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杰


“11.11”盛典剛剛落下帷幕,狂歡過后我們感嘆: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電商。而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新模式,電商扶貧對于貧困縣域產業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但隨著農民從脫貧到致富需求的不斷深入,如何把貧困地區的收入模式從生產性收入轉到經營性收入,使農民真正掌握脫貧“主動權”,真正激發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這是當下國家和社會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也是對電商扶貧如何更好地扎根鄉間“接地氣”提出的新要求。
當扶貧遇上“互聯網+”
脫貧戰亟待“升級”模式
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各家電商平臺踴躍投入扶貧工作中,希望利用各自優勢為扶貧事業獻一份力。比如京東啟動產業扶貧、招工扶貧、創業扶貧、金融扶貧四大策略,同時幫助貧困地區建立產業和創出品牌,探索建立長效扶貧機制;阿里將“互聯網+農業”下沉到三四線,電商、就業、金融、旅游、教育、健康六大領域全面創新布局,逐漸形成了全平臺、全生態的電商扶貧體系。
電商巨頭們基于自身特性,布局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多個維度,利用平臺和流量優勢全面助力扶貧。但是談到流量也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平臺方要考慮如何把自身流量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導入到新的商品品類中。同時,流量分配還有一個“度”的考量,即并非導入越精準越好,太過“精準”會流失潛在客戶。重要的是,本身電商巨頭平臺內部可能也在“爭奪”這些流量,相應的流量分配后,恐怕更加無法滿足全國如此眾多的貧困縣域的發展。這也成為電商巨頭們越來越不容回避的問題,也漸漸成為脫貧攻堅戰能否實現跨越升級的關鍵所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當下社群零售時代的影響,每個人都熱衷分享,人際傳播再次變成了商品獲取信任的主要渠道。社交電商逐漸成為極具優勢的線上交易平臺,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未來的發展趨勢。隨著國家對脫貧攻堅戰“精準”升級的政策呼聲越來越高,很多企業的精準扶貧模式在實踐中脫穎而出,其中就包含社交電商的有益實踐。
口碑傳播+高復購率
電商社交化成精準扶貧有益補充
相關行業專家指出,精準扶貧要求扶貧工作的初衷不再是簡單的授人以魚,而要授人以技,再授人以略。近年來,社交電商因其廣泛連接社交圈層的特性,在助力精準脫貧中表現愈發出彩,并逐漸成為引領社會潮流的交易平臺。而移動互聯網化、社交化、本地化,“三化”結合將是農村電商扶貧最重要的基礎,也將會成為其他扶貧方式的有益補充,且會在精準扶貧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社交電商本身屬性來說,是“熟人經濟+信任經濟”。“熟人經濟”是在市場交易中與熟人發生的經濟交易,而在實際扶貧工作中,“熟人”囊括范圍得到延伸,還包含了基于口碑和信任從陌生關系發展而來的熟人關系。社交電商熟人經濟的優勢在于復購率高、口碑傳播快、用戶信賴度高。“信任經濟”是由影響力和人脈來驅動效益的產生,以人為中心來運作的,在人脈上主要體現以社群成員、微信、QQ群等為主的渠道形式展開,信任經濟的重點在于能實現社交關系的裂變。
再來看看貧困縣域產品的特點——季節性強、純天然、品質優良。這些特點使得農產品銷售非常適合網絡營銷,用預售、爆款等方式提前把農產品銷售出去。而上述談到的社交電商高口碑和高信賴度屬性為這樣的優質農產品,營造了一個龐大且高黏度的用戶購買場景。
更重要的是,社交電商的這些本質屬性對消費用戶來說極具吸引力,因為更多的社交場景中滲透購物信息,碎片化的時間可以被很好地利用;購物因社交也具備了更多趣味性;同時,購物體驗在社交形式下可以得到更多形式的分享、互動;購物體驗的分享交流讓用戶獲取更多認同感及價值感。總結起來,社交電商使用戶的購物變得更迅速、更安全、更便捷。
改“輸血”為“造血”
激活農民內生動力
如何借助社交電商的優勢屬性在扶貧工作中提升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市場博弈能力,在實踐中被認為是消除精準扶貧痛點的關鍵所在。
以山西省武鄉縣“三晉微店第一村”為例,其作為社交電商的代表,通過聚焦農村市場,助力精準脫貧靶向明確——帶動農產品上行,激發內在脫貧動力并創造增收,使農民實實在在過上好日子。
“微店”在經過深入地調查和走訪研究后,看到了貧困村的真實現狀:農民沒錢、沒技術、更沒品牌。針對這些問題,“微店”推行“培訓+孵化+服務”工作,對貧困家庭“網創”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扶持,深入底層提供全方位的培訓課程及服務,克服貧困戶低文化、低技能的短板,還利用自己的原生平臺優勢,“開店0成本”,有效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貧困戶魏寶玉就是“微店”社交電商扶貧的受益者,參加完微店電商培訓后,他幾乎毫不費力地用一部手機就開設了自己的“微店”,將用羊糞培育的純天然小米放上了“微店”。他還用直播的方式將小米種植過程展現給顧客,活學活用培訓會上講到的社交推廣渠道,利用朋友圈、社群為自己純天然的產品發聲,20斤小米,從原本只能賣80元升至200元。沒有中間商獲取差價,最后到手的收入自然要比平常高出幾倍。
“微店”將電商與社交屬性緊密結合,在國家政策引領、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書記的全力配合下,開創了社交電商精準扶貧的新模式。這種模式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四點。
首先,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有溫度”的品牌。貧困群眾不僅通過直播來展示種植過程,還經由社交平臺實時推送產品情況,這就摒棄了以往冷冰冰的“買賣”關系,用熱情以交朋友的方式經營店鋪;消費者直接面對“店主”,產品從一粒種子到餐桌都帶著“熱乎勁”。其次,產品承諾更加可靠。消費者與貧困群眾建立社交關系,確保了產品可溯源,農產品的運營從一開始就必須用扎實的產品與用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產品銷售依賴口碑傳播。再者,創新并推廣了以點帶面的脫貧模式。從產品層面,放大產品的多樣性,并互通有無擴大了店鋪商品種類,令貧困群眾無論淡旺季都有收成;從人才方面,通過培養“網紅”農民吸引更多精英加入,來帶動全村,乃至全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這種模式的驅動下,農民開始主動發掘社交電商的玩法,“造血式”提升自主脫貧動力。“網創開店”的創收讓他們重新定義人生價值,“不認窮不認命”的動力更足,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扶貧先扶志,以“微店”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正在著力打造的自主造血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仔細觀察武鄉縣“三晉微店第一村”案例后,我們發現這是經過實踐摸索出來的自主脫貧模式。“微店”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實現流量裂變,貧困戶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社交圈,在信任和口碑的環境下完成交易,達成社交電商的口碑閉環。開店低成本還能夠保證產品持續穩定銷售。重中之重是“微店”專注于農產品上行,能夠通過教育、口碑評價、社會關系等要素對貧困農民生計能力和生計策略的選擇產生影響,賦能農民,激發農村活力,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形成脫貧工作的良性循環。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在企業扶貧的大軍中,我們看到眾多電商各有千秋,有產業扶貧、招工扶貧、創業扶貧、金融扶貧……而社交電商在扶貧過程中脫穎而出,是精準扶貧的有益實踐,它創新性的模式是對扶貧工作的一種有效補充,也為未來精準扶貧厘清了方向。社交電商扶貧方式將“輸血”向“造血”式轉變的脫貧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未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全國會出現更多具有代表性的“電商村”,能夠彌補“輸血”式扶貧的不足,切實運用“造血”模式,從源頭上根本上克服脫貧精神動力不足的問題,讓貧困群眾不認窮,不認命;也希望更多電商平臺能深入一線,有效挖掘可變現資源,為更多貧困戶找到“網創”路徑,最終實現“脫真貧、真脫貧”,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進一步。
(作者系自媒體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