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祝華

在陜西省略陽縣掛職期間,我和掛職干部交流得比較多,在此過程中發現,幫扶方、幫扶對象和掛職干部這三方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在同一頻道對話”的情況。
貧困縣認為,在脫貧攻堅上升為政治任務、進入沖刺階段的背景下,國家的支持讓建設項目成為可能乃至現實,這也正是貧困縣所期待的。而對于一些送米、送面等形式的慰問以及會議、考察等工作,不去會被扣上思想上不重視、態度上不積極的帽子,去了又沒有實質性作用,背后耽誤的一大堆工作還得加班到深夜完成,有苦難言。貧困縣缺的是科學謀劃能力、市場資源、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識和決心;中央國家機關行業優勢突出,部際協調廣泛,又大多身處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果幫扶工作能圍繞貧困縣巴望的“缺”,這才是雪中送炭。
幫扶單位開展工作大都依據國家下發的正式文件,如幫扶職責規定和考核辦法要求。一些幫扶干部制定《扶貧工作計劃》時,帶著很多的顧慮和擔憂,生怕提法、做法上不小心,對自己和單位的主業造成大影響。雖然《計劃》大都征求了幫扶對象的意見,但各個單位結對幫扶多年,早已形成了送米、修路的“工作慣性”。上報的方案也可能因為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據”,而被急事、要事“插隊”。再加上平時難得碰面,鼓起勇氣的口頭試探,都因相互之間不太充分的對接而產生誤會,碰了釘子也就不再提那茬了。回復意見大都是雙方一再降低期望值后,禮節性的文書往來。“只要不影響我的工作,怎么著都行”成了很多時候最終的選擇。
溝通很重要!貧困縣和幫扶單位大都有著共同的思想教育經歷和行政管理實踐,現在又有共同的扶貧目標。基于此,幫扶單位和幫扶對象應該像兩口子過日子一樣,互相配合推進扶貧工作。不溝通或溝通少,就如同黑夜里遇到的兩個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都下意識地認為對方無益于自己。建立有你來我往的溝通機制,哪怕一個季度一次,情況可能也會好很多。即使頭幾次有爭論也無妨,“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
否則,“婆家”和“娘家”淺嘗輒止般互相猜測和博弈,掛職干部“最優的選擇”,很可能是韜光養晦。因為打破慣性的平衡不是某個掛職干部能做到的。原因有三:一是本地要確保行政決策“一盤棋”;二是行政賦權的規定擺在那里;三是他們看不到“娘家”的態度,掛職結束換人了,留下的工作需要“娘家”繼續主持上一屆形成的“一張藍圖”,才能確保繪到底、出成績。
不過,這又成全了掛職干部的鍛煉訴求。“掛職干部”在中央正式文件里的全稱是“掛職鍛煉的干部”,除了掛職這項工作外,還有“鍛煉”這層意思。韜光養晦的“最優選擇”不太可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只有在深入群眾、了解基層、實踐做事的過程中,你的性格、學識、思維、胸懷等方面的缺點才會一一暴露。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掛職鍛煉的過程,不僅是解決貧困地區貧困的問題,更是解決自己不足的過程。
理解了溝通的重要性,再來看三方不在同一頻道對話的問題。作為幫扶方和幫扶對象聯結的橋梁,有些干部不敢融入,認為融入就意味著放棄自己,要過與原來不一樣的生活。有些干部不想融入,認為自己的主業還在原單位,到這兒什么都不干——不夠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什么都干——你什么意思!有些干部又融入太深,凡事大包大攬、越俎代庖,不尊重地方客觀實際。
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既要融入,用實際行動向幫扶對象證明,掛職干部是真的是來幫助脫貧的,是一個好的合作伙伴。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掛職和任職是有區別的。脫貧和發展的主體責任在當地政府,掛職干部是在當地規劃的大框架下,堅持中央大政方針和工作原則,盡幫扶職責。換句話說,就是既要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做工作,還要堅持出正確的主意,想正當的辦法,做陽光的工作。
溝通的重點是講清楚態度和能力問題。有些工作推進慢、效果不理想,究竟是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到底是“不為”,還是“不能”。這個根本分歧解決了,就有了共同進退的信任基礎。這些問題絕不僅是某一方的問題,雙方只是誰多一點、誰少一點而已。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最初半年只長一寸高,但扎根地下卻達28米。等待雨季來臨,三五天時間就能長到一兩米高。掛職干部也應學習這種精神,深入基層調研思考,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幫助貧困群眾脫貧、放在為他們謀福利上,把根深扎于人民群眾之中,用“墩墩苗”的思想做事和做人,等待將來的厚積薄發。有了這樣的“道”,“術”上就不可能走偏多少。我相信,“術”上無數條的路,總有一條是通向成功的路。
(作者系國防科工局派駐陜西略陽縣掛職副縣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