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斌英, 萬 俊, 包志丹, 凌 厲, 王魯春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兒科, 江蘇 江陰 214400)
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正壓通氣的臨床效果比較
柴斌英, 萬 俊, 包志丹, 凌 厲, 王魯春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兒科, 江蘇 江陰214400)
目的探討與比較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正壓通氣對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為兩組,DuoPAP組患兒給予雙水平正壓通氣,NCPAP組患兒則給予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比較兩組患兒相關臨床指標、有創呼吸支持率、并發癥、治療期間PaO2、PaCO2與OI。結果DuoPAP組患兒有創呼吸機支持時間、總用氧時間、恢復出生體重時間、住院時間、48h內有創呼吸支持率與72h內有創呼吸支持均低于NCPAP組,體重增長百分比高于NCPAP組;通氣后1h與12hPaO2水平組間比較均高于NCPAP組;1h、12h與24hPaCO2水平組間比較均低于NCPAP組;1h與12hOI水平組間比較均高于NCPAP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24h內有創呼吸支持與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NCPAP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水平正壓通氣對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具有借鑒意義。
雙水平正壓通氣; 經鼻持續正壓通氣; 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泛指因肺發育不成熟或肺表面活性物質生成不足而產生的進行性呼吸困難,并逐漸產生呼吸窘迫或衰竭等癥狀的呼吸系統疾病,屬于新生兒常見病,是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及時予以呼吸支持[1,2]。經鼻持續正壓通氣(NCPAP)與雙水平正壓通氣(DuoPAP)是針對該病最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但究其選擇的問題上臨床上存在爭議[3],因此本研究為探討與比較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正壓通氣對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將我院100例患兒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12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產RDS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所有患兒均滿足人民衛生出版社第4版《實用兒科學》中的診斷標準[4],同時排除[5,6]:①合并感染、貧血、先天營養不良或畸形患兒;②合并腦室出血或肺出血患兒;③合并心力衰竭患兒等。其中,DuoPAP組患兒男32例,女18例,胎齡30~35周,平均胎齡為(32.5±1.2)周,剖宮產38例,順產12例;NCPAP組患兒男30例,女20例,胎齡30~36周,平均胎齡為(32.8±1.5)周,剖宮產39例,順產1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與分娩方式等一般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DuoPAP組患兒給予DuoPAP,初始參數設定為PIP:12~15cmH2O,PEEP:4~6cmH2O,Ti:0.35~0.5s,FIO2:0.3~0.45,Flow:20~30bpm,并根據血氣學指標調節參數,調節幅度為PIP:2cmH2O,PEEP:2cmH2O,Ti:0.05s,FIO2:0.05,Flow:5bpm。NCPAP組患兒則給予NCPAP,初始參數設定為PEEP:4~6cmH2O,FIO2:0.3~0.45,Flow:8~10L/min,并根據血氣學指標調節參數,調節幅度為PEEP:2cmH2O,FIO2:0.05。
1.3檢測方法[7,8]:觀察指標包括:無創/無創呼吸機支持時間、總用氧時間、恢復出生體重時間、體重增長百分比、住院時間、有創呼吸支持率、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與氧合指數(OI)。并發癥包括: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腦室內出血(IVH)、早產兒視網膜病(ROP)、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PPHN)、氣胸、敗血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鼻黏膜損傷與氣漏等。
1.4統計學分析:采用IBM公司SPSS19.0軟件分析全部數據。相關臨床指標、治療期間PaO2、PaCO2與OI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檢驗,有創呼吸支持率與并發癥等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有創呼吸支持率與并發癥比較:DuoPAP組患兒有創呼吸機支持時間、總用氧時間、恢復出生體重時間、住院時間、48h內有創呼吸支持率與72h內有創呼吸支持均低于NCPAP組,體重增長百分比高于NCPAP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24h內有創呼吸支持與總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NCPAP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有創呼吸支持率與并發癥
2.2兩組患兒治療期間PaO2比較:DuoPAP組通氣后1h與12hPaO2水平組間比較均高于NCPAP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PaO2
2.3兩組患兒治療期間PaCO2比較:DuoPAP組通氣后1h、12h與24hPaCO2水平組間比較均低于NCPAP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PaCO2
2.4兩組患兒治療期間OI比較:DuoPAP組通氣后1h與12hOI水平組間比較均高于NCPAP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OI
據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RDS發病率約為1%,是早產兒與近足月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屬于臨床上常見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與生長發育[9]。RDS可在新生兒出生后前2d逐漸加重,表現為呼吸窘迫與進展性呼吸困難,如不能給予有效而及時的治療,可出現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及時治療。
有研究指出,呼吸支持是針對該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其中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雖可明顯緩解缺氧狀態,但創傷巨大,可造成多種并發癥,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逐漸減少。無創呼吸支持模式是目前臨床上最受環境的通氣方式,具有良好的通氣效果,可降低氣管插管率,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從而對患兒的創傷較小,有助于患兒體格恢復[10]。
NCPAP與DuoPAP是針對該病最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其中NCPAP可明顯降低插管率與撤機失敗率,降低用氧時間并預防BPD,屬于臨床上主流無創通氣方式。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發現NCPAP可造成一系列并發癥,因此不再滿足于NCPAP的通氣效果,尋求更為高效與安全的無創呼吸支持模式。DuoPAP不同于NCPAP,通過PIP擴張氣道,提升潮氣量與通氣水平,可減少胸腹運動的不協調與氣道阻力,并擴張塌陷的氣管,刺激呼吸頻率與功能殘氣量,提升中心靜脈壓力與氣體交換效率,從而減少呼吸做功,因此具有更高的通氣效率。
為探討與比較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正壓通氣對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將我院100例患兒進行臨床觀察。數據顯示,DuoPAP組患兒有創呼吸機支持時間、總用氧時間、恢復出生體重時間、住院時間、48h內有創呼吸支持率與72h內有創呼吸支持均低于NCPAP組,體重增長百分比高于NCPAP組;通氣后1h與12hPaO2水平組間比較均高于NCPAP組;1h、12h與24hPaCO2水平組間比較均低于NCPAP組;1h與12hOI水平組間比較均高于NCPAP組;24h內有創呼吸支持與總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NCPAP組。可以看出,DuoPAP可降低有創呼吸機支持時間與概率,提升恢復效率,有效調節血氣學指標,改善缺氧狀態,并減少通氣并發癥發生概率,改善預后。綜上所述,雙水平正壓通氣對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具有借鑒意義。
[1] Singh N,Hawley K L,Viswanathan K.Efficacy of porcine versus bovine surfactants for preterm newborn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ediatrics,2011,128(6):e1588~e1595.
[2] 淡云,王亞萍.雙水平氣道及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6,20(5):957~958.
[3] 錢敏,劉艷林,張玲.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968~1969.
[4]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兒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832~840.
[5] 戴立英,張健,王琍琍.雙水平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8):732~735.
[6] 吳年冬.氣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拔管聯合經鼻雙水平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療效的比較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12):90~93.
[7] Vitali F,Galletti S,Aceti A,et al.Pilot Observational study on ha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in preterm newborn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Ital Pediatr,2014,40(1):26.
[8] 宋丹,張亞昱,梅花.固爾蘇聯合雙水平正壓通氣預防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3):283~285.
[9] 王淑玉,張恩勝,王靜,等.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5,21(11):24~27.
[10] 蔡琳,李曉東,田青.經鼻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療效[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5,30(5):361~363.
1006-6233(2017)11-1846-04
江陰市科技局社會發展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352314)
A
10.3969/j.issn.1006-6233.2017.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