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丹
《華陰老腔一聲喊》的創作啟示
賀 丹
歌曲《華陰老腔一聲喊》播出后,在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對歌詞的創作、風格特色、與老腔的淵源以及演員的舞臺形式進行了分析。本歌曲的成功范式,也為當下文藝工作者帶來啟示,即向傳統文化學習,將傳統藝術與當代元素創新融合,使傳統文化契合時代要求,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華陰老腔;幸福憧憬;傳統文化;現代元素;融合創新
在201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上,青年歌手譚維維與陜西華陰老腔民間藝術團隊共同演繹了現代搖滾風格與原生態民間藝術完美融合的《華陰老腔一聲喊》。演出效果不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帶來的藝術震撼力直叩人的心靈。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人們認識到:“現代藝術不應與傳統民間文化截然對立,兩者有機融合,更會有相得益彰的表達效果”。
華陰老腔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年間,黃河、渭河與洛河的交匯處,此地是一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長安。船工們拉纖時有人喊起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有節奏地打擊船板——這便是老腔的雛形。明末清初時,老腔成為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后臺演唱即是皮影,在前臺吼唱便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陜西省華陰地區,成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其聲腔具有剛直豪邁、高亢嘹亮的特點。采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只需五人就可撐起一臺戲:簽手、副簽手、前首、后臺與板胡。“生旦凈末丑”均由主唱一人擔綱。伴奏不用嗩吶,獨設使用檀板進行節奏拍板,伴奏樂器均是自制的月琴、板胡、梆子、鐘鈴、鑼、鼓與自家的木凳,以及口耳相傳了千年的唱詞。
《華陰老腔一聲喊》以其鮮明的特色風格在社會中引起反響,創作的靈感來源于千百年來黃土地上滋養出的傳統民間藝術。首先,歌詞的創作借鑒當地本土方言與俗語。黃土高原的百姓喜好重疊單音節的字詞,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摹擬詞。如:金盤盤、銀彎彎、藍格瑩瑩的天、圪梁梁土塬塬、金蛋蛋、伙計、汗珠子摔八瓣。現實中諸如此類的詞多半包含著美好的寓意,從貼近生活的語言中體悟到百姓對美好未來溢于言表的真實情感。
其次,大膽地借用秦陜文化中神奇浪漫氣吞山河的圖騰意象,直抒胸臆,表達千百年來百姓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期盼。如“巨靈劈華山、老龍出秦川、黃河拐了彎、太陽托出了金盤盤、月亮勾起了銀彎彎、天河里舀起一瓢水啊、酒得那星星掛滿天吶、夢里黃河清見底啊、通天的大路咱走長安、盼得那巨龍把身翻吶、希望種進黃土地啊,只盼結出個金蛋蛋”。
再者,《華陰老腔一聲喊》的創作結構采用了老腔的基本框架。唱詞采用五字句、八字句、十字句,上句與下句結合的形式,再現黃土地上的河流、山川、男性的脊梁、母親的胸懷、故鄉的田園以及民心民情,表達出作者對故鄉家園濃厚的依戀情結。歌曲唱念結合的形式沿襲了老腔中的吟誦調。老腔的吟誦調用本地方言吟唱,采用拖長字音調值,形成隨韻搭調的特殊形式,是音樂化的語言。《華陰老腔一聲喊》的演唱過程中,主唱與老腔團隊中領唱的原味道白有機結合,在濃郁的鄉情中更真實地再現千百年來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渴盼。
就歌曲表達的意義來講,逐漸遞增的三個層意,最終表達出對當下現實的謳歌:
抬望眼看今天
長風正破浪
滄海掛云帆
夢想架起那長彩虹啊
架起那彩虹就接云天
古瓶新酒,用華陰老腔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出千百年來中國百姓的憧憬與希望,而實現美好理想,恰在當下。
完成了詞曲的創作,演員的表演及舞臺形式便是展現歌曲風采的二度創作。央視舞臺上,老腔民間團隊身著白色中式上衣,圍紅色圍巾,扛著自制的樂器,精神十足地奔上舞臺。其中兩人直接坐地,左邊的手持胡琴;右邊的則負責團隊中的“打擊樂”——自制的梆子與鐘鈴;中間一人是領唱兼第一月琴手。歌曲主唱者譚維維沒有華麗取寵的造型,手持一小鑼,既是表演的需要,又是音階伴奏的需要。
演唱表演過程中,搖滾風格的電聲配器與手工制作的鄉土樂器相和,曲調高亢、婉轉。每位演員均投入了忘我的激情,氣氛激昂熱烈。最令人驚奇的是演出開始后,前排有位60多歲的老人,一手拿木塊,一手提著條凳,和著曲調,有節奏地用木塊敲打條凳的不同位置,發出節奏鮮明、聲音清脆的響聲,使觀眾和演員群情激昂、遙相呼應。
歌曲至尾聲時,主唱唱完最后一句,隨之老腔領唱便大吼一聲,團隊所有成員應和,仿佛舞臺幕后的幫腔。瞬間把演出情緒推向更高潮。“眾人幫腔滿臺吼,驚木一擊泣鬼神”就是對老腔中這一唱腔的形象描述。
《華陰老腔一聲喊》獲得廣泛贊譽的同時,也給文藝工作者帶來啟示。首先,文藝工作者莫要漠視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不應緊隨西方的流行文化,應堅持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堅守“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文藝理念。在我國諸多的傳統民間文化寶藏中去學習、去發掘,將傳統藝術與能夠引起當代人共鳴的現代元素進行大膽的融合創新。
老腔中民間藝人自制的樂器以及獨特的演奏方式與現代搖滾的伴奏;古老的唱腔道出當代百姓內心深處的渴望;現代歌手與民間傳統藝人的默契配合……古老與現代,都市與鄉村,戲曲與搖滾混搭在了一起,不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帶來的震撼久久地彌留于腦海。
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究其軌跡也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漸行漸變的過程,這也正是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有頑強生命力和獨特魅力的原因所在。當下,我國諸多的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均面臨著消亡衰落的命運,對文化最好的保護就是創新發展。當下青年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接觸甚少,追求時尚流行的快餐文化成為他們的審美取向。按現代人的審美觀,用創新思維傳承老派藝術,推陳出新,與時代同行,我們悠久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薪火相傳。
[1]尉金瑩. 從《圪梁梁》走近信天游. 中國音樂學院, 2010.
[2]王勇. 淺析上黨梆子《竇娥冤》音樂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J].新課程,2015(10):185.
賀丹(1971—)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講師,學術方向為漢語言研究及文藝理論。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