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偉

優秀的文藝作品始終來源于偉大的實踐。我國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無疑是一場偉大而特殊的“戰爭”,現在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做出決策部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親自發動、親自策劃、親自掛帥、親自督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扶貧開發的新思想新觀點,做出了新部署特別是提出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他進山區、走邊疆、訪老區、入海島——通過這張蜿蜒曲折的扶貧路線圖,人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承諾與擔當,領袖的大國情懷也躍然紙上。
令人欣喜與感動的是,在這場令世界矚目的脫貧攻堅戰中,從中央到地方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動人瞬間。這些感人的故事、動人的瞬間隱含著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基因的激活,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兒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重建。這樣一場偉大的實踐,為文藝家的創作提供了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鮮活素材。
毫無疑問,這場偉大實踐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以文學作品的方式助推脫貧攻堅,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形式新穎,使命光榮,意義重大。湖南籍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的長篇報告文學《鄉村國是》就是文藝扶貧的一個嘗試,也是全景式描寫共和國脫貧攻堅的鮮有佳作。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指導支持下,紀紅建耗時兩年多,深入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等脫貧攻堅主戰場,走過湖南、云南、甘肅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9個縣(區、縣級市)的202個村莊,實地采訪當地脫貧老鄉和眾多扶貧工作者,帶回200 多個小時的采訪錄音,整理出100 多萬字的采訪素材。歷時8個月整理、思考和創作,完成了這部近40萬字的報告文學作品。作品用報告文學形式記載我國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歷史詩篇,尤其描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踐行以人民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中國夢打響了一場波瀾壯闊脫貧攻堅戰的宏大畫面。
這部作品給閱讀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中,有三個方面最為突出。其一,這是“四個自信”的有力顯現。作品描述了基層扶貧干部的努力,基層扶貧干部作風的轉變,以及廣大貧困群眾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這樣的奮斗與精神,是這部作品的生命之源、源頭之水。當然,這更加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堅定了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向讀者呈現出扶貧過程中外界幫扶與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相結合的巨大力量,為解決世界貧困問題呈現了有效路徑與辦法。
如何脫貧攻堅?如何合力攻堅?從這部作品中,我深刻感悟到,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力量對于脫貧攻堅是巨大的。其二,這是“四個偉大”的全面體現。作品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感人的瞬間,呈現出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宏偉進程。偉大事業召喚偉大夢想,偉大夢想開啟光明前景。今天的脫貧攻堅戰背后,是數千年的積淀、億萬人的渴望。這種積淀、渴望,在作品中無處不在。其三,這是“中國精神”與“中國智慧”的生動呈現。這點,我感受最為深刻。作品記述了以脫貧攻堅戰為主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深入開展所呈現出來的巨大成效,以及形成的各種做法和模式。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底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 萬人,占全球每年減少的貧困人口數的30%還要多。無疑,這為全球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創造了全球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無論對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還是加快全球減貧進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都有世界性的意義,必將載入人類發展的史冊。這不僅呈現了“中國精神”,更是給全球的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扎實的采訪,寬廣的視野,深厚的情懷,讓《鄉村國是》不僅有生動的故事,深刻的思想,更是一部帶著溫度,莊嚴而厚重的文學作品。我不敢說這本書有多完美,但敢肯定,這是一部作家用筆來記錄這場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嘗試之作。通過文學作品的方式,營造一個更好的、更加濃厚的全社會參與脫貧攻堅的氛圍,這是人們所期望的。《鄉村國是》這部充滿情懷和溫暖的作品,必將感染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人,讓更多人來關注脫貧攻堅,投身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中。在幫助貧困人口的同時升華自己,促進社會更和諧、更美好地發展,凝心聚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我希望,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到2020年的時候,當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宣布,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扶貧工作將進入緩解相對貧困、促進共同富裕新階段時,呈現給世界的不僅僅有一系列的喜人數據,還將有更多像《鄉村國是》這樣視野寬廣、情懷深厚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不僅是作家和讀者所期待的,更是廣大脫貧攻堅戰的具體實踐者所期待的。
我堅信,若干年后,到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時,我們再回過頭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前、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所發生的這場特殊的人民“戰爭”,我們更會感受到“四個自信”的現實意義與重大力量,更會感受到文學藝術作品的無窮魅力,更會體會到文學作品感染社會、動員社會、營造積極向上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作用。
我期待,更多的讀者能在閱讀《鄉村國是》時有和我一樣,甚至更多更深的感受和體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