說,如果權利人自始至終均未掌握受讓人蹤跡,此時只有將其看作是特殊規定,才能推定權利人在全然不知受讓人的條件下,該物所有權處于善意第三人支配,否則,在這個不確定的期間內,對受讓人是不公平的。其次,假定遺失物的所有權不歸屬于第三人,則意味著所有權自始至終由權利人擁有,那么權利人所遭受的損失就是失去占有,而不是失去權利,這兩者的損失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果可以進行量化,權利受損的損失額應當大于占有受損的損失額,而《物權法》賦予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追償的是權利受損的損失額,所以也可以佐證上文中的第二種理解是更符合立法精神的。
《物權法》第107條仍存在兩個漏洞:一是沒有對貨幣、無記名證券這兩類領域作出特別規定。貨幣、無記名證券本身與其他標的物存在很多不同之處,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占有即所有”的屬性。所以,在其遺失的情況下,應當采用絕對的善意取得才更加合理。二是權利人難以在現實運作的過程中找到直接的占有人。原因是市場交易頻繁,標的物很有可能在未完成上一交易的同時,就已進入下一交易環節,轉入他手,而這一現象催生一系列的問題。比如遺失物經過多次交易,若每一交易環節的出讓人都無權處分,那么權利人所遭受的損失應由誰負擔,每一個交易環節的無權處分人是否都存在著過錯,多次交易之后,應當如何確定具體的賠償標準以彌補權利人所遭受損失,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這一連串的問題需要在立法上及時進行規定。
三、各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立法對我國的啟示
關于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有三種理論通行于西方國家:
一是完全否認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于遺失物。《德國民法典》規定:“第932條至第934條為依據的所有權取得,不存在以下情形:經偷盜、丟失或者以其他途徑而喪失占有的物”。由此看出,一般情況下并不將遺失物規定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領域之內。《德國民法典》規定的這種立法模式無視了交易的安全,是該國立法模式的一大弊端。但《德國民法典》在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中仍有其獨到之處,即通過公開拍賣方式獲得遺失物或者遺失物屬于貨幣、無記名證券的情況下,則可適用。
二是承認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于遺失物。根據美國的法律規定,不論該物的獲取方式是撿拾遺失亦或盜竊取得,只需遺失物合乎善意取得制度的全部要素,善意取得制度均可適用。上述規定為海洋法系國家所采用。采用此種規定主要是從保護善意第三人和交易動態角度出發。在交易中,當事人很難準確地區分遺失物與盜贓物,如果將此“注意”義務強加于善意第三人,那么,對于善意第三人來說是有失公允的。endprint
三是附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有三種情形最為廣泛,其一是設置一定的期間來確定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即在此期間內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若超出此期限,則適用善意取得。如《法國民法典》規定:當前持有該物的人須在自遺失物丟失之日起三年內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可見,該國的法律須要以具備一定的時間為前提,方可支持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即限制在物品丟失的三年內。相對于德國模式,法國模式在對交易安全保護的方面更加完善。其二是設定經過特殊方式完成轉讓的,即拍賣、公共市場等法定方式。其三是特定的遺失物,也就是上述所指的《德國民法典》中的特殊規定。
四、完善我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建議
(一)確定立法模式
大多學者支持將《物權法》第107條規定為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筆者也認為此觀點更具說服力。雖說快捷、便利、高效的交易是人們所追求的經濟目標,對于交易雙方的當事人來說,尤其是買受人,難以對遺失物與盜贓物進行一個準確的劃分。就遺失物來說,它的特性與其它商品并無大的出入,在交易市場上都是作為商品存在的,深究其本質,也就是商品的來源渠道不同,若是要交易雙方在每次交易過程中都必須要對標的物做一個完整的、全面的了解,必然會增大交易的難度。但是,在追求經濟效率的同時,不能忽略正義,只有效率而沒有公平的正義,那就不是正義。雖然說遺失物完全適用該制度可以促進交易的進行,卻也損害了原所有人的權利。而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本源上是認同該制度適用于遺失物的,它只是設置了一定的條件,以此來保障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雙方間的權益,促進兩者權益達到相對的平衡。因此,筆者以為立法者在進行相關工作時,須明確規定遺失物有條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需要明確此條件的內容,此內容可借鑒上述法國模式并對此加以修改。
(二)區別對待特定的遺失物與其他普通的遺失物
對特定的遺失物適用特殊規定,因其是具有“占有即所有”的特殊屬性的一種動產。因此,從保障貨幣、無記名證券流轉之角度進行考量,以維護良好的交易規范和經濟市場的健康為宗旨,對特定遺失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
(三)設立完備的原物回復制度
在原物回復制度中應明確規定以下內容:其一,將向受讓人返還原物請求權行使的起算點改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物的遺失之日起二年內,這個時間點是相對容易確定的,可以避免權利人在維權時,時間難以確定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司法實踐的效率。將之前規定的“知道或應知道受讓人之日起”的苛刻條件換成“知道或應知道遺失物遺失之日起”的這一改變,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第三人,也為受損方提供了捍衛自身權益的途徑。其二,明確權利人行使損害賠償權的對象,即僅為無權處分的拾得人。因為不論遺失物經由幾番周轉,作為交易中的占有人只是前后交易中的新舊善意者。其三,設立特定條款以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即應按照通行的做法,以公開市場上物的平均價格為準,然而倘若受讓人經由競拍等渠道獲得該物,權利人向其主張返還原物就應當支付受讓人拍賣時支付的價金而不考慮市場平均價格。
五、結語
《物權法》第107條所規定的有關制度中,有很多地方的細節表述過于籠統。當前經濟處于迅速發展、繁榮興盛的時期,若根據現時的經濟視角與世界潮流的發展指向,以提高、促進貿易的進行為出發點,以維系交易過程中當事人的權益為落腳點,將善意取得制度附條件適用于遺失物,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責任編輯:岳文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