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萍
摘 要:該文以2005年、2010年和2014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山西省數據為依據,通過數理統計法和專家訪談法,分析中學生體質與健康的形態、健康、機能和素質的重要指標,從多視角討論導致下降的原因,并在“生理-心理-社會”大健康教育觀思想的指導下,提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相互合作與支持下的體質與健康促進的綜合干預模式,制定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具體的干預措施。
關鍵詞:體質 辨析 大教育觀 綜合干預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7(b)-0019-02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在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分別從太原、大同和運城三市每個年度抽取13~18歲城、鄉、男、女漢族學生3 600人,三個年度共計10 8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檢測法
使用“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組”規定的測試儀器、方法和技術規范。根據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的要求,在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9月至10月間對樣本進行檢測。
1.2.2 問卷調查法
對2014年參加測試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在檢測卡的背面,確保了學生信息、檢測數據和問卷內容的統一。
1.2.3 專家訪談法
針對體質與健康的調研結果,對山西省衛生、科研究、體育等相關部門的專家和研究者進行專家訪談,從多視角對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力求找到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對策及措施。
1.2.4 數據統計法
該研究采用SPSS17.0中文版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檢測結果分析
2.1.1 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
數據顯示:山西省中學生的超重、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2005—2014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呈上升趨勢,2005—2010年間五年漲幅超重為1.4%,肥胖為1.6%;而2010—2014年間四年漲幅超重為2.6%,肥胖為1.4%;各年齡組超重和肥胖發生率無明顯規律,基本以低年齡組高于高年齡組。反映出2010—2014年期間,山西省中學生肥胖發生率仍然上升,但增幅逐漸放緩。
2.1.2 近視問題日益嚴重
2014年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和2005年、2010年相比,又有惡化的趨勢,而且速度非常驚人。除16~18歲的鄉村男生、鄉村女生視力不良的檢出率略低于2010年外,其余全面高于其他年份的結果。且低齡化特點明顯,城鄉差異很小。與2005年、2010年相比,2014年的檢出率比2005年多了一倍多,其它組別、年齡也存在著同樣的特點。
2.1.3 肺活量大幅上但結果仍不容樂觀。
肺活量是反映學生肺功能的重要指標。調研結果顯示,2005—2010年13~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肺活量分別平均增長46.08 mL、64.28 mL、20.29 mL,80.98 mL,學生肺活量水平基本保持和略有下降。2010—2014年13~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肺活量分別平均增長344.4 mL、228.63 mL、299.41 mL、190.92 mL,呈現出大幅度的提高。
2.1.4 身體素質指標有升有降,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質略有提高
反應學生速度、爆發力素質的50 m跑、立定跳遠成績有了明顯提高;反應力量耐力素質引體向上、一分鐘仰臥起坐和反應柔韌素質的坐位體前屈持續下降。反應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質的1 000 m跑和800 m跑的成績下降趨勢得到遏制,并有小幅度回升。
2.2 問卷調查分析
2.2.1 學生體育鍛煉不足影響因素分析
問卷調查顯示,山西省有40%左右的中學生平均每天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不足30 min,而有50%左右中學生平均每天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是30 min~1 h,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足30 min鍛煉時間的男、女生比例都逐漸提高,到高中時,男生體育鍛煉不足30 min的比例(40.1%)已經同30 min~1 h的比例(40.4%)基本相同,女生則已經超過了60%。
2.2.2 家庭對學生運動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
家庭因素在青少年體育認知與運動行為形成的過程中,作用最直接、影響力最持久。該省初中、高中學生77%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學生的運動行為,而且對男女生的支持程度無顯著差異。雖然該省學生的父母體育認知情況良好,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約有23%的初中和高中生的家長不支持或非常不支持學生的運動行為,這表明素質教育并沒有能夠充分地落實到家庭,尤其是父母,加強其體育認知的教育,對改善學生體育認知和運動行為將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2.2.3 學校體育管理對學生運動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省學校“擠占”和“不上”體育課的現象依然存在,有近一半的初中偶爾會“擠占”和“不上”體育課,高中組為43.1%。我省近一學年內有1/3的初中沒有舉辦校運動會;高中也占到16.2%,兩項調研充分說明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校一方面在積極相關大型活動;而另一方面又擠占體育課,。在學校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學生雖然明白運動的重要性,但不積極主動參與。
2.2.4 學生不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分析
問卷表明,不同年齡的學生對不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總體來說,“怕累、怕吃苦”的比例最高,初、高中的學生選擇“學業重、沒有時間”比例也較高。
2.2.5 課業負擔重,睡眠不足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省學生現在的課業負擔較重。44.2%的初中生認為課業負擔有些吃力、很吃力或根本應付不過來;高中生則有58.5%的學生認為很難應付了,其中更是有10.7%的人覺得應付不過來了。
由于學習時間的增加,導致青少年的睡眠時間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95.5%的初中生睡眠在9 h以下,其中75%的初中生睡眠都不足8 h;95.2%的高中生睡眠在8 h以下,其中12%的高中生睡眠甚至都不足6 h。從問卷反映的睡眠時間來看,該省學生的睡眠情況不容樂觀。
3 結論
(1)檢測結果顯示影響山西省學生體質與健康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近視問題日益嚴重,肺活量大幅上但結果仍不容樂觀,身體素質指標有升有降,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質略有提高但仍在很低水平。
(2)問卷調查顯示造成山西省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較低的因素有: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不足、強度不夠,家庭對學生運動參與的支持較差、學校體育管理對學生運動參與的不重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志力不強,學生因課業負擔重而導致的睡眠不足等。
4 體質促進的干預策略
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是復雜、多維、受眾多因素影響的。如肥胖既有營養問題也有體育運動問題,但由于處于不同的學科,缺乏學科交叉,導致各自為戰,使肥胖的干預效果不佳。研究與實踐的結果表明,綜合應用一個以上的科研成果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能取得最大的效果,特別是這些科研成果借助一個綜合計劃體系來進行有機的整合,效率最高。體質促進的干預策略就是要綜合教育、衛生和體育等學科的研究特點,綜合評價、共同干預,要在內容上體現科學性、系統性;在組織上突出學校-社區-家庭-學生的相互合作與支持;在目標上爭取“生理-心理-社會”大健康教育觀的統一。因此,體質促進干預的實施有賴于整個社會的廣泛支持,從政策上的引導到科研的指導、從學校的支持社區的協助、從家庭的參與到學生的努力,相信體質狀況會有極大地改善。
參考文獻
[1] 陳玉忠.關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若干社會學思考[J]. 中國體育科技,2007(6):83-90.
[2] 吳暅嘩.家庭在學生體質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與局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2):91-93.
[3] 劉書元.健康促進與青少年體質三層次說[J].體育與科學,2007(2):7-8.
[4] 王佃娥,杜發強.中學生主觀鍛煉體驗與體質健康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3):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