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文 /圖
內江 :“插花式”扶貧探索脫真貧新路
李智 文 /圖
作為典型丘陵地區的四川省內江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市的“頭等大事”,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下足“繡花”功夫,突出產業發展,完善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體制新機制,探索“插花”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
脫貧攻堅戰中,內江市開展“四好村”創建、“踐行十愛·德耀甜城”主題實踐活動,開辦農民夜校,引導貧困群眾堅定愿脫貧、要脫貧、會脫貧的信心,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實際行動斷窮根、掘富源,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 “四好村”創建中,內江市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加強貧困村的路、水、電、訊、文化室、衛生室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達標,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脫貧攻堅“五個一”幫扶力量加強貧困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示范和帶頭引領作用,確保通過基層黨建引領脫貧攻堅。
“踐行十愛·德耀甜城”是脫貧戰中的又一大主題實踐活動。全市強化精神扶貧,開展移風易俗、破舊立新等教育活動,組織評選表彰“五好家庭”“好媳婦”、脫貧先進戶、勤勞致富能手等農村先進典型,引導貧困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特別是從2017年下半年起,內江市著力開展精神扶貧十大行動,為建設幸福美麗內江奠定基礎。

資中縣發輪鎮廟溝村電動縫紉示范班

農技員講授草莓種植技術
在產業扶貧中,內江市圍繞提高農業供給質量,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打造“大千故里”優質農產品“甜城味”公用品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聯動,為“插花”貧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激發持續活力。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345”現代農業產業提升行動、鄉村旅游等,啟動實施30個鄉鎮、515個村、1049名“第一書記”發展特色產業的“351”方案,強力推進成渝經濟區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在因地制宜、帶狀實施、連片推進、一村一業上做文章,大力推動貧困村產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推廣實施“兩集中、三權六化”投資收益扶貧模式、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三換”模式等,打破行政區域界限,跨縣(市、區)、跨鄉鎮布局規劃,專注發展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綠色生態農業,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開展電商扶貧。全市探索“黨建+電商”產業扶貧機制,結合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規劃,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通過電商把更多的“甜城味”特色農產品推向市場。全市建成縣級電商運營中心5個、鎮級服務站128個、村級服務點810個,覆蓋貧困村220個;幫扶貧困戶開網店、微店453個。今年,全市電商交易額居全省前三位。
內江市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創新建立《內江市脫貧攻堅定位提醒制度》,突出“靶向治療”,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落地落實。
內江市聚焦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低保兜底、醫療扶貧、四項基金使用、精神扶貧等工作,同時對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亂作為、不作為、慢作為的干部進行“精準”提醒。對出現問題的相應具體市級部門、縣(市、區)及時發出“問題清單”,達到“靶向治療”的效果。同時,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被要求整改的,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并通過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人或第三方復核評估,對未達到整改要求或預期效果的,批評問責。
內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圍繞“六個精準”工作要求和“插花”貧困戶村的實際,不斷完善脫貧攻堅推進體制機制。
全市創新建立“1+4”精準扶貧機制,制定出臺《關于開創“插花”式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新路子的指導意見》和加快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財政支持脫貧攻堅、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脫貧攻堅、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等4個配套《實施意見》,通過改革創新、重點突破的方式,不斷激發農村土地、農民資產、市場主體、農村勞動力、農村金融的“活力”。
同時,內江市完善并推動“四項基金”,在較短時間完成基金組建,總規模達到2.1億元。截至目前,共發放使用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和產業扶持基金6061萬元,惠及貧困人口33426名;使用特殊困難救助基金93.42萬元,幫扶貧困戶2492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