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潘興揚
南溪裴石鎮:家風文化融入農旅產業
本刊記者 潘興揚
2016年初,南溪區撤裴石鄉設立裴石鎮,裴石以全新的方向發展已近兩年時間。這段時間里,“推動家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營造全域家風氛圍”是裴石鎮的一項亮眼工程。從此,山水風景、人文歷史都將有源可溯,有風可循。
2017年5月的一天,裴石鎮迎來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專家學者,也標志著《裴石家風志》編纂工作正式啟動。
據了解,《裴石家風志》將在系統梳理裴石鎮山川形貌、人文脈絡的基礎上,對境內主要家族的姓氏源流、遷川概況、支系分布、家訓文化、代表人物等進行深度闡述,從而提煉出裴石鎮四種獨具區域特色的家風文化類型;同時對歷史和當代的家風故事、家風文獻進行輯錄,最終成為一本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區域家風文化著作。
裴石鎮相關負責人告訴《當代縣域經濟》記者,《裴石家風志》更為現實的意義,是落實了創建黨建示范市、建設巴蜀家風傳承示范基地的實踐路徑。
原來,自2017年起,南溪區裴石鎮便逐步與四川省社科院展開工作,雙方在裴石鎮以培農社區月亮灣、騎馬新村、新建社區新村為核心,共同打造覆蓋全鎮的家風傳承示范基地。
“家風傳承基地以打造十里荷花長廊為基礎,在核心區建設一個中華家風館,呈現中華家風內涵與傳承、中華家風好故事、中華名人好家風、中華優秀家訓家規、中華優秀廉潔名言等;一個巴蜀家譜館,主要呈現清代及民國時期巴蜀地區大家族的老家譜、家規家訓,展現巴蜀傳統優良家風;一個南溪名人館,主要呈現裴石及南溪歷史名人,清官賢臣等;一個廉潔長廊,構建五個突出廉潔文化五大內涵的蓮亭,一處一百個典型家族家訓、圖騰、名人、堂號等為內容的百米家風墻;一個崇德講堂,成為村鎮及市區進行家風傳承、廉潔講座、村民議事、姓氏聯誼、鄉村文化及文化下鄉等活動基地;一處家風廣場,開展家風傳承系列活動。”
“基地搶占家風文化傳承的省級平臺!”四川省社科院專家評價道,如此一來,立足南溪區裴石鎮的家風傳承基地可最大限度整合和爭取資源,打造省級文化品牌。對于地方而言,更能作為廉潔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鄉村旅游示范基地、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基地、青少年傳承中華文化活動基地、高校及科研單位教學與教育基地、社會相關團體活動基地、省級各姓氏研究會活動基地、省級旅游、新農村建設、書法、繪畫等協會活動基地,從而走出一條以家風文化與廉潔文化有機結合,產業不斷發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的鄉村發展之路。

家風傳承示范基地的十里荷花長廊

裴石鎮傳統的白鵝養殖富了一方百姓
除了弘揚家風,南溪區裴石鎮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村落的保護和傳承,打造留住“鄉愁”的樣本——瀛洲閣。
與此同時,裴石鎮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再次展開合作,共同編纂《瀛洲閣志》,為瀛洲閣的全面開發做好文化準備。
據了解,瀛洲閣位于四川省傳統文化村落麻柳村,坐落在長江之中,四面環水,原為南溪古八景之一,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島”,島上居民共有130余人,多為蒙古族后裔,是長江上游極具開發前景的長江文化人文景觀旅游區。
《瀛洲閣志》共有九章,將主要從自然人文、人口經濟、文物勝跡、瀛洲風物、瀛洲文化、藝文輯錄等方面進行撰寫,計劃于2017年年底完成調研和文稿。
裴石鎮黨委書記趙新國認為,該書的成功編撰將為瀛洲閣進行保護性開發和統一規劃建設,打造農耕文化、蒙古文化、漁家文化、民俗文化、長江文化等文化旅游為主的互動式體驗園區及麻柳村申報國家級傳統文化村提供文化支撐。
此外,近年來,裴石鎮在優勢農業發展上,白鵝養殖實力不斷壯大。預計2017年實現產值1120萬元、增長154.17%,助農人均增收1800元。
就養殖規模而言,裴石鎮以兩江白鵝養殖專合社為龍頭,采用“專合社+養殖小區+養殖農戶”經營模式,在裴豐、健旺等13個村建設白鵝養殖基地4個,培育養殖大(中)戶40戶,年出欄商品鵝14萬只。
在開辟銷售渠道時,裴石鎮建立“專合社/養殖大戶+農戶”訂單合作機制,以高于市場價方式回購;同時依托農村淘寶、迅爾商城等電商平臺,推出鹵鵝、紅燒鵝等產品,完善“線上支付+線下配送”服務功能。
為促進農旅融合,裴石鎮統一在白鵝養殖基地周邊配套種植辣木等觀賞樹木1200余畝,定期舉辦白鵝品銷會,開發參觀白鵝孵化過程、喂食白鵝等體驗項目,打造“鵝公山”鄉村旅游品牌。
(圖片由宜賓市南溪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