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張江

嘉陵江畔,青山作證!
奔騰不息的嘉陵江在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蜿蜒曲折,仿佛年輪一般,見證著這個千年古縣的滄海桑田。而有些時刻,注定被歷史銘記,比如80年前那場紅軍戰(zhàn)士血灑沙場的革命戰(zhàn)爭,比如如今這場南部縣干部群眾攻堅拔寨的脫貧戰(zhàn)。一場是為南部百姓謀解放的“革命戰(zhàn)役”,一場是為南部鄉(xiāng)親謀小康的“脫貧戰(zhàn)役”。
使命不同,但南部縣干部群眾初心不忘、矢志不渝、擔當不減。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南部縣3萬余“拼命干部”和10.3萬“拼搏群眾”并肩作戰(zhàn)。截至2016年,全縣貧困人口由10.3萬人減至2.6萬人,貧困發(fā)生率由9.8%降至2.31%,以優(yōu)異成績順利通過貧困縣摘帽驗收!
成績,總是令人振奮,值得南部兒女歡呼雀躍;但成績背后,更令人深思,值得全國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學習借鑒。比如為何南部縣3萬余名干部對自己的幫扶工作底氣十足?為何南部縣貧困群眾對自己能夠如期脫貧底氣十足?為何南部縣在脫貧摘帽接受各級評估驗收時底氣十足?
南部底氣,來自何處?
干部底氣:腳上的泥土多一點
“深山無特產,田地也偏遠。若逢干旱年,飽腹亦困難。”這首打油詩,被南部縣百姓世世代代傳唱著。這方水土確實養(yǎng)活了南部人,但2229平方公里的土地讓131萬南部百姓的光景“缺光少景”,2014年,南部縣仍有10.3萬貧困人口。
弱鳥先飛,南部需要“振翅”追趕,而南部干部,就是翅膀上的一根根羽翼。但如果羽翼未滿,何以高飛?“豐翼壯翅”,在南部縣委書記張根生看來至關重要,“我們的干部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思想的貫徹落實者,是各項扶貧政策的傳達實施者,他們能否用情用心用力投身于扶貧工作中,不僅關系到南部縣脫貧攻堅的成效,更關系到南部縣貧困群眾能否如期實現(xiàn)全面小康。”
為貧困村派最優(yōu)秀的干部,南部縣各個單位、部門毫不吝嗇。南部縣委縣政府要求,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縣級領導、一個幫扶部門、一個駐村工作組、一名第一書記、一名農技員的幫扶力量。1.3萬余名機關干部職工結對幫扶198個貧困村1.4萬戶貧困戶;1.7萬余名鄉(xiāng)鎮(zhèn)機關、學校、衛(wèi)生院等干部職工結對幫扶1.8萬戶插花貧困戶……
張根生認為,脫貧攻堅需要硬舉措,全縣10.3萬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希冀,需要一套讓硬舉措落地生根的“硬板子”!人,不下去不行,走過場也不行。對第一書記實行軌跡管理,差評召回。凡連續(xù)兩次被“黃牌警告”的,一律召回。第一次被召回,由單位副職領導替補,第二次被召回,由單位一把手頂崗。板子打得“重”,也打得“準”,打得“頻”。全縣抽調了150名紀檢干部組建了40個巡回督察組,明察暗訪、當天交辦、限期整改、層層剖析、電視問政、從嚴追責……
任務艱巨,懲罰嚴厲,但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如今這3萬余名干部變成南部縣新時期“最可愛的人”,沒等板子落下,他們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擼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褲腿下田間。在南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一時間展現(xiàn)出了萬眾一心的“四拼精神”:爭分奪秒的“拼搶精神”、挑戰(zhàn)極限的“拼命精神”、不勝不休的“拼搏精神”、萬眾一心的“拼合精神”,形成了南部獨特的“脫貧文化”。
33名縣級干部率先扛起了一面鮮艷的旗幟:縣委書記張根生每次下鄉(xiāng)帶著鍋盔,被群眾稱為“鍋盔書記”,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每天睡眠不足4個小時,妻子評價他“出門狗都追不上,進門風都吹得倒”;縣長任愛民由于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幾個月沒回家,被女兒誤以為和媽媽感情不和;縣委副書記朱仕友主動請纓,掛聯(lián)指導57個村的扶貧工作,每天不分晝夜連軸轉,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縣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楊慶萍連續(xù)下鄉(xiāng)駐村,胃病犯時,由于離不開崗位,在村衛(wèi)生室輸了4天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個感人事例足以說明一切。
南部縣扶貧移民局局長譚必武,2016年當拉扯自己長大成人的大哥去世時,他正在貧困村里檢查扶貧工作,臨大哥入葬時,他才匆匆趕到墓地,拉開棺木看了大哥最后一眼后,失聲痛哭……
南部縣武裝部干部郭小進在三合村擔任第一書記,他一頭扎進村里,產業(yè)項目進入關鍵時期時,連續(xù)幾個月沒回家,妻子的電話一個接一個,他“不近人情”地將妻子的電話拉進黑名單。妻子大怒,幾個月未理他,直到郭小進因勞累過度,口吐鮮血昏迷不醒后,妻子抱著他悔恨痛哭……
魏小杰和妻子都是駐村干部,夫妻倆經常駐村不回家,只剩下上五年級的兒子自己在家。一個周五,他接到兒子的視頻聊天,原來兒子想吃回鍋肉,他就在視頻里指導兒子自己做,等兒子做完后哭著給他打電話,“爸爸,味道不對呀!”而此時的電話這頭,他已哭成了淚人……
南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鴻斌今年因為扶貧工作繁忙3個月沒回家,被鄰居朋友傳言接受組織調查了,他聽到這個謠言后,哈哈大笑……
丟官氣才能沾土氣,接地氣才能聚人氣。各機關單位的食堂連續(xù)虧損,辦公樓里經常只有幾個保安堅守。但在貧困村田間地頭多了更多腳印,貧困戶扶貧手冊的幫扶措施中寫得密密麻麻……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這,就是南部干部的底氣!
群眾底氣:手上的繭子厚一點
“2020年奔小康,沒的問題!”
楠木鎮(zhèn)金埡村59歲的貧困戶馬青然,對自己能夠過上習近平總書記口中的“小康日子”信心十足。不等不靠不要,這是老馬的“致富法寶”。“國家這么幫我們過好日子,自己咋能不努力!”
小康生活,老馬期盼了許多年。2011年,老馬在茂縣打工時,看到當?shù)剞r民種李子發(fā)家致富,老馬動了心,掏30元買了12棵李子樹栽到了自家地里。但由于不懂技術,12棵李子樹并沒有“甜”了老馬的日子。近年來,在當?shù)卣膸头龊椭笇拢像R嫁接了新品種,擴大了種植規(guī)模,去年收入超過7500元。
在南部,大部分貧困群眾和老馬一樣勤勞樸實,在脫貧攻堅中,他們如魚得水,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但也不可否認,仍有部分群眾“不怕窮”,“等靠要”思想仍然嚴重。endprint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十八洞村調研扶貧開發(fā)工作時強調,“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扶貧先扶志,但在部分人看來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志氣和性格不可能短時間改變。南部做到了,把貧困群眾從麻將館領到田間地頭,從揣起手看干部干到擼起袖子加油干,南部有套“秘訣”。
“把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作為系列幫扶措施的‘藥引子。”在任愛民看來,嚼爛了喂到貧困群眾嘴里的飯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如何提升困難群眾的志氣是個難題,需要耐心、信心和細心。
用榮譽打破陋習。南部縣圍繞四川省委提出的“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細化制定16條具體標準,在全縣開展“四好村”創(chuàng)建和“四好”星級示范戶評選。讓陋習參與榮譽之爭,看似荒謬,卻評出了出乎意料的成果。比如在“居住環(huán)境”的評比中,有戶貧困戶家里“臟亂差”,并且拒絕參加評比。當全村人都看著駐村干部在她家墻上貼上“不清理戶”的黑色牌子時,她無地自容,轉身回到房間清理衛(wèi)生。隨后評比中,她家門口多次掛上鮮艷的流動紅旗。
用教育強化自尊。南部縣依托“農民夜校”等多種教育形式,常態(tài)化開展感恩教育、風氣教育、習慣教育等,讓“勤勞致富光榮、懶惰致貧可恥”的理念厚植人心。白天上課、晚上接著學習;入戶勸導、追到麻將館跟著教育;干部教育、發(fā)動孩子親戚繼續(xù)教育。全方位的教育勸導,把貧困戶的自尊心你一磚我一瓦地補全、加固,讓他們自尊自立。貧困戶曹懷清天天等著干部“送小康”。一天,上小學的兒子放學歸來后把門口上的幫扶牌扯下來,當著他的面撕碎,“老師說了,好吃懶做爭當貧困戶可恥,你還不努力干活!”第二天一大早,駐村干部就在脫貧奔康產業(yè)園里看到了他的身影。
用真心換取信任。干部干,群眾看,很大原因是因為貧困群眾對干部的不信任。南部縣委縣政府從干部自身找原因,加強基層黨建,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干群一家親”活動,深入開展助耕幫扶、家訪住夜等十大惠民行動,累計為貧困戶提供搶種搶收等義工服務106萬人次,以干部的真心換取了群眾的信任。南部縣稅務局副局長伏云國剛到雙溝村當?shù)谝粫洉r,以化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為抓手,帶領村兩委先后化解17起村民矛盾,贏取了村民對村兩委和干部的信任。當發(fā)展產業(yè)項目時,村民積極響應,“跟著伏書記干沒錯!”
“貧困群眾有‘等靠要思想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對這部分群眾喪失信心,只顧一味抱怨群眾,而不是從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態(tài)度上找原因。”任愛民告訴記者,不放棄一個貧困群眾,才能做到精準扶貧不落一人。
如今,自暴自棄的貧困群眾少了,艱苦奮斗的多了;怨天尤人的貧困群眾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我雖不能行走,但雙手有的是力氣。苦點累點無所謂,自己努力一點,政府幫一把,一定能過上小康日子!”失去雙腿的貧困戶趙清武,在政府幫助下開起了網店,每天銷售手工面條150余斤。這樣的故事在南部縣數(shù)不勝數(shù)。
自己的小康自己干!這,就是南部縣貧困群眾的底氣。
脫貧底氣:群眾的滿意多一點
脫貧摘帽,不單單是讓貧困群眾口袋里有了“票子”這么簡單,想摘掉貧困群眾頭上的“窮帽子”,得讓他們的困難得到解決,愿望得到滿足。貧困群眾的期望不高,或能吃飽穿暖、或房子不漏雨、或能看得起病、或孩子能上得起學……“兩不愁三保障”,足以讓貧困群眾的臉上綻放笑容。
而在2014年,南部縣在四川省黨風廉政社會評價群眾滿意度考核中排倒數(shù)十名。南部縣痛定思痛,奮起直追,上演了一場“弱鳥先飛”的南部樣本,2016年,南部縣在全省排名上升了109個名次!
成績喜人,每一個上升的百分點都代表著在脫貧攻堅中,貧困群眾的一個個困難得到解決,一個個愿望得以實現(xiàn)。
貧困戶馬素英“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實現(xiàn)了。過去,馬大媽一家五口住在土房子里,處處漏雨,兒子娶上媳婦卻很難領回家。如今,馬大媽一家住上了好房子。一家五口和全縣2335戶貧困群眾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搬進了政府幫建的小洋樓。目前,南部縣投入安全住房建設資金8.4億元,新建和改建住房2.4萬戶,讓所有貧困群眾都住上了安全房。
貧困戶周炳善“看得起病”的愿望實現(xiàn)了。老周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去年因患腦瘤臥床不起,但面對高昂的手術費,一家老小并不發(fā)愁。南部縣“三三制”健康扶貧政策,通過實施基本醫(yī)療保險、商業(yè)保險、民政救助確保群眾看得起病;通過實施城鄉(xiāng)一體供水、基層醫(yī)療機構建設、技術培訓和醫(yī)療聯(lián)合確保群眾看得好病;通過建立完善醫(yī)療數(shù)據(jù)庫、開展健康體檢和巡診巡防、開辟綠色通道,確保群眾看得上病。一套政策“組合拳”下來,老周十幾萬元的手術費到頭來只掏了幾千塊錢。
貧困戶張中路“鼓起錢袋子”的愿望實現(xiàn)了。張中路勤勞能干,但一身力氣使在二畝多地上并沒有“刨”出什么希望,缺資金、缺技術堵死了致富門路,但如今脫貧攻堅讓張中路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村有當家產業(yè),去年他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入股到村里食用菌“脫貧奔康產業(yè)園”,年底分紅7000多元,像這樣的產業(yè)園,南部縣共建設了236個;戶有致富門路,張中路利用南部縣實施的“四小工程”(小庭院、小養(yǎng)殖、小作坊、小買賣)的產業(yè)扶持資金,在房前屋后種了一畝多丑橘,每年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人有一技之長,張中路在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上,學會了電焊技術并拿到了技能證書,“有了證書一個月最少得掙3000多元工資!”張中路信心滿滿。
還有貧困生袁翀實現(xiàn)了“上學深造”的愿望,一庫一卡一冊教育助學平臺實現(xiàn)助學金精準發(fā)放,讓南部縣無一人因貧輟學;貧困戶侯子仲“走上水泥路”的愿望實現(xiàn)了,南部縣5600多公里的公路,讓每家每戶告別了泥巴路;貧困戶黃宗炳“喝上自來水”的愿望實現(xiàn)了,南部縣整合15億元建成6個大型水廠,讓全縣大部分群眾吃上了“安全水”……
“吃不完、穿不完、花不完,咋能不脫貧!”馬素芬說,十九大開幕時,自己和老伴在電視機前聽著總書記作報告時激動萬分,“要是現(xiàn)在二十多歲多好,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我們還沒活夠嘞!”
初心,穿越時空,永志不忘! 2016年,西南大學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南部縣脫貧摘帽進行了評估檢查。結果顯示,南部縣綜合貧困發(fā)生率2.31%,低于3%;脫貧人口錯退率0.06%,貧困人口漏評率0.05%,均低于2%;群眾認可度97.82%,高于90%,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
使命,繼續(xù)擔當,催人奮進。為確保剩下的2.6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xiàn)小康,保證脫貧戶穩(wěn)定脫貧不返貧,南部縣繼續(xù)保持扶持對象不變、幫扶力量不變、幫扶政策不變、幫扶措施不變、幫扶責任不變。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窮帽子”,貧困群眾自己摘!這,就是南部縣的脫貧底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