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芳
(沅陵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湖南 懷化 419600)
--臨床研究--
去白細胞輸血白血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張明芳
(沅陵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湖南 懷化 419600)
目的討論對白血病患者實施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所造成的影響。方法選擇接受治療的白血病患者84例,應用數學隨機數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對照組采用普通輸血方式進行治療;治療組采用去白細胞輸血方式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白血病輸血治療效果、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在輸血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結果治療組患者白血病輸血治療總有效率為90.5%,高于對照組的6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輸血治療期間僅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白血病患者實施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可以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減少不良反應。
白血病;去白細胞輸血;細胞免疫功能;效果;影響
近些年來,輸血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及相關的不良反應,已經逐步成為臨床及相關領域所關注的一個焦點性問題,正不斷的引起人們的廣泛性重視[1]。白血病患者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接受化學藥物治療,部分患者還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需要實施輸血治療,但白血病患者的輸血治療與其他疾病患者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自身機體的免疫功能呈現明顯下降的狀態(tài),在接受輸血治療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并發(fā)癥,從而對治療計劃的實施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本文主要討論對白血病患者實施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所造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白血病患者84例,應用數學隨機數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對照組白血病史1~17個月,平均病史(7.6±1.8)個月;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齡18~64歲,平均(38.6±6.3)歲;髓性白血病患者29例,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13例;治療組白血病史1~14個月,平均病史(7.1±1.3)個月;男27例,女15例;患者年齡19~67歲,平均(38.2±6.9)歲;髓性白血病患者27例,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15例。患者組間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根據實際個體情況接受化學藥物治療,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化療方案包括DA、HA、HOAP、COAP;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化療方案包括VAP、VMP、VDLP。患者在進一步接受輸血治療以前均需要進行嚴格的血常規(guī)檢查,確定血常規(guī)的各項指標水平均已經合理之后,應用造血刺激因子實施進一步的治療,避免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根據衛(wèi)生部相關規(guī)定和患者的實際病情實施輸血治療,其中血紅蛋白(Hb)水平低于60 g/L的患者可以輸全血或紅細胞,血小板水平不足20×109/L的患者應該輸血小板。在化學藥物治療的同時,治療組患者實施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未去白血病的全血及成分血液輸注治療,兩組的輸血量和平均輸血次數無差異[3]。
1.3 觀察指標 白血病輸血治療效果、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在輸血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
1.4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顯效:白血病癥狀在治療后基本或徹底消失,血常規(guī)等各項檢查指標水平恢復正常;有效:白血病癥狀在治療后明顯減輕,血常規(guī)等各項檢查指標水平雖然沒有恢復正常,但已經有顯著改善;無效:白血病癥狀在治療后沒有減輕,血常規(guī)等各項檢查指標水平沒有任何改善,或病情加重發(fā)展,或患者死亡[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白血病輸血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白血病輸血治療總有效率達到69.1%,治療組達到9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白血病輸血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 治療組患者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在輸血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項目CD3+CD4+CD8+治療后59.86±4.25ab 32.69±3.51ab 28.97±4.12ab對照組(n=42)治療前45.26±4.3722.16±2.5220.84±3.42治療后53.19±4.54a 28.57±3.10a 24.45±3.20a治療組(n=42)治療前44.09±5.1323.34±3.0621.19±3.54
2.3 在輸血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 治療組患者在輸血治療期間僅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治療計劃共實施(26.91±3.50)d,治療組(21.05±3.19)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白血病屬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的一種類型,該疾病在發(fā)病的時候患者的骨髓中會出現異常的原始細胞和幼稚細胞,病變會對患者的肝、脾和淋巴結等重要器官造成廣泛性的浸潤,患者由于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嚴重的抑制,而導致有貧血、出血傾向、免疫功能下降等情況產生,同時目前臨床對白血病進行治療以化療為主,在對腫瘤細胞進行殺滅的過程中也會一并對宿主的正常細胞造成一定的破壞,故有必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實施輸血治療[5]。
既往的臨床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輸注含有白細胞的血液制品,導致輸血相關性免疫抑制反應產生的可能性較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白細胞及其相關產物導致患者機體的免疫細胞產生一定的耐受性,甚至發(fā)生凋亡,使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水平明顯下降;輸血相關性免疫抑制現象的產生,還有可能與血液制品的實際儲存時間有一定的關系,隨著血液制品的儲存時間的不斷延長,在白細胞表面所存在的一些活性代謝物質及表面的HLA等可溶性多肽類物質就會大量的釋放進入到血液內部,在輸入到受血者體內之后,其機體的免疫功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6]。上述現象的存在會可能導致接受輸血治療的白血病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使疾病復發(fā)率及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7]。
在庫存的血液制品中白細胞通常情況下被認為是不需要的成分,正常情況下白細胞在離開人體24小時以后其功能就會基本失去,且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可能性較大。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可以使非溶血性發(fā)熱反應出現的可能性降低,避免發(fā)生HLA同種免疫及血小板無效輸注等異常現象,同時使白細胞相關傳染性病原體的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止輸血相關免疫抑制綜合征的產生[8]。
[1] 馬紅麗.2009-2011年洛陽市5家醫(yī)療機構294例輸血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3):159-160.
[2] 楊洋,楊波,蔡力力,等.自體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1):58-59.
[3] 李春.去白細胞輸血對于惡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2,18(11):1601-1602.
[4] 楊眉,羅洪,舒彬,等.1786例血小板輸注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4):1038-1041.
[5] 武楊屏,戚少蘭,王有芬,等.61例輸血不良反應病例的回顧性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4,16(2):166-167.
[6] 劉俊紅,杜忠斌,李惠霞,等.去白細胞輸血對于惡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2(11):1770-1771.
[7] 袁志軍,張婧婧,楊志美,等.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和免疫產生意外抗體的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5,42(12):2296-2298.
[8] 宋楊.血液分析檢驗急慢性白血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7,23(6):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