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峰
(江西九江學院附屬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臨床研究--
激光虹膜周切聯合成形術對早期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效果研究
曾曉峰
(江西九江學院附屬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探析激光周邊虹膜成形術(LPI)、虹膜切除術的聯合療法對閉角型青光眼(PACG)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60例PACG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激光虹膜切除,實驗組在虹膜切除后行LPI。對比兩組眼壓控制、并發癥情況。結果兩組隨訪時間、治療成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并發癥(23.33%)高于實驗組(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LPI、虹膜切除術的聯合療法對PACG的治療效果良好,患者眼壓得到良好控制,并且術中、術后并發癥較少,因此值得應用。
激光周邊虹膜成形術;虹膜切除術;閉角型青光眼;臨床療效;并發癥
PACG為常見疾病,該病極易致盲,而及時發現、盡早確診、有效治療是切實預防其致盲的主要途徑。據調查,我國的PACG患病率較高[1],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及健康為題。傳統藥物以及手術治療最終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因此相關醫者、專家一直積極尋求新療法[2]。其中LPI與激光虹膜切除這兩種術士療法不但療效好,而且簡單安全,在最近幾年已經逐步發展為PACG治療中的常用手術。為切實了解該激光療法對PACG的療效性,本院進行了臨床案例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就醫的PACG病例中選出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實驗組女21例21眼,男9例9眼,年齡50~76,平均年齡(59.7±5.4)歲;對照組女22例22眼,男8例8眼,年齡50~73,平均年齡(59.3±5.8)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治療采用虹膜切除術。術前滴眼液(1%匹羅卡品)連續滴用4次,每隔5 min/次。在接觸鏡下實施激光儀操作,將激光能量的初始單脈沖設為4~11 mJ,隨后觀察虹膜對激光的實際反應,適當增加激光能量的具體參數。激光孔直徑通常在0.1~0.2 mm之間,且一般置于上方偏鼻側部位,在LPI進行前,需先對患眼虹膜進行激光(532)削薄處理,以促使激光擊射能夠獲得1次性成功。
1.2.2 實驗組 虹膜切除術完畢2~3 d后,行LPI治療。滴眼液(2%匹羅卡品)每隔5 min滴用1次,連滴2次,每次滴用5%噻嗎酰胺1滴并進行局部麻醉。用倍頻為532 nm的激光作全周LPI治療,200 mw激光的能量時間參數設為0.5 s,斑駁的大小參數設為500 μm。在激光后使用復方地塞米松和5%噻嗎酰胺兩種滴眼液進行常規處理,前者4次/d,后者2次/d,連續用3 d。
1.3 觀察指標 隨訪調查兩組病例后期眼壓的成功控制情況,治療完全成功率=未用藥可控制率,治療條件成功率=(未用藥可控+用藥可控)/例數×100%;記錄兩組病例術中、術后階段并發癥情況,并予以對比,指標有虹膜出血、眼壓急劇升高以及角膜內皮灼傷。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0.0版統計軟件對相應數據進行有效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1 治療結局成功率對比 實驗組隨訪(121.30±22.37)d,對照組隨訪(110.56±29.11)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1,P=0.37>0.05);實驗組治療完全成功率為56.67%,條件成功率為73.33%,同對照組的50.00%和60.00%均相對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結局成功率對比(n)
2.2 術中、術后并發癥對比 對照組在術中、術后時間段內共出現7例(23.33%)并發癥,實驗組僅出現1例(3.33%)眼壓急劇升高并發癥,實驗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中、術后并發癥對比(n)
急性PACG分為繼發性及原發性兩種,在一般情況下,PACG的發生同眼前節的解剖結構、晶狀體間有密切的關聯性,其發病機制為瞳孔阻滯原因導致房角發生急性關閉,進而造成患者眼壓出現急劇升高現象[3]。在PACG發病初期,且房角尚未發生緊密粘連關閉,若及時用藥給予治療則能夠使患者眼壓降低,并促使房角重新成功開放,然而一旦持續時間過久,房角粘連范圍就會大范圍出現,此時用藥療效較差。而激光治療使用的LPI及虹膜切除術,則是損傷較小、治療相對安全的新治療方法。LPI主要是依靠光凝患者虹膜根部來削薄周邊虹膜,與此同時,在光凝過程中,因虹膜發生收縮而產生的生物牽拉性作用能夠使得黏附性,亦或疏松性粘連房角在關閉后重新開放[4]。
有研究指出,相較于急性PACG,慢性PACG患者的瞳孔阻滯情況并不明顯[5]。而除瞳孔阻滯這一現象以外,慢性PACG患者還存有類似周邊虹膜堆積等其他類型的非瞳孔阻滯病理機制,這些同樣也能夠成為房角發生粘連的誘因。目前關于慢性PACG這一疾病的治療原則尚未予以確定[6-7],而傳統手術則堅持如下原則:房角粘連超出180°者采用小梁切除術療法。但術中或術后會有較多并發癥出現,并且從遠期角度看,其降壓效果嚴重欠缺確切性,由此可見,尋求一種具備安全性且療效更理想的PACG臨床治療方法格外重要。
在藥物治療及控制無效的急性PACG治療中,LPI已被廣泛使用[8],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大光斑且長期低功效的激光,對虹膜根部予以作用,在生出收縮性的灼燒棗之后,將處于光斑周圍一應虹膜組織都盡量拉向該光斑中心處,進而對該光斑處的相應虹膜基質進行壓縮。該治療機制中,短期收縮效應同膠原受熱后收縮間有一定關聯,而其長期效果則是在增生性纖維膜發生的收縮相關。在本研究中,先行虹膜切除,再進行LPI治療,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虹膜切除以后眼壓急劇升高的可能性,同時也有效消除了引起瞳孔阻滯與房角粘連的內在因素,使眼壓有效降低。
綜上所述,LPI、虹膜切除術的聯合療法對PACG的治療效果良好,患者眼壓得到良好控制,并且術中、術后并發癥較少,因此值得應用。
[1] 鄭策.早期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應用激光虹膜切除術治療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4):111-112.
[2] Park JH,Kim HS,Lee TH,et al.Iris-t rabecular Contact Index Change af ter Cataract Surgery in 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J]. Journal of the Korean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2016,57(9):1400.
[3] 邊俊杰,戴惟葭,劉大川,等.應用OCT評價激光周邊虹膜成形聯合切除術治療臨床前期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J].國際眼科雜志,2015,15(12):2107-2109.
[4] Narayanaswamy A,Baskaran M,Perera SA,et al.Argon 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 for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 Randomized Cont rol led Trial[J].Ophthalmology,2015,123(3):514-521.
[5] 蘇玉英,王晶晶,夏智渝,等.激光虹膜切除術在早期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中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6,35(10):186-187.
[6] Wright C,Tawfik MA,Waisbourd M,et al.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n update[J].Acta Ophthalmologica,2016,94(3):217.
[7] 張樂,張堅.激光周邊虹膜成形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0):24-25.
[8] 王良海,陳輝,王洪濤,等.微小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7,23(18):14-1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