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龍
摘要:武術是中國國粹之一,是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繼承和發揚傳統運動項目在學校體育課堂中的應用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通過對武術課程文化解析,學校改革發展需要,探尋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的可行性,從而建立適合本校的武術校本課程,促進武術課程規范化,有效進課堂,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開發;武術國粹;校本課程
武術課程的改革是我國體育教育事業改革的重要部分,開發武術國粹課程是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發展改革的需要,也是豐富學校體育,改革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具有尚武精神少年的需要。校本武術國粹課程開發是根據學校體育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傳承武術文化,培養少年尚武精神的需要,設計具有本校體育特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具有尚武精神的課程。本文通過學生情況、師資條件、學校特色和社會需要四個方面為切入口,旨在開發出促進我校學生個性發展,傳承和發展校園武術文化的校本課程。其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一、從學生現狀出發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
學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課程活動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通過對學生的體育思想、情感、身體素質情況以及體育項目的喜愛和興趣方面了解,構建能夠適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體育課參與熱情,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培養尚武精神的校本武術課程。從傳統意義的武術教學到注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發展而存在著的校本課程,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我校學生兩千四百多名,在體育課中了解到學生熱愛武術課程內容,參與積極性高,從體育老師教授的五步拳、長拳可以發現學生對武術項目的喜愛和熱衷程度,而目前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武術課,學生練習次數少,為貫徹落實“一切從學生需要出發”精神,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已成必然要求。
二、從師資條件出發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
武術教師是學校校本武術國粹課程開發的主體和關鍵。因為武術老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如知識、技能、經驗以及業務水平,這是武術課程開發的主力軍也是武術課程活動的重要載體,同時校本武術課程的開發需要具備教師篩選、引進、改造和創編。學校三名武術專業出身的體育教師,技能水平高,他們對武術研究也有著一定的造詣,充分利用武術教師知識技能水平和經驗開發武術課程,其他體育教師為之輔助學習,為武術教學增添豐富內容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如武術教師引進武術教材,在教學中挖掘教材,嚴格把關教學內容,選擇國家統編的武術教材,根據本校實情,對教材加以挖掘,先教授其他體育教師,再結合學生身體特點開發校本課程,以保證校本武術國粹課程開發實施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三、從學校特色出發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
學校發展的驅動力和靈魂是學校特色。學校特色的建設不在特色本身,而是特色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使其真正成為助推學校發展的驅動力量。學校體育特色決定著學校體育戰略和制度策略的制定,決定了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和質量要求,影響著學校的品牌價值建設。因此,有特色的學校就是有著生命力的學校。武術文化在我校的傳承和發展有著一定的基礎,加之學校領導對體育特色課程的重視以及學校特色文化發展的需求,力求將武術作為我校體育特色,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樹立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品牌。學校還開設了武術社團,招收愛好武術的學生參加課余訓練,由武術教師帶領參加區、市表演和比賽,也取得了驕人成績。顯然,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已然成為必然趨勢。
四、從社會需要出發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
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她一直伴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而發展著,人們的需要也從物質性需要向精神性需要轉變。武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與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成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蘇州園區教育應時代要求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指出武術是中國國粹之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國體育運動中不可或缺的傳統體育項目,明確提出各中小學體育課必須設置武術課程內容,將武術作為學生必學內容,順應課程改革,為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揚做好保障。學生參加的武術表演和比賽就是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滿足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
綜上所述,武術是中國國粹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研究我校對其開發的可行性分析,從理論和實踐中得知,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響應國家方針政策,落實新課程改革要求,構建學校體育特色,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為下一步整合武術課程資源,開發校本武術國粹課程的研究;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武術課堂的研究;在武術國粹校本課程教學活動中,培養現代尚武精神少年的研究奠定基礎及提供理論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6
[2]陳畢棟.論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J].高教研究,2008,(05):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