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霞
摘要: 葛浩文 ( Howard Goldblatt) 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在30 年的翻譯生涯里翻譯了50余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所翻譯的作品在國際上屢獲大獎。同時,他也是一位漢學家,從事中國文學教學、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學翻譯及中國文學海外傳播領域的貢獻和影響也使他成了海內外學者、評論家、研究者、媒體報刊關注的焦點人物,有關他的生平、翻譯思想及其譯作的研究文獻近年來日益增多,因此,對這類研究文獻的梳理和總結對于翻譯文學、海外漢學研究的推進就顯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編寫(或與人合編)了一些中國文學選集,這些書籍也成為在海外的中國文學學習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獻。葛浩文豐碩的翻譯成果經常會使人忽略或忘記他也是一位學者。在印第安納大學做博士論文時,他選擇自己非常喜歡的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作為其博士論文的選題。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經他整理后作為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出版,題名《蕭紅評傳》。這部專著為蕭紅研究者和學者們提供了非常詳實和權威的文獻資料和史料。作為現當代中國文學的研究者,葛浩文還發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評論過黃春明筆下的鄉村,魯迅的讀者接受情況,李昂作品中性描寫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義等。
葛浩文在文學翻譯及中國文學海外傳播領域的貢獻和影響也使他成了海內外學者、評論家、研究者、媒體報刊關注的焦點人物。鑒于上述事實,本文對翻譯家葛浩文及其譯作的研究進行大致的梳理和評述,對學者們的關注內容進行一下歸納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之上就國外關于葛浩文及其譯作的最新文獻進行簡要的介紹和評述。
一、國外研究
正如葛浩文在采訪中談到的那樣,譯者在海外并不受關注,盡管譯者對于文學傳播和交流具有關鍵的作用,然而譯者的工作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譯研究也是大多關注翻譯理論家,而非譯者。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關注度并不高。但是在 2011年,由俄克拉荷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合辦期刊《今日中國文學》,作為海外中國文學傳播和研究的重要平臺,將葛浩文作為“特邀學者”進行了詳細、全面的介紹。期刊中收錄了漢學家克里斯托弗盧普克撰寫的《現代中國小說與葛浩文的聲音》,葛浩文的一篇會議演講、一篇自我訪談以及他的兩部譯作選篇,其中一篇是俄克拉荷馬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莫言的《檀香刑》英譯本的節選。迄今為止,這是首部對葛浩文進行全面介紹和評論的學術期刊,為葛浩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現代中國小說與葛浩文的聲音》 一文在全面介紹了葛浩文的翻譯生涯、學術生涯之后,評析了葛浩文獨特的翻譯風格,并探討了葛浩文在楊絳 《干校六記》、蕭紅 《呼蘭河傳》、陳若曦 《尹縣長》中如何忠實地再現小說中獨特的女性敘述聲音; 在莫言《紅高粱》、黃春明《溺死一只老貓》中如何呈現鄉土世界; 在朱天文《荒人手記》、朱天心《古城》中如何傳達出原文中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通過具體的剖析和討論,文章給予了葛浩文的譯著極高的評價。
葛浩文的最新一篇訪談錄發表在《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上,這一篇訪談錄的特別之處在于是葛浩文自問自答式的訪談。這種自我質疑、提問、剖析到解答的過程很新鮮,但是比較全面地談到翻譯及中國文學的各個方面,其中葛浩文也談到了對翻譯研究的看法。針對目前對他翻譯作品的研究,葛浩文希望有更多的文章能夠從更開放的角度,從整體上評析他的作品,例如從整體的風格、語言表達、修辭、可讀性等方面去研究,不要糾結于具體的翻譯細節是否正確,是否要添加文化、歷史注釋,或者一個模糊詞的翻譯是否到位等等。再次,他還提到對翻譯理論的看法,認為翻譯理論可以在課堂上教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對于翻譯實踐者的用處不大,實際翻譯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情況,那時更多的是靠翻譯家的經驗和直覺,而不是理論的指導。
二、國內研究
在國外葛浩文的聲音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響應,但是在中國,他卻是許多學者、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大家對葛浩文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類是研究葛浩文對當代中國文學、當代作家的見解的文章,這類多是對葛浩文的訪談或采訪; 第二類是針對葛浩文翻譯策略、翻譯觀進行的研究。
第一關注海外漢學,尤其是當代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學者以及媒體們很關注葛浩文對當代中國文學、作家作品的看法。他們通過訪談錄的形式記錄并評析葛浩文對上述問題的見解。蘇州大學教授季進的《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就當代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境遇、葛浩文選擇譯本的標準、葛浩文對當代中國作家作品的看法、評價,以及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未來發展的展望等問題進行訪談。
第二關注翻譯家的研究者在意識到葛浩文在中國文學翻譯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巨大成就后,對葛浩文的翻譯觀、思想、原則及具體策略都非常感興趣。作為將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翻譯、介紹到西方世界的最積極也是最多產的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和翻譯實踐有著豐富的思考和深刻的見解,也正因為如此,葛浩文的翻譯生涯和翻譯思想是眾多中國學者研究的焦點。
文軍、王小川、賴甜的《葛浩文翻譯觀探究》,根據葛浩文發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的《寫作人生》一文,系統地闡述了葛浩文的主要翻譯觀: 對原文和譯文要忠實;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 翻譯是一種背叛和重寫。文章最后總結指出,雖然葛浩文認同翻譯是一種背叛和重寫,但忠實仍然是他指導自己翻譯實踐的第一準則,并且在不同情景下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使得譯文既傳達了原文的形和神。
國內關于翻譯家葛浩文及其譯作的研究歷史并不久,始于2005年張耀平《中國翻譯》上的介紹性文章。隨著中外文學交流的增加,葛浩文翻譯的譯作在國際上獲獎以及他個人廣泛參加國內的各種學術、譯作宣傳等活動,逐漸受到媒體、評論家及學者們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畢飛宇. 青衣[M]. 中國翻譯, 2001.
[2]曹雪萍. 低調的翻譯家[N]. 新京報, 2008-03-21.
[3]春樹. 北京娃娃[M]. 呼和浩特: 遠方出版社, 2002.
[4]韓子滿. 文學翻譯與雜合[J]. 中國翻譯, 2002(2), 54-58.
[5]河西. 葛浩文與他的漢譯之旅[J]. 新民周刊, 2008(15),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