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2016年年終,《電子競技》雜志的年終盤點上把年度人物給了“迷妹”群體,作為真正改變電子競技盈利模式的群體,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我們一直保持著對這個群體的持續關注,希望可以得到更多關于粉絲社群和迷妹們的故事。
一年之后,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一個月里,雖然LPL的隊伍沒能把召喚師杯留在中國,但是中國英雄聯盟粉絲卻成為各大主流媒體熱議的對象。通過一年的積累,無論是在理論上的積累,還是實地的調查讓我們正逐漸揭開這個社群的神秘面紗。
在龐大的消費能力,瘋狂的追隨甚至是完成一個個明星的塑造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結構繁雜,彼此交織的粉絲社區,沒有任何一個粉絲能夠代表這個社區,而每一個人又是社區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最終,在經歷了無數次選題會之后,我們決定最終把選題鎖定在英雄聯盟項目的粉絲,因為不同游戲背景,不同年代,不同玩家社群都會讓隨之派生出的電競項目粉絲產生明顯的差異。即便是只講英雄聯盟項目的粉絲,我們依舊需要逐一來回答下面的問題。
他(她)們是誰?
因為他(她)們干了什么,所以把他們歸為粉絲?
以及最重要的,她們很多時候為什么會做出這些行為?
三種逐漸清晰的粉絲群體
在《見到你,很高興》一文中,作者嘗試描繪了一些畫面,這些粉絲都是出現在這次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上的觀眾,其中每一個人都是英雄聯盟項目的觀眾和粉絲。
我們先按照了解《英雄聯盟》這款游戲的方式來拆解,利用之前的游戲經驗和在游戲社區內的活動成為游戲玩家,之后逐漸開始接觸游戲內推廣的賽事內容,逐漸成為賽事粉絲。這是英雄聯盟粉絲中最主要的群體,他們以男性為主,網吧和大學宿舍是最主要的場景。換言之,他們多數在重度游戲玩家和大學生這個兩個角色所處的時間里有高度的重合。
這也是為什么這次會有很多人選擇用這次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來完成祭奠青春的儀式,而不是單純去享受觀賞比賽帶來的感官刺激。從人數上來說,這一部分粉絲是最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和之前一些電競項目的粉絲比較類似。
如今,這些粉絲的身份看上去可能千差萬別,但共同點也十分明顯,深度游戲和校園時光,再向下推導一步就是粉絲為這個項目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最終形成了關聯。
很多傳統體育的項目,或者說一般性的興趣愛好,很多時候都和時間的投入成正比。但是任何一個身體對抗類的體育項目,幾乎不可能超過日均兩小時的投入時間,可是電子游戲卻由于對身體的消耗很小,很容易投入大量的時間。
我們把這種關聯定義為經典型的英雄聯盟粉絲。
但是電子競技魅力從來都不只是一幫男孩子聚在宿舍度過奢侈的大學時光,從S3賽季開始,無論是LPL還是其他的官方賽事,都開始被大量的接入客戶端,而那些之前因為游戲角色呆萌可愛而選擇陪男朋友嘗試這款游戲的姑娘又不愿意為了一場游戲的輸贏面紅耳赤,所以看比賽是很多人提到的解決方式,又不讓男朋友覺得自己不愿意陪他玩,同時也不必在一局游戲里被裹挾著。
所以在直播時代之前,游戲客戶端是真正讓粉絲和電競產生關聯的渠道,即使到了今天,通過客戶端的觀賽仍然十分可觀,這一點上是其他電競項目少有的。在游戲和電競之間,這些姑娘是其實更關注電競的部分。
套用之前的方法,我們會發現這類人群中確實會找到更多的女性,而共同是來自于相對空閑的時間和最初目標性不強的瀏覽方式,這看上去更像是周末坐在家里一起看電視劇的模擬。更類似傳統媒體和觀眾之間的關系,他們擁有粉絲圈,但追逐的多數是一些明確的符號化內容,而不像最后一類人會形成很強的類社會關系。
同樣,我們把第二種關聯定義為媒體型的英雄聯盟粉絲。
最后一類粉絲大致集體形成在2015年,這個階段兩個標志性的分水嶺來自于社交網絡將傳統媒體的權力徹底下放,同時,直播開始在中國崛地而起,侵占了年輕人剩余幾乎所有投入在傳統媒體上的時間。
媒體的式微代表的是話語權的改變,粉絲開始決定究竟誰能成為粉絲,而在這個時代下成為英雄聯盟觀眾的年輕人,不少就此開始了自己的明星養成計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現在LPL的明星輔助選手田野(Meiko),粉絲們在社交網絡和直播平臺的幫助下充分的見證了田野和她們一起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分立出一些滿足不同“類社會關系”的分支,現在更流行的說法叫做,姐姐粉、親媽粉、女友粉、“佛系追星”林林總總,這些粉絲之所以會被歸類,主要還是因為他們表達的方式和內容,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常見的社會關系。只不過這樣的社會關系在明星和粉絲之間并非真實存在。
粉絲會單向的按照固有的社會關系模式去處理和明星之間的關系,比如姐姐粉,會像照顧弟弟一樣在微博、直播間表達自己的感情,會往俱樂部快遞零食,有一些真實社會關系上的困擾也會嘗試和明星分享。這類粉絲中女性的比例更大,這一點中國傳統的社會關系也有一定牽連。
在整個類社會關系里,粉絲不斷的聚集,依托社交網絡的影響力讓選手一步步成為明星,這些類社會關系雖然不能得到明確的回應,但是選手一步步人氣的積累,影響力的提升都會給這些粉絲帶來正相關的反饋。
所以我們把第三種關聯定義為養成型的英雄聯盟粉絲。
針對這三類粉絲群體共同構成的英雄聯盟粉絲社區,我可以按照已經的方法去尋找整個英雄聯盟粉絲的一些共性和演變歷史。
更為貼近的接受模式
回到社交網絡打破傳統媒體話語權的問題上來時,我們會發現過去幾年里,雖然權力被下放,但是一種新的權力模式并未真正誕生。作為與社交網絡發展高度重合的一代人,他們習慣接受來自于社交網絡的信息,并對于發酵這些信息樂此不疲。
在和絕大多數英雄聯盟粉絲聊天的過程中,你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們幾乎不會存在對渠道的篩選。微博是多數信息的源頭。每天微博上貼吧里都會充斥著大量被稱為“節奏”的八卦新聞。
在這樣的社交環境之下,相比于傳統體育領域經常存在的粉絲俱樂部和社區,整個英雄聯盟觀眾的社區在獲取信息的渠道上十分松散。這直接導致的是粉絲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許多明星選手的關鍵信息,很多信息也沒有可以核實的方式。而作為賽事最為重要的明星——職業選手,能不能維護好社交網絡和直播平臺就成了至關重要的造星門檻。
不同于娛樂明星和體育明星,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讓他們暴露在公眾面前,電競明星會保持更高的曝光率,如果直播約在身,消失在公眾視野幾天即會引來各種猜測。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節奏,直播和社交網絡同樣也是辟謠的第一陣地,明星的生活更透明,粉絲也通過看上去更全面的渠道接受信息。
這讓很多粉絲都覺得電競明星更容易親近,也更容易在彼此之間建立之前提到的“類社會關系”,但實際上這樣的模式也會有一些以偏概全的情況出現,直播本質上還是一場表演,只是每一位主播需要表演的東西不同而已,而電競選手在可能每天兩三個小時的直播,也會有表演的成分存在。
通過表演一些可能不受人歡迎的部分被掩飾掉,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貼近的接受方式,粉絲會更嚴苛的要求選手的人品和行為,而不是把更多的注意放在職業賽事上的表現。一旦有負面的消息傳出,相比于一般的體育明星,更容易導致粉絲的流失。
一系列的批評和解讀實踐
在整個英雄聯盟的粉絲社區,同樣形成了獨特的批評和解讀實踐方式。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不斷有極具傳播力的網絡語誕生的“背鍋吧”和“抗壓吧”。
粉絲們在這里自發的聚集,形成了一套越來越完善的批評與解讀模式。
在這一點上,不同的電競項目都有類似的社區,暴雪項目多數在NGA,DOTA觀眾喜歡逛超級玩家,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點是在批評和解讀的開放性,而不同點則是英雄聯盟的社區更愿意創造新的網絡語言來完成批評和解讀的過程。相比之外,NGA社區里暴雪游戲內的對白被無縫銜接到了游戲外,而DOTA玩家更喜歡把一個梗玩出一千種花樣。
相比較而言,因為英雄聯盟賽事的觀眾和選手的粉絲人數更為龐大,所以更偏向于通用語言的傳播方式。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徘徊在小眾社區和大眾文化之間的交流形式,相比較王者榮耀的粉絲社區就已經完全過度成為泛娛樂明星的模式。
批評和解讀實踐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社區不斷吞吐粉絲的過程,有相似文化認同的人不斷的聚集。時至今日,背鍋吧有超過120萬的關注,這些人完成了超過五千萬的發帖,抗壓吧的數字還要比這個高很多。
在整個批評和解讀實踐的過程中,經典型粉絲和媒體型粉絲都會有不少的時間參與,反倒是應該最為狂熱的養成型粉絲并不會過分關注這一部分。更多時候他們會以小群組的方式完成對于選手和賽事內容的批評和解讀。
在采訪過程中,Uzi粉絲后援團的相關負責人曾經提到,他們有自己一套完善的內容產出機制,從最基礎的直播錄制,到圖片的收集、處理,再到視頻的剪輯,應援物的設計和制作,甚至是一些其他同人作品的生產。而這些內容又不會流向公眾平臺,會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小范圍內流通。
賽事、俱樂部和選手同時作為內容被粉絲擺上桌案,批評和解讀的過程是一個大粉絲社區之下,粉絲重新劃定彼此之間界限的過程,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觀察追蹤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對粉絲最好的了解途徑。
擁有自己文化生產的特定形式和審美傳統
從粉絲圈的形成到今天也大致不過三十年,之前的粉絲由于溝通工具和條件的限制沒能形成有影響力和持續作用的群體。在短短三十年間,粉絲社區或者說粉絲圈已經正在擁有自己文化生產的特定形式和自己的審美傳統。
所謂文化生產形式,由新的興趣和流程來決定,我們看到WE、EDG、皇族這樣的俱樂部,很多官方衍生品的人物形象和內容設計都來自于一些粉絲中的同人畫師。
從流程上來看,之前很多內容產業的流程都是由專業的內容提供者供給,通過不同的渠道傳播,最終單個的觀眾只能接收信息。新時代下的粉絲社區變成了觀眾同樣會產生內容,而這樣UGC內容甚至在很大程度已經成為主流。
新的流程是游戲玩家獲取游戲內的信息,之后利用游戲的內容將自己的好惡與喜歡的選手關聯,世界賽期間關于英雄聯盟游戲角色薇恩和知名選手簡自豪的同人內容不勝枚舉。
接下來這些內容會在封閉的粉絲圈里傳播,通過其他粉絲來甄選更受歡迎的出來,在美國有專門編輯出版同人作品的出版社。在中國這些素材更多的時候會流向一些內容平臺,最終成為面向更多粉絲的內容或者產品,而這個過程會不斷循環,卻無法打破粉絲社區本社的壁壘。
當不斷循環的時候,一些審美的趨勢就得以顯現。一部名為《SSG.Bang決賽操作集錦》的娛樂視頻,在B站上線一天就有超過四十萬的瀏覽量。這些之前完全無法獲得權力媒體認可的內容,已經在粉絲社區里形成審美傳統,甚至有的粉絲會在比賽之后主動去搜索這樣的內容,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共同愛好者的表達方式和行為習慣。
審美從趨勢到傳統是通過“歸屬感”和“身份感”來實現的。這些文化或者視頻目前還無法用經典的歸類知識體系來定義,但固定的審美的確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形成。
有關聯又存在隔離的文化場所
潛在的解讀是養成型的粉絲對于粉絲之間身份的互相認可更為看重,很多小群組想要進入和離開都有著不低的門檻。這一類粉絲在最初的線上追星之后,逐漸走到線下,并且完成了粉絲之間真實社會關系的建立。在剛剛結束的世界賽上,我們的記者采訪到了很多從線上走到線下,完成新一輪社交活動的粉絲,甚至幾個女生第一次在線下見面,就可以拼房睡在一起。這中間折射出的是極為穩定的身份認可和隨之產生的信任。
對于不熟悉的東西,外部的觀察就很容易把概念放大,英雄聯盟世界總決賽很多時候被當做了電競的代名詞,這其實不是外部觀察者對其他的玩家群體抱有偏見,而是在認知有限的條件下,只能使用包含的概念。
粉絲市場也是如此,即便我們把人群鎖定在英雄聯盟的粉絲身上,實際的情況卻是整個粉絲社區是一個有關聯又存在隔離的文化場所。粉絲之間會存在一些長時間維度上的轉化,但是在任何一個靜止的時間節點上,Uzi的粉絲和MLXG的粉絲重合度并沒有想象的高。甚至相對于養成型的粉絲來講,不同的小群體之間還存在不小的敵意,畢竟很多榮譽是無法分享的。
同時我們之所以將這些小的社區成為文化場所,是因為中間的很多人信奉共同的文化主張,甚至在宣揚的過程中出現了權力的分配和明確的層級和組織。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Uzi粉絲后援團,這個微博粉絲超過20萬人的組織,在過去幾年時間產出了大量與簡自豪有關的文化內容。同時,他們卻很少和皇族俱樂部的其他粉絲互動,別的俱樂部就不必多言。
結局的真相
在繞了一大圈,之后我們最后來試著回答文章開始之初的三個問題。
他(她)們的社會屬性千差萬別,但有同樣的特質,年輕,有相關的審美標準,同時具備自己的文化主張。不同的標準和主張會不斷的將粉絲群體細分,甚至最后的組織可能只是一個十人左右的微信群。
正是因為有了明確而有延續性的文化主張,才真正把他們歸為粉絲,并非因為在某一時刻表達出了對某位選手、某家俱樂部又或者某項賽事的喜愛。
最后一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始終無法給出同行答案的問題,通過一個多月的觀察和了解,更為同行的原因我們可以理解為一部分的社會文化需求在之前的所有身份中都無法得到滿足,所以他們試著去創造一些新的,作用自身也作用于他人的文化。所以粉絲社區歸根結底是一些零星的文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