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舒舒
刊首語
中置軸車型普及之難
鄭舒舒
10月1日起,轎運車的治理整頓正式進入了第二階段。按照規定,從10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的三個月時間內,不合規轎運車將繼續淘汰20%。那么,不合規轎運車總量淘汰40%。
從第一階段治理效果來看,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行業約4萬輛“雙排車”全部回歸“單排車”,但是從總體上看,前階段成果還只是初步和階段性的,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見本期焦點)。
與之前業界預測的中置軸轎運車市場火爆相比,現實就有點“打臉”了。中置軸轎運車市場時不時爆出簽單的新聞,看上去很火爆的樣子,可實際交付的車輛卻少之又少。轎運車治理第一階段新增中置軸轎運車僅有1700余輛,其中大部分被安吉、長久等具有主機廠和專用車背景的整車物流企業購買,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產自銷”。
中置軸車型在國內盡管屬于新生事物,但是在歐美卻是運輸的主流。不僅制造廠家的技術已經成熟,而且得到物流用戶的高度認可。中置軸轎運車、中置軸貨車列車等中置軸車型不僅極大地提高了運輸效率,而且具有底盤低、轉彎半徑小、安全性高等諸多優點。
那么,為什么中置軸轎運車推廣這么難?難在價格,難在技術,更難在信任。轎運車整治并非首次,2005年全國轎車運輸一度因普遍被罰曾處于停頓狀態,交通部針對此事曾緊急發電,才使得問題在一段時間內得以緩解。但由于當時新增車輛仍無科學標準可循,轎運車多為改裝車,執法機構的不規范執法等多重因素,致使罰款問題愈演愈烈。滋生了整個執法機構的“潛規則”,即變明罰為暗罰,變公罰為私罰,轎運車罰款問題成為執法人員滋生腐敗的溫床,先期積極響應政策整改的轎運車企業反而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本期焦點采訪了武漢一位在轎運車物流行業摸爬滾打了48年的老總,對執法能不能持續公正?中置軸轎運車安不安全?轎運車行業是否還能盈利?是這位老總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很多整車物流企業普遍觀望的緣由。中置軸轎運車市場能否爆發,取決于對轎運車治理方案落實力度和轎運車自身安全的信任。絕大部分轎運企業對嚴格執法的觀望,對中置軸轎運車穩定性、安全性的不了解,以及購置成本大大增加,導致目前的銷量幾乎是靠完成政治任務來實現。
在運費不漲的背景下,物流企業購車需要大量的投入。關鍵在于這個回收無預期,這是癥結所在。大企業有背景有支持,小企業可以灑脫地不做了,但是中型企業呢?真的很難。
中置軸轎運車目前從政策引導、標準推動、再到產品升級已經如火如荼。轎運車的治理整頓關鍵點在于各方配合,勢必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動著整個產業鏈,上至主機廠、專用車制造,下至零部件,乃至整車物流運輸企業。當前,治理工作正進入啃硬骨頭、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下一步治理工作將更加艱巨和復雜。轎運車市場的規范仍需各方共同努力,為整個社會的安全大局著眼,這樣的整頓必須也是必要的,但是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接受和認可,需要大家給予更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