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文 /圖
遂寧大英:產聯合作推進現代農業
本刊記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文 /圖
2017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
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但由于其制度機制設計的局限,仍然不能有效解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資金誰來投、土地誰來種、產品誰來賣、風險誰來控等問題,仍然不能有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2016年以來,為推進農業和農村體制改革,四川省大英縣委、縣政府立足大英實際,提出了探索建立產聯式合作社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組織體系,促進農業提質增效,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盛豐柑桔專業合作社基地

2017年7月14日,調研團隊聽取全市產聯式合作社扶貧介紹
“同志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產聯式合作社建設以及運行問題。這次舉辦的專題培訓,是我們產聯式合作社建設的內在需要……”
10月20日,《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剛來到四川省大英縣供銷社的辦公樓,就聽到一間辦公室里傳來鏗鏘有力的講話聲。見到供銷社主任肖圣全之后,才明白這是“固定節目”——產聯式合作社的實踐培訓。
“產聯式合作社就是要解決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御險能力弱、資源利用差等方面的問題。”肖圣全笑呵呵地對記者說道。
目前,在四川省內外有幾種常見的農業經營模式,一是以“公司+農戶”“公司+農戶+基地”“公司+農戶+專合組織”等經營模式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這種模式導致龍頭企業主導權力很大,但經營壓力也很大,農戶對企業的經營過程缺乏有效監管、利益保障性低,村集體組織極少參與、作用發揮不力。現有調查顯示,這種模式的履約率普遍不到五成,有的甚至只有二至三成。
二是土地流轉(租賃)的經營模式。農戶流轉租賃土地后,雖然能夠獲取一定的土地租金,增加收入,但這種方式的經營績效完全由企業決定(包括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也由其單獨承擔),切斷了農民和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系,農民不能夠參與農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不利于農民的持續增收,也不利于分散農業的生產經營風險。
三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地方,部分農民能夠從中獲取工資性收入,除此之外,還有土地入股分紅。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合作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方式復雜,農民算賬、監督起來難度大,不容易接受。并且,農民的收入存在不確定性,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正是由于前面幾種經營模式的局限,促使大英縣沉下來思考,結合自身實際,探索與實踐并行,提出了產聯式合作社的創新模式,并于2016年開始逐步試點,通過不懈努力,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取得的成效也是顯而易見的。

大英縣委書記蔣喻新(右二)調研通仙鄉青花椒產聯社

總農藝師陳曦在大英縣產聯社培訓班上授課
大英縣發改局局長王海波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產聯式合作社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現為‘一個模式、五聯機制’。”
“一個模式”就是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產業扶持政策、統籌調配涉農資源、實施農業風險預警、推進落實相關政策,把政府、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工商資本、國有農業發展公司(騰英農業發展公司)等農業發展主體聯合起來,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形成聯結緊密、分工明確、運轉有序的多元共同體,這就是“多元一體”的產聯式合作社模式。
肖圣全說,在每個具體的產聯式合作社中,發展主體一般為2-5個,其中,農戶、村集體是固定主體,其他3個主體根據實際情況與固定主體靈活組合。
“谷賤傷農”“菜賤傷農”,這是分散農戶面臨的普遍難題。如何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產聯式合作社的“五聯”機制很好地整合了生產要素、激活了生產力。2016年,大英縣開始試點產聯式合作社,僅當年就涉及土地8400余畝,受益農民1.13萬人,人均增收1840元。今年這一模式已在大英全縣推開,以此來促進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
那么,產聯式合作社的“五聯”是哪五聯呢?
資本聯投。農戶以土地和勞力參與,村集體和國有農業開發公司以產業發展基金投入,工商資本投入資金和技術,政府注入政策性資金,多方參與,形成合力。這一點著力解決資金誰來投的問題。
生產聯營。通過村集體組織發動、農戶定責生產、企業指導的方式,實現組織一體化、管理精細化、生產標準化。這一點著力解決土地誰來種的問題。
經營聯動。發揮企業市場優勢、村集體管理優勢、農戶勞動力優勢以及政府資源整合優勢,建立“政府圍繞增收轉、企業圍繞市場轉、農民圍繞生產轉”的市場化經營體系。這一點著力解決產品誰來賣的問題。
效益聯贏。政府投入不分利,最大限度保障收益最大化。再通過精深加工、品牌創建提升附加值,農民增收渠道由窄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由虛向實,企業盈利由薄變厚。這一點著力解決利益怎么分問題。在大英縣各個產聯式合作社,都建立了相應的利益分配制度,讓各方發展主體,利益均沾,共享發展成果。
風險聯控。建立以最低保障為支撐的農民收入兜底機制、以企業和農民為主的收益分配機制,將各方權益牢牢捆在一起,實現利益共沾、風險共擔。這一點著力解決風險如何控制的問題。
在談到風險聯控這一項時,肖圣全還提別強調,在這一項下面一定要做到兩個制度——生產保證金與產品回購金,“這也算是實行雙向約束,讓產、銷雙方都吃上‘定心丸’。”
產聯式合作社的設想提出來后,大英縣委縣政府反復論證,最終決定在2016年開始選取部分鄉鎮進行試點,象山鎮就是最早進入產聯式合作社的試點鄉鎮之一。
雖已深秋,但在象山鎮鳳陽村,依然滿眼翠綠,一個個葫蘆似的瓜蔞就在青翠掩映中等待采摘。瓜蔞架下,村民們正忙著采收瓜蔞,路邊收貨的商販早已等候多時。這批綠色的瓜蔞將被加工成休閑食品,進入千家萬戶。

大英縣發改局局長王海波向本刊記者介紹產聯式合作社
2016年6月,象山鎮組建專人專班,深入摸清全鎮種養產業發展狀況,聽取“土專家”意見,并結合本地土壤、氣候特點,開展了市場需求調研。通過多方論證評比,將瓜蔞、黃精、佛手選定為全鎮產聯式合作社發展的主導產業。目前,鳳陽村已種植瓜蔞200畝,套種黃精50畝,共吸納農戶156戶(其中貧困戶76戶)采取土地、勞動力等方式入社。施家壩村已發展佛手種植440畝,參與農戶254戶(其中貧困戶26戶)。2017年,全鎮瓜蔞種植將達到400畝、黃精達到100畝、佛手達到840畝,逐步形成以鳳陽村、施家壩村為核心的特色中藥材產業帶。
在招商引進過程中,象山堅持把企業的軟、硬實力作為重要參考指標,通過圍繞經濟實力、經營能力、群眾口碑等認真篩選,成功引入2個工商企業牽頭發展產聯式合作社。富樂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計劃投資131萬元,在鳳陽村成片發展瓜蔞、黃精產業,目前已完成一期投入86萬元。鑫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計劃投資204萬元,在文龍村、施家壩村規模發展佛手產業,現已完成一期投入110萬元。
象山鎮還十分注重生產標準,避免產品“質量不優”,邀請技術人員、種植專家開展中藥材技術標準培訓。通過合同契約的方式,讓企業與農戶建立起農產品產銷關系,企業按保護價(訂單)收購農副產品,農戶按規定開展生產活動,確保農產品供給質量,消除農戶后顧之憂。
根據產聯式合作社的實際特點,鎮政府組織工商企業、村集體、農戶代表經過民主商議,按比例進行收益分配,三者間建立起密切的利益聯結關系。產聯式合作社每年盈利在提取10%公積金和25%產業發展基金后,剩余部分由工商企業、村集體、農戶按比例分配。2017年,鳳陽村、文龍村、施家壩村共計可實現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入社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