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中,甘桂榮,廖波,李彥,吳東
(宜春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江西 宜春 336000)
--臨床研究--
農療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影響研究
劉世中,甘桂榮,廖波,李彥,吳東
(宜春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江西 宜春 336000)
目的探討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農療對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6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研究,根據患者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農療組,各30例,對所有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對所有農療組患者采取農療輔助,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結果農療組患者治療1年后PANSS陽性、陰性及一般精神病理癥狀評分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農療組患者治療1年后IPROS、SSPI評分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農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復效果。
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農療;精神癥狀;康復效果;社會功能
精神分裂癥是病因尚不明確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壯年中發作。當前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約有10%患者存在攻擊行為,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給社會及家庭均帶來極大負擔[1]。精神分裂癥屬于慢性疾病,許多患者受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及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常需長時間住院治療,許多患者長期脫離家庭、社會,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均受到極大影響,也直接影響患者回歸社會,影響患者預后。目前康復訓練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治療中的重點內容,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康復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療效及社會功能。農療是康復訓練的一種,本院為了解農療對患者療效及社會功能的影響,對6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了農療輔助治療,并與常規藥物治療實施了對比,以下就治療效果行回顧性總結。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間本院收治的6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研究。根據患者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農療組,各30例,常規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6.5±8.2)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6±4.3)年;農療組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6.4±8.5)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7±4.5)年。對常規組與農療組患者臨床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實施比對。
納入標準: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陽性癥狀較為平穩患者;臨床檢查并參照《ICD-10精神和行為障礙診斷標準》確診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時間>1年;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治療。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及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狀態患者;癲癇疾病患者[2]。
1.2 方法 對所有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如奧氮平片治療。
對所有農療組患者采取農療輔助治療,進行農療前由相關管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農療的相關注意事項、安全知識及相關農業知識,進行培訓后才能進行農療過程。在農療康復基地中將基地劃為小區域,分為花卉區、果樹區、蔬菜區,并設立休閑區,在休閑區內設置相關休閑設備、娛樂健身設備等。進行農療過程中,由管理員指導患者進行整地、施肥、瓜果種植播種、澆水、除草、采收等,每天農療時間>1 h,每周農療時間5~8 h,可根據患者實際體力狀況及耐受狀況調整勞動時間,患者勞累時及時停止勞動,指導患者在休閑區休息,避免患者出現心理抵觸;農療過程中,管理人員加強巡視,及時給予患者指導,并預防安全事件發生;在勞動后及時對勞動狀況進行點評,對于表現良好患者可給予適當物質獎勵;并定期組織相關勞動比賽,設立適當的獎金作為獎勵[3]。治療時間為1年。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癥狀狀況。采取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評價,評價內容分為陽性癥狀(7項)、陰性癥狀(7項)、一般精神病理癥狀(16項)三類,每項1~7分,分數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4]。②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康復效果及社會功能狀況??祻托Ч扇∽≡壕癫∪丝祻童熜гu定量表(IPROS)進行評價,共36項,每項0~4分,分數越高患者療效越差。社會功能采取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進行評價,共10項,每項0~2分,分數越高患者社會功能越差[5]。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軟件行數據處理分析,精神癥狀、康復效果、社會功能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癥狀狀況分析 農療組患者治療1年后PANSS評分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癥狀分析(±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癥狀分析(±s,分)
注:與常規組相比,aP<0.05
項目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癥狀總評分常規組(n=30)治療前21.5±2.430.6±4.335.4±2.587.2±4.6治療1年20.4±1.828.4±3.531.1±2.487.1±4.2農療組(n=30)治療前21.6±2.130.5±4.135.5±2.380.5±3.1治療1年18.7±1.9a 23.1±2.7a 22.4±2.1a 63.2±3.4a t值3.5586.56714.94220.594 P值0.0010.0000.000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康復效果及社會功能狀況分析 農療組患者治療1年后IPROS、SSPI評分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康復效果及社會功能狀況分析(±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康復效果及社會功能狀況分析(±s,分)
注:與常規組相比,aP<0.05
項目IPROS SSPI常規組(n=30)治療前73.5±8.415.7±2.1治療1年55.2±7.412.4±1.8農療組(n=30)治療前73.4±8.115.6±2.4治療1年36.5±6.9a 7.8±1.6a t值10.12310.462 P值0.0000.000
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表現為慢性或亞急性起病,患者常出現知覺、感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調。部分患者隨病情加重將出現認知功能損害,導致不良行為出現,威脅患者及家屬身心安全[6]。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病程長,治療難度較大,病情反復發作,患者多采取封閉式醫院管理,但患者長期住院將引起患者與家庭及社會接觸逐漸減少,將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能力及社會功能,影響患者回歸社會。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見方式,但臨床采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多能改善患者陽性癥狀,對于患者陰性癥狀及一般精神病理癥狀改善效果不佳,因此難以改善患者社會功能[7]。農療是臨床康復治療的常用方式,主要是通過實施適量農業勞作配合康復治療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技能,促進患者機體恢復的常用康復訓練方式[8]。本次研究中農療組患者治療后精神癥狀、康復療效及社會功能與常規組相比均明顯較優,且在精神癥狀方面,農療組患者陰性癥狀及一般癥狀改善效果更為顯著(P<0.001),說明農療有效改善患者康復效果,為患者回歸社會提供基礎,且農療可能通過改善陰性癥狀及一般癥狀來改善陽性癥狀。農療優勢較多,包括:①采取農療時保證患者適當勞動,可促進患者身體機能恢復;②農療時患者可在勞作中轉移注意力,減輕病態體驗,改善負面情緒,促進患者康復;③農療中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管理人員之間交流互助增多,可提升患者交流能力,可改善患者社會功能,為回歸社會提供基礎;④農療時加強對患者的鼓勵、表揚、獎勵可促進患者認知自身價值,提升患者生活信心及農療積極性,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此外,在殷瑞玲[5]的相關研究中提出對農療患者給予適當經濟補償可通過減輕家庭負擔來改善家屬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本次研究尚未涉及患者與家庭關系之間的細化研究,在未來研究中可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了解農療的更多優點,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多依據。
綜上所述,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農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復效果及社會功能,運用價值高。
[1] 郝軍鋒,王美,劉聯琦,等.多專業團隊介入農療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3(10):43-45.
[2] 張士巧,崔衛東,趙幸福,等.“小組式”農療改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2(7):967-970.
[3] 劉建明,何東東,湯景文,等.系統化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20(3):41-42,52.
[4] 易海華.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10):155-156.
[5] 殷瑞玲.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康復作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10):147-148.
[6] 李日照,王學林,孟勁標,等.協助式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5,45(5):47-50.
[7] 張士巧,崔衛東,王嵐,等.農療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治療的意義[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2):128-129.
[8] 江細英,晏星輝,付吉.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11):103-1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