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彩霞
(江西省浮梁縣中醫院(浮梁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景德鎮 333400)
--臨床研究--
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規檢驗的應用價值探析
臧彩霞
(江西省浮梁縣中醫院(浮梁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景德鎮 333400)
目的分析探究在血常規檢驗中應用不同的采血方式對其效果的影響。方法將64例行血常規檢查的體檢者按數字法將其分成兩組進行研究:分別為常規組(末梢采血)和研究組(靜脈采血),每組32例。采血完畢后,通過專業儀器對常規組體檢者和研究組體檢者進行血常規檢測,觀察分析兩組體檢者的血常規檢查數據,并對其血液指標進行比較。結果常規組體檢者的Hb、RBC、PLT等血液指標水平低于研究組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WBC指標高于研究組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靜脈血采集方法用于血常規檢驗中,其穩定性以及準確性比末梢血采集方法更優,且臨床應用價值高,適合進一步推廣。
血常規檢驗;靜脈血采集;末梢血采集;血液指標;應用價值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血液檢驗方式[1]。人體血液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為有形細胞和液體,而血液細胞是血常規檢驗的對象,其檢查內容包括:血小板、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等[2]。血常規檢驗是輔助醫生檢查、判斷病情的最要手段之一。血常規檢查的采血方法有多種,常規的采血方法一般是采集耳垂或是指端末梢血,隨著醫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血細胞計數儀的廣泛應用,靜脈采血已成為主要的采血方式[3]。目前,本院對64例行血常規檢查的體檢者采取了兩種不同的采血方法進行研究,現作總結。
1.1 臨床資料 按數字法將64例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間接受血常規檢查的體檢者進行分組:分別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各32例。研究組中有女14例,男18例;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43.12±4.62)歲;其中,有6例泌尿系統疾病體檢者,8例呼吸系統疾病體檢者,5例婦產科疾病體檢者,8例消化道疾病體檢者,5例其他類型疾病體檢者。常規組中有女15例,男17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43.78±4.35)歲;其中,有7例泌尿系統疾病體檢者,9例呼吸系統疾病體檢者,5例婦產科疾病體檢者,7例消化道疾病體檢者,4例其他類型疾病體檢者。比較兩組體檢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 采血前告知體檢者保持心情平靜,兩組體檢者均于早上空腹時進行血液采集,血液標本采集均嚴格遵循正確的操作規范,嚴格包裝密封。每位體檢者均進行兩次采血操作,即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各1次,方法如下。
(1)靜脈采血:采用一次性的采血針與真空抗凝管連接采血。取體檢者的肘臂部靜脈作為采血部位,如果肘臂部靜脈不夠明顯,則選取手背或是內踝等處進行采血,采血完后叮囑體檢者休息,幾分鐘后再進行末梢采血。
(2)末梢采血:首先對中指指端進行輕柔按摩,促使指端組織充血,然后使用乙醇棉簽對采血部位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待到干燥之后,使用一次性的消毒采血針從體檢者的中指指端內側進行穿刺(深度約為3 mm左右),后立刻出針,待第一滴血自然流出之后,使用消毒的干棉球將其擦去,后用微量吸管吸附流出的血液,最后對傷口進行止血處理,使用真空抗凝管分別保存體檢者的采集血液。
(3)檢測:將血液混合均勻后,在采血后的兩小時內,使用血液分析儀對血液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體檢者的血液指標狀況,其內容包括: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血小板(PLT)、白細胞(WBC)四個方面[4]。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時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體檢者的Hb、RBC、PLT等血液指標水平比研究組體檢者低,WBC指標水平比研究組體檢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體檢者的血液指標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體檢者的血液指標狀況比較(±s)
P值<0.05<0.05<0.05<0.05項目/L/L/L/L常規組(n=32)102.47±4.383.11±0.23203.25±26.216.97±6.87研究組(n=32)114.61±9.493.79±0.31241.86±73.374.11±0.15 t值2.173.682.053.26
人體血液具有多重作用,它可以通過循環系統參與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調節和維護機體酸堿平衡以及新陳代謝[5]。在病理的狀況之下,血液系統往往會發生改變,進而對身體組織器官造成影響,而血液檢驗則可為疾病的診斷、鑒別提供重要的依據[6]。當前,比較常見的用于采集血液的部位有動脈、靜脈、以及毛細血管采血,臨床上常根據病情、環境等情況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部位進行血液采集,但最為常用的是末梢采血,由于該采血操作比較簡單,且不會造成太大的出血量,因而被廣泛應用[7]。雖然末梢采血有諸多的優勢,但相對于其他組織部位而言,末梢的血液循環作用比較差,且出血速度容易受個體狀況和環境、溫度等影響,導致采集時間長,采集過程費時費力;同時,在采集過程中,血小板黏附和組織液的混進容易導致血塊的產生,使其常規血液檢查的數值與實際數值出現較大的偏差,進而增大誤診的風險[8]。靜脈采血由于是選擇肘靜脈部位進行血液采集,此部位的血液循環作用強,流動速度快,不易受環境、進針深度、患者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且該部位比較容易抽取血液,可以減少其他雜質摻雜進入影響血液成分,因而,其穩定性相對于末梢采血要好,能更真實地反映人體的血液指標狀況。
本次研究中,對兩組體檢者采取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血液采集,研究組體檢者采用靜脈采血的血液指標檢測結果優于常規組體檢者采用末梢采血的結果,研究組體檢者的Hb、RBC、PLT等血液指標水平高于常規組體檢者,其WBC指標水平低于常規組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檢驗中使用靜脈血采集方法進行血液采集其檢測結果的準確度比末梢血采集方法高,且穩定性好,適合臨床應用。
[1] 王慧,江志奎,尹良平,等.不同采血時間與采血方式對心血管疾病檢驗數據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6,4(22):695-697.
[2] 李曉峰,常紅葉,齊力,等.臨床血常規檢驗中不同采血方式的結果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6(20):1021-1022.
[3] 張斌,張建坤.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S2(27):555.
[4] 杜勇.探究不同采血方法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22(9):252-253.
[5] 張智慧.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4(8):256-257.
[6] 劉松堅.網織紅細胞參數對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的診斷價值[J].中國療養醫學,2014,2(23):100-102,193.
[7] 張書麗.靜脈血與末梢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信息,2015(31):208-209.
[8] 何新民.末梢血與靜脈血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當代醫學,2016,22(12):43-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