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


大年初五,付茂榜家里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親人,他們是貴州省江口縣閔孝鎮平寨村支書楊昌華和幾名村民代表。一番噓寒問暖后,楊昌華從挎包里拿出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那是一封來自大山深處的家書。
“付書記,真誠感謝您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懇請您能留下來,我們舍不得您走。”一張作業紙上,赫然呈現著29個算不上規范的鋼筆字、65個紅彤彤的拇指印。
原來,得知付茂榜駐村任期將滿,平寨村小蘭、小灣兩個組村民聯名寫下了這封感謝信,希望能挽留住這位脫貧致富路上的“筑夢人”。
付茂榜是江口縣委辦文書科負責人,2016年2月被選派到平寨村任第一書記。2017年3月,原本可以回城的付茂榜再次請纓,與平寨村“續約”并立下軍令狀。駐村伊始,他就帶著“盡自己所能,讓群眾滿意”的誓言,謀劃著平寨全村1446人的脫貧大業。
路通人和,小康車開到家門口
平寨村地處銅仁市石阡、印江、江口和黔東南州岑鞏四縣交界處,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356戶、1446人,其中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13戶、23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6.7%,屬于省級三類貧困村。
“平寨山、平寨地、平寨都是旮旯地,晴天滿身灰、雨天五斤泥。”鄉民們幾代相傳的民諺,生動反映出了平寨村惡劣的地理狀況和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
駐村第一天,付茂榜就上演了一場“人在囧途”的現實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吐得一塌糊涂的他感嘆,“沒想到還有這么個老火(艱苦)的地方。”
要想富,先修路。早在20多年前,時任村支書彭天福就多次動過修路的念頭,可一談到籌錢集資,家家戶戶一副苦瓜臉。付茂榜心里明白,一條通村硬化公路不僅寄托著平寨村祖祖輩輩的愿望與夢想,也是考驗他“扶貧大業”的第一道難關。
詳細了解基本情況后,付茂榜加班加點尋求相關政策支撐,一面東奔西跑到發改、交通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一面做群眾讓土地、出勞力的思想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不懈努力,他成功爭取到340余萬元,硬化通村、通組公路8.7公里。還通過“一事一議”項目,修通并硬化連戶路3.2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
“肩挑背馱的日子總算是翻過去了,每到趕場天(趕集日),鄉村客運車直接開到家門口來,上個街、買個肥料方便多了。”該村小蘭組貧困戶楊通文如是說。
路通人和。伴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平寨村可算是駛入了小康“快車道”,也讓付茂榜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很多群眾隔三岔五邀請他去家里吃飯。今年,借助全縣實施“村村通”工程的契機,平寨村申報建設產業路12公里,將實現11個村民小組全覆蓋,目前正在落實中。
業興民富,好日子甜在心坎上
讓付茂榜有些納悶的是,坐落在該村的全市農業龍頭企業——江口綠源水產有限公司發展得風生水起,而村民們卻過著一窮二白的苦日子。
在付茂榜的協調動員下,村里與江口綠源水產有限公司“搭上了線”:由公司提供優質苗種、技術服務、收購保障、資金墊付,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含精準扶貧戶)”模式,發展生態泥鰍養殖70畝,冷水魚養殖50畝,帶動群眾入股42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戶、152人,解決就業崗位42個。今年初,該養殖基地初見效益,實現戶均分紅6000元和集體經濟收益21萬元,帶動了集體和群眾“雙致富”。
在發展致富產業上,付茂榜挖空心思做活山水文章,借力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紅利”,引導村里發展生態油茶產業園1500畝,覆蓋8個村民小組238戶、1190人,其中貧困戶103戶、436人,盛產期可實現戶均增收2萬元。
油茶產業雖然收益高,但見效慢。為讓群眾短時間內獲得收益,付茂榜動員群眾采取“以短養長、以長護短、長短結合”的遞進增長方式,養殖蟲草雞2萬羽、鴕鳥100只,帶動貧困戶15戶、63人,今年已實現戶均分紅2000多元。“現在平寨村山有‘搖錢樹、水有‘黃金魚、地有‘富貴鳥。”看到村里的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在泥鰍養殖基地務工的貧困戶李勝飛說起話來格外有底氣。
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付茂榜結合“小康訊”等工程,協助村里建立了平寨村級電商服務中心,開設“黔郵鄉情江口館”線上銷售平臺,實現農貨出山。截至目前,該電商平臺累計成交1145筆,交易額達69.25萬元。
通過土地流轉金、勞務工資和股金分紅等方式,2017年年初,平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00余元,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8%,已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一步步走上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康莊大道。
耄安稚嬉,老大難成了幸福院
由于路途遙遠,看病難、上學難成了平寨全村人共同的“心病”。村民楊通書反映,“娃娃上個幼兒園,天天得往鎮上跑,真是勞民傷財得很。”
付茂榜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在村里類似楊通書家這樣的情況還有16戶,全村共有幼兒園適齡兒童25名,其中9名兒童因條件限制未能進入幼兒園就讀。
經過調研,形成建議方案后,付茂榜向有關部門作了專題匯報,得到了各級部門的支持,爭取到項目資金80余萬元,新修平寨村級幼兒園。2017年2月,平寨村幼兒園正式開園,25名幼兒從此實現了就近入園,縣里還下派了一名專職幼教,配齊了教學娛樂設施,并解決了營養餐補助。
為了彌補村級“養老”空白,付茂榜攜同村兩委班子,把閑置多年的平寨村級小學改建成了12間可容納24人的村級互助幸福院,將全村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政策兜底戶安置入院,聘請專人照顧老人們的生活起居,讓村里的“老難題”變成了“幸福園”。
“以前我家住的是爛房子,風來風吹,雨來雨淋,付書記讓我住在這里,管吃管住,還有人給我們洗衣服,在這里住得舒服。”談到這些,陳吉弟老人滿懷感激。截至目前,該幸福院已入住10人,其中政策兜底對象7戶、8人,一般貧困人員1人、一般戶老人1人。
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為讓老人們過上順心如意的生活,村里就近流轉了1畝土地,建成了菜園子,還組建了文藝隊,讓老人不僅住得舒適,還有歡聲笑語。
同時,付茂榜還爭取到項目資金30萬元,把閑置的老村委會辦公樓改建成了村級衛生計生服務中心,改造面積120平方米,安置了3張病床,并落實了村級衛生員值班坐診制度,方便村民就近看病就醫。
在付茂榜的抽屜里,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和獎杯,但他格外珍惜那張“紅手印”……
(作者單位:貴州省江口縣委組織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