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電子顯微鏡的GDI汽油機煙塵排放顆粒顯微特征分析
與進氣道噴射發動機、傳統發動機、以及帶有顆粒過濾器的柴油機相比,現代汽油缸內直噴(GDI)汽油機的煙塵排放量較高。針對這一問題,選取3個工況即2個工況為國際標準駕駛循環(NEDC、WLTC)、1個工況為試驗中時間較短的子循環工況,對GDI汽油機的煙塵排放顆粒特征進行了研究。通過觀察電子顯微圖像,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在3個循環工況中,大多數煙塵顆粒的直徑小于20nm,剩余部分的煙塵顆粒直徑在30~35nm范圍內。其中,在WLTC工況下,小于20nm的煙塵顆粒比例最高(尤其是在低溫的環境下)。所以,煙塵顆粒的大小與汽油機的工作條件(冷起動條件、加速階段、勻速階段)有關,也與噴入的燃油量、汽油機溫度、燃燒條件、氧化速率有關。具有相同尺寸的煙塵顆粒會優先聚集在一起,彼此連接形成較大的聚集體。
(2)在GDI汽油機冷起動階段,直徑30~35nm、且未聚集的煙塵顆粒和煙塵聚集體比較多,在整個循環過程中,它們占總體顆粒的25%。
(3)在低溫環境及WLTC工況下,會使GDI汽油機產生的直徑小于20nm的煙塵顆粒濃度最高,表面積與體積的比率較小。而且,WLTC工況下所產生的煙塵對人體的危害最大。
(4)傳統的顯微鏡只可以觀察到聚集后的煙塵顆粒,不能識別關鍵特征(初級顆粒、內部納米結構特征)。與傳統的顯微鏡相比,電子顯微鏡還可以觀察到未聚集的煙塵顆粒(初級顆粒)。通過初級顆粒的形態特征可以更加詳細地研究煙塵性質,這些性質是與大氣反應相關的重要過程,與煙塵顆粒化學性質、毒性直接相關。
刊名:Combustionand Flame(英)
刊期:2016年第4期
作者:AnthiLiatietal
編譯: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