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四川省西昌市委書記
做好加減法 打好組合拳加快提升西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李俊
四川省西昌市委書記
“鉑金十年”期間,西昌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的加速會帶來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的全新要求,通過科學規劃、有序建設、依法管理,建設一個更生態、更宜居、獲得感更強的居住環境,是我們共同的夢想和努力的方向。
西昌城鄉基本建設既存在硬件上的差距與短板,也存在軟件上的差距與不足;既有當下解決的突出問題,又有長遠發展需要解決的治本問題;既有整體功能強化的發展所需,又有瓶頸突破的迫切要求,需要科學決策,也需要精準執行。

西昌城市夜景 葉昌云 攝
堅決遏制“兩違一毀”的增量,逐步消化亂修濫建的存量。推進多規合一,城鄉規劃一盤棋,優化發展空間,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及詳規控規修編、邛海瀘山景區總規修編,形成“東控、西擴、南優、北拓、中強”的城市發展布局,構建“一軸一帶四組團”市域城鎮空間格局。借力安寧河農文旅生態走廊建設,完成10個特色小鎮、24個旅游中心村、50個主題莊園建設,實現城鄉建設空間合理布局、秩序徹底規范、環境全面提升。
要學習借鑒上海市“五違四必”(違法用地、違法建筑、違法生產、違法排污、違法居住)(安全隱患必須消除、違法無證建筑必須拆除、臟亂現象必須整治、違法經營必須取締)綜合整治攻堅戰的成功經驗,堅持“沒有例外、一視同仁,沒有死角、統一標準”的十六字方針,堅決拆除違法無證建筑,沒有例外,沒有特殊;堅決依法取締違規無證經營,即使在合法建筑內的違規無證經營也堅決取締,做到全覆蓋;合力整治環境臟亂差現象,市鄉鎮街道共同推進,確保落實;堅持誰家的違法建筑,誰就負責拆除,誰的地方存在安全隱患,誰就必須從源頭上整治。要以對人民、對城鄉環境高度負責的精神,從體制機制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兩違一毀”現象反復出現的根源,拿出實實在在的治本之策,對零星違法建筑的發現和處置問題,要及早謀劃,建立有效機制,同步啟動全市“無違建”村居創建活動,全面夯實基層基礎工作。
增加生態的有效供給,逐步實現對西昌生態環境的持續永久保護。要依法落實河長制,治理河流源頭,逐年逐步提高進入邛海積雨區面積內、安寧河匯水區面積內山溪河水量水質,大幅減少受污染河流數量,通過實施大規模綠化西昌行動,消除邛海可視范圍內的“天窗”,加大上游地區水土保持力度,提升雨水涵養量;要繼續增加濕地數量,新建東湖、大興湖、海河、團結湖、櫻花湖、月亮湖、望邛湖、兩河口濕地公園等八個濕地公園,新建東河水庫,完成大橋水庫引調工作,增加生態水源補給,建設海綿城市,逐步實現城鎮雨污分流,大幅減少受污染水源的直接排放;要大力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逐步實現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不斷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積、滲透比例,大幅減少內澇等自然災害;實施“世界花城”建設工程,大幅減少單一的綠化樹種,增加城鄉綠化樹種的色彩,打造絢麗多彩的城鄉景觀,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成10條花卉景觀大道、100條以上的生態示范街道、20個花漾街區、20個街心花園,新增立體綠化5萬平方米以上,過境高速公路和城鄉交通主通道全部建成彩色生態走廊,形成四季不分時、色彩斑斕的“七彩西昌”;實施擁水發展戰略,以“一湖(邛海)、四河(安寧河、東河、西河、海河)”為主軸,構建城市帶、產業帶、交通帶、景觀帶、生態帶和文化帶,彰顯“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湖水相依、彩帶環繞”的城市特色。

西昌市城南大道東延線火把廣場
減少城鄉主要交通瓶頸,大幅提升高速暢達能力。盡快完成北環線建設,實現過境車輛全部城外通行,抓緊啟動繞城高速手續報批各項前期工作,用五年左右時間建成西昌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環線,搭建起西昌完整的城市框架,徹底改變西昌沒有繞城環線的歷史;實施城市暢通工程,打通城市斷頭路,抓好“六橫七縱”“三隧八橋”道路基礎骨架建設,合理布局人行天橋、停車樓、下穿隧道,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重點發展銜接西昌西站與城區景區的快速公交、城市輕軌系統,形成富有旅游城市特色的多層次公共交通網絡;加快對外交通立體體系的構建,西昌產業增長潛力近三年看航空,五年后看動車,十年后看高速。要籌建西昌航空,力爭直達航線盡快達到30條以上,年發送旅客達100萬人次以上,西昌青山機場建成國際口岸機場,實施鐵路二類口岸建設,以成昆復線為主線,構筑形成“一縱兩橫鐵路網”,以高速公路建設為推力,實施城際通達工程,分期建成樂西、西昭、西宜、西大、西康高速,建成川滇結合部區域性交通樞紐;完善農村路網建設,補齊農村通行短板,建立完善城市、鄉村、村組三級運輸網絡,有效銜接城鄉公共交通、農村客貨運和其他運輸方式,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
解決城市建設發展的短板,加快建設開放包容的現代化城市。以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創建和復檢為統攬,著力解決城市建設管理中存在的臟亂差噪堵等突出問題,減少城市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現實差距,整體提升城鄉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建設中國西部最宜居的城市;以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市創建為統攬,著力解決城鄉居民關注的突出社會治安問題,減少法治領域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建設中國西部最平安的城市;以全國生態市和中國園林城市創建為統攬,著力解決生態自然恢復與保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高園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整體水平,大幅減少對生態資源的損毀和破壞行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建設中國西部最美麗的城市;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化先進市創建為統攬,著力解決城市歷史文化底蘊不鮮明個性不突出的問題,加強城市整體形態控制,體現多民族交融發展特色,增加建筑的歷史傳承價值和人文審美生態,推動舊城復興,重塑歷史文化風韻,提升街區文化價值,分期推進棚戶區改造,精準挖掘地域文化特質,促進文化經濟交流融合,建設中國西部特色魅力城市;以持續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為統攬,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倡導和形成開放包容的社會生態,著力解決城鄉區域差距,實現均衡協調持續發展,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互利互榮,建設民族地區首善之區。
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加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家園意識。倡導“馬上就辦”,建設效能政府,推動政府向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轉變,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將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環境噪聲、城市管理執法等相關職能整合,納入城管綜合執法范圍,成立城市管理和執法局,實行集中統一執法;建立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管理體制,成立行政審批局,逐步建立“六個一”(一個審批機構、一張流程清單、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一個平臺運行、一枚公章審批)行政許可運轉機制;建設智慧城市,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成城市感知網絡(有線、無線及衛星)、云計算服務中心、城市地理網格中心、城市物件數據中心,實現城市各核心部門間的高速網絡聯通、數據共享,逐步建成數字社區、數字政務、公共查詢服務、智慧安全、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等民生服務體系,構建科學高效、智能交互的管理平臺,使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設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瞄準國際一流城市,加快園林綠化、公園管理、垃圾設施、公共廁所、城市家具、戶外廣告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建設,以標準化促進城市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探索環衛市場化保潔運作機制,通過集中與動態監督管理相結合,推動城鄉環境治理逐步邁入長效常態;大力發展居民社區服務業,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為出發點,以社區公共活動中心為支撐,合理利用社區資源,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建設品位,配套建設社區醫院、日間照料中心、便民超市、學校、娛樂場所、圖書館、郵政、體育場館、游泳館、公園、公交中轉站等便民設施,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務。
西昌城市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也處于城市化的加速時期,對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現實要求,今天的規劃就是明天城市的品質,今天的建設就是明天城市的品位,今天的管理就是明天城市的環境,要在歷史的長河中把握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基本規律,弘揚傳承西昌城市文脈和歷史文化,為西昌子孫后代留下經得起時間歷史檢驗的居家創業環境,讓未來的西昌城市更加美麗宜居、更加具有特色魅力、更加呈現活力張力。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十分具體的工作實踐。我們要進一步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排除干擾與阻力,盡快、抓緊補上短板和差距,實現“向先進學習、與發達為伍”,爭取早日邁入現代化城市行列,建成國際性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