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艷
摘要: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如何正確應對媒體,是我們政府機關的同志必須要學習的一門功課。本文論述了應對媒體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并給出了如何應對媒體的建議。
關鍵詞:突發事件地方政府媒體應對策略
一、突發事件和媒體的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對突發事件是這樣定義的: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而廣義的突發事件不僅只有這些。除了公眾安全之類的突發事件之外,嚴重擾亂和影響一地經濟發展秩序、政治穩定(包括政府公信力),危害民生的事件,同樣也是突發事件。簡言之,突發事件就是事涉公眾利益保障的危機事件,只要事件內容嚴重關系老百姓生命、財產、信用等這些有序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的保全的,都可以被稱為突發事件。尤其以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危害最為嚴重。
媒體指的是新媒體。新媒體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目前影響最大的新媒體有微信,QQ,微博,facebook,推特等。它們是自媒體的一種組織方式。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來源,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反中心,反控制,沒有約束。無論誰都可以通過新媒體發布信息,不需要任何人審批。新媒體對于負面新聞的報道和宣傳具有很強的匯聚作用和放大效應,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和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而且,現在的民眾參政的意愿越來越強烈,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也在增強。越來越較真,越來越難以容忍社會中的各種自認為不合理的現象,動不動就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以及自身所遭遇的不公平現象。有些群體性事件,就是從很不起眼的,看似很普通的一件小事,經過新媒體的發酵、傳播,由于沒有及時有效的處理,迅速演變成嚴重的群體性事件。綜合以上幾點,學會如何同新媒體打交道,特別是發生突發事件時,如何正確應對媒體,是我們政府機關的同志必須要學習的一門功課。
二、突發事件中做好媒體應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容易失策之處。
做好媒體應對工作,不僅僅是新聞發言人的事,跟每一個政府部門、每一個政府官員都有關系。任何場合,任何時間,政府機關公務人員的話都有可能被媒體報道,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新聞的焦點。公務員除了具有作為公民的屬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代表政府機構的屬性。所以政府官員在面對突發性事件時,說話一定要慎之又慎。不當的言行,對突發性事件往往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溫州動車事件,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將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也給該事故的處理工作帶來一些困難,使民眾對政府機關的公信力產生懷疑,所以正確應對媒體非常重要。應對媒體工作中往往容易產生以下錯誤:
1、想方設法封閉消息。個人認為這是最愚蠢的做法。突發事件發生后,存在僥幸心理,千方百計調動一切資源,借助行政力量讓所有媒體噤聲。但所謂“欲愛彌彰”。越是壓制,媒體及老百姓越是好奇,越是要“扒”出事情的真相,最后有可能以訛傳訛,使輿論離真相越來越遙遠,以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使地方政府在事件的后續處理及信息發布上陷入被動。
2、膽怯。在媒體面前缺乏自信,沒有勇氣,不敢擔當,害怕媒體采訪。見到媒體采訪,要么避而不見,要么“無可奉告”,甚至于打砸記者,搶奪照相機等器材,企圖銷毀其中的證據。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上存在“三怕”:怕“失言”,怕“失度”,怕“擔責”,最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3、三是拖延。網絡媒體傳播非常迅速。突發事件發生后,如果不及時發布準確、權威的信息,而是消極地采取觀望的態度,指望著熱點事件過一段時間后自然會沒人關注,這是很不可取的僥幸心態。首先參與報道的媒體會在第一時間吸收受眾,一旦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會迅速擴散,形成一個主導性的意見,從而使自己失去有效掌控并化解輿論危機的最佳處理時機,失去公信力。媒體該面對終究還是要面對的,遲面對不如早面對。早面對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四是不懂應對技巧。不懂新聞發布的藝術和技巧,不懂得把信息很得體地發布出去,在媒體面前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亂說,以至于事件的描述愈描愈黑,甚至不能自圓其說,不知如何收場。
三、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媒體應對策略。
1、要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思想。首先,要明確公眾有知情權,政府有義務讓民眾及時了解事情的真相;其次,處理事件過程中要體諒媒體以及受害者的處境及情緒,不要和他們斗智斗勇,而是要盡量舒緩他們的情緒,不要使雙方處于對立面。最后,政府要為新聞媒體采訪提供應有的方便。
2、要迅速回應,把握導向。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最重要是要在“第一時間”內向媒體及公眾發布信息,即使該信息尚不完整。只有主動、及時、充分地發布信息,才能牢牢把握輿論導向,引發不必要的事端。2016年1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其中明確要求: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5小時內發布權威公告,不僅是做好政府本職工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澄清、解釋,給老百姓一個交代。”
3、精心準備,統一口徑。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及時建立處置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機構,并與主管宣傳工作的部門密切協作,盡快完成新聞通稿的撰寫并報送主管組織審查后用一個口徑發布,同時要將詳細情況及時報送上級部門和地方黨委。新聞通稿力求準確、精煉,闡明事件的起因、涉及范圍、處置措施、階段性效果、事件的最新進展等重要信息。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由單位一把手自己擔任或指定特定人員擔任事件新聞發言人,按照通稿進行最權威、最準確地接受媒體的采訪。
4、準確有據,避免模糊。誠信是各級政府贏得群眾信任的根本基礎。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一定要向媒體和公眾說真話。如果情況存在不確定性,也應該如實告知,這樣才能贏得信任。切忌“可能是”、“大概是”、“也許是”等模凌兩可的表態。
5、要跟蹤輿情。在事件處理之前、過程中以及之后,要都掌握、了解老百姓在新媒體上關注什么,議論什么。并及時根據掌握的情況采取應對措施。掌握情況,甚至于有些突發事件都不會發生了,所以跟蹤輿情非常重要。當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我們要主動地設置議題,及時轉移輿論的焦點,或者利用這些焦點,不斷向媒體和公眾輸入正面的信息,用新的熱點和焦點來吸引公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