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論影視聲音的民族性與區域性
楊 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影視聲音的深入研究也越來越廣泛,通過研究電影中的各種聲音對影片的塑造作用,深入了解影片所蘊含的聲音區域性和民族性特點,通過對比國內各民族各區域以及國內外影片的分析,探討聲音在電影作品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民族電影;民族性;區域性
民族電影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所表現出的當地歷史文化和人文傳統是所有藝術表現形式中,最具體、最精確和最真實的表現形式。影視聲音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土壤上具有各自的風貌、傳統和特點,有各式各樣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風味。我國有兩個地方在民族電影發展方面具有代表性。一個是陜北,一個是云貴高原。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方,云南的民族文化表現最為豐富。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民族電影,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對聲音的創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陜西北部黃土高原的戈壁灘亭,民族聲音最有特點的就是腰鼓、嗩吶、民歌等。電影《黃土地》就具有西部濃郁的地域特色,是典型的陜北自然風光塑造的影片。在這部影片中,影片聲音的創作表現具有陜北特色的聲音,比如打腰鼓的片段以及陜北方言的運用,將西北風情與人物的性格融合在一起。電影《黑駿馬》的創作者把草原所具有的特征和人物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如果這些電影失去了地域背景,影片的靈魂也就失去了。另外影視聲音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引導攝影機的運動,在《黃土地》這部作品中尤為突出。就比如在打腰鼓的鏡頭中,整部影片中鏡頭都是平靜的,但是在這個打腰鼓段落中,攝像機跟著打腰鼓的聲音開始忘我地運動起來,這個鏡頭已經不再是客觀鏡頭,已經變得主觀化,這種民族化的聲音帶動了畫面,同樣也帶動了觀眾的情緒,使觀眾仿佛就是打腰鼓的參與者而不是觀看者,讓觀眾有一種自己就是陜北人的錯覺,這就是聲音帶給我們的魅力。云南本土影片也非常多,我國早期經典的愛情故事,《五朵金花》,電影《蝴蝶泉》,在聲音設計上,有原創音樂又有專門為電影人為設計某些音源的音樂,這些創作者們把民族色彩融入了影視電影創作的思維中,使人們對電影聲音的了解更加真實和生活化。在這些影片中,場景、人物的服飾,言談舉止把影片的民族性表現得非常完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都有著不同的民族風格音樂,使得在電影中呈現出的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帶給導演的創作空間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民族電影中,許多主題曲也能夠體現出民族性區域性特點,如《水滸傳》中的主題歌《好漢歌》應用了豫東魯西南的民歌小調《王大娘補缸》的音樂素材,采用嗩吶獨奏,高亢、有力,體現地方民族的音樂特色,反映了梁山好漢的性格行為特點。
人文傳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性表現,因此,我們常說“民族性就具有國際性。”同樣,地域性就具有民族性。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只有充分展示各地的風貌,才能體現出這個大家庭的豐富性。電影是這樣,其他藝術也如此。它體現在社會中的各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禮儀傳統等。我國第五代導演對人文傳統的電影研究頗深,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王全安的《白鹿原》,都把人文傳統融入到電影的創作中,當看到這些影片,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個民族的傳統習俗,并且對這個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五代導演的創作風格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在進行影片創作時都把人文傳統貫穿整部影片。這些特點成為第五代導演區別于其他導演的標志之一。所以說,人文對聲音創作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我看來,為了更好的聲音構成,作為錄音師,或者是聲音設計師,要提前與導演溝通,熟悉主題,設計方案,要突出聲音的藝術性,體現主體應有的思想高度,探索具有個性化的民族區域性特性語言,形成影片自我個性的特點。使得影片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創作者對于影片的塑造更加多樣化,思維也更加廣闊,拋開現階段的影視聲音所存在的問題來說,這不僅僅是美學形式上的進步,同樣也是電影藝術作品中跨時代的進步。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中國的語言不僅僅有方言還有民族語言,但有些影片語言歷史背景不清,設置內容不夠準確。出于利益目的,有些港臺演員和外國演員的介入使電影用語言不能準確體現地域性這一作用。如:電影《赤壁》塑造的是家喻戶曉的三國的故事和人物,可扮演“小喬”角色的林志玲采用原聲扮演,讓大家欣賞到她的是“嗲”的臺灣腔;電影《美麗上?!钒缪?“小妹”的王祖賢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說的卻是一口的“香港腔”……不同地域的演員相互之間的語言語音矛盾是困擾錄音師的一個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影片“對話”環節上,錄音師對國內演員的對白使用同期錄音,港臺演員的對白采用后期配音,由于配音演員感受不到演員角色的表現力,失去了當時演員表演時的真實情緒,體現不出影片的真實。聲音混錄后放出來會出現在同一空間內,同期聲與配音聲在空間感上的分離,違背了電影聲音的美學追求。如果影片采用同期聲錄制對話,并結合本民族語言會讓影片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的表達更加真實,更加貼近觀眾。像《圖雅的婚事》扮演圖雅的女演員余男并不是蒙古族人,但是作為一個好的職業演員,她為了演好這部電影,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學習當地語言,在導演的指導下,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排練。經過了充分的準備,終于在熒幕上成功地塑造了蒙古人的形象。同時影片采用同期聲錄制具有代表性的內蒙古方言對話,讓觀眾感覺她就是真正的蒙古族人。許多影片在塑造聲音方面普遍采取后期配音,尤其是人物語言的后期普通話配音,把同期表現真實的方言全部抹掉,表現不出民族的特點,同樣普通話配音和帶有民族色彩的畫面相結合也不真實。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固定的文字和語言,每個國家的電影都具有民族性或者區域性的特點。對于民族電影中聲音的運用及其塑造,國外要比中國成熟很多。中國影片對于民族聲音方面塑造比起國外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是民族音樂所具有的地域民族特點,例如《泰坦尼克號》中留下了具有蘇格拉的風笛聲,深化了影片的主題,同樣也成了影片造型的重要手段。這些聲音對塑造民族特性的影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國外,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了聲音對電影塑造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國,近些年來才有了這種對于聲音重要性的意識。在民族電影的發展過程中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則是典型的代表,在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拍攝手法采用低角度輕微仰拍,這不僅僅使畫面的構圖形成典型的民族性特點,同樣影片中運用民族性風格的音樂,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審美要求。因此不論是哪一個國家,在藝術上表現形式上都和本國文化息息相關,不能脫離現實而空談。
當今社會,第六代導演已經出現,這些導演從民族地域的人文文化資源不斷尋找素材,創造素材,發揚傳統的民族文化的同時,又不斷地向觀眾表達著對于影視聲音的深刻認識,具有民族性的影片正在走向復興之路,受眾面更加廣闊。如《可可西里》《圖雅的婚事》等影片。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些電影一定會為我們傳達出最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就包括現在越來越多的方言劇也走入銀幕,讓觀眾體會到各地區各民族的一種文化交流,為影視聲音的民族性、區域性的表達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民族電影會傳播更多的文化和傳統,也更加注重反應現實生活,反映民族地域社會的發展形勢,民族電影必將會讓更多的人接受,影視聲音民族性、區域性的運用也會更加廣泛,也能更好地表達出民族化、區域化特點。導演對影片的理解是相當重要的,準確地運用聲音傳達給觀眾最真實的片子是作為一名導演不可或缺的素質。由此可見,中國電影聲音的認識也會更加完善,直到有一天外國電影界的人會說出:“中國電影因為有了聲音,影片提高了身份,影片會因聲音的完善變得更加完美”。這是必然的結果。
[1]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2]宋杰.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3]鄭亞玲.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0.
[4]姜燕.影視聲音藝術制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 .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楊 博(1992—),女,山西太原人。云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