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豐+吳華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就要重視以問題為抓手,注重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善于從歷史學科的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在當今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出問題、構建問題能力的培養已經成了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也已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和組成部分。
一、從“學出問題”到“提出有效問題”轉變的必要
我們著力推進學生的自主和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但由于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有限,如果學生“學出問題”都進行自主探究,單位教學時間根本不夠,也會使自主學習走向無序狀態,這樣也就很難實現預定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從而降低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效率的。
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探尋有效方法策略,引導學生既能“學出問題”,更能“提出有效問題”,從而實現從“學出問題”到“提出有效問題”轉變,可以把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學出的問題深入下去,由淺入深,逐漸完善,從而加強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有效性,增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實現預定課程標準教學要求,進一步增強高中歷史教學效果,能夠真正培養學生學出問題、構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出真問題”
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在人的認知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現象,并且通常會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狀態。然而我們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是設置探究背景材料,教師預先設計全部問題,學生來被動地回答問題,問題單一甚至缺乏層次性,學生自己沒有學出自己的真正的問題,更不能有效自主構建探究自己的問題,名義上是學生自主學習,實際上只是稍加改良的傳統教學模式,這是“穿新鞋,走老路”,學生找不到學習上自己真正存在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會越加淡薄,學出問題、構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難提高,更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技能提高,這明顯與當今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要求相違背。所以教師首先要培養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認知過程中真正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現象,引導學生“學出真問題”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狀態,形成強烈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三、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問題,去偽存真提升問題探究有效性
教師在培養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后,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認知過程中真正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現象,引導學生學出的問題有很多,但多數的問題雜亂無章、比較簡單,很少有同學提出能引發思考,激發探究群體探究興趣的、對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有幫助的、能實現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預期學習目標效果的問題。碰到這些問題怎么辦?
首先教師要保護學生寶貴的“問題意識”,不能立即否決學生的問題,要把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引導學生“去偽存真”。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構建的問題,有些是“偽問題”,所謂“偽問題”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的淺顯、常識性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再次閱讀學習教材相關重點段落,就可以解決這些“偽問題”。
其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整理歸納學習過程中遇到“真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歸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構建能引發思考,激發探究群體探究興趣的、對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有幫助的、能實現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預期學習目標效果的問題。
學生經過以上“去偽存真”過程,再次探究自己自主構建的問題,就可以明顯提升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四、引導“存異求同”互學互教,生成提出有效問題能力
學生初次“學出的問題”的絕大多數問題雜亂無章,如果一一給學生自主探究,在規定的單位教學時間內,教師根本無法實現。我們課題組經過多次研究實踐和反思,初步探索出以下解決方法。即教師創設問題探究情境,引導學生把學出的問題“存異求同”,互學互教,從而實現由“學出問題”向“提出有效問題”的轉變。這里的“同”指能引發思考,激發探究的,對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有幫助的、能實現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預期學習目標效果的有價值的共性問題。在“求同”過程中“答異”,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出的非共性問題。
首先教師要創設有效的歷史問題探究情境,選擇的情景材料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要能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提問的愿望,使其從“學出問題”到“提出有效問題”能力得以提升。其次教師要引用小組討論、小組爭論PK,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引導引導學生把學出的問題“存異求同”,互學互教。經過以上環節,教師就可以實現引導學生從“學出問題”到“提出有效問題”轉變,可以把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構建的問題深入下去,由淺入深,逐漸完善,從而加強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有效性,增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鑒于學生歷史學習現狀和能力,教師探尋有效方法策略,引導學生不僅“學出問題”,還能“提出有效問題”,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定能促成歷史學科教學的高質生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