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源


天高云淡,山黛水碧。一條條柏油馬路蜿蜒迂回,一幢幢小洋樓鱗次櫛比,一幅幅社會主義新農村如詩的畫卷徐徐鋪展……如果不是之前已知這是一個貧困村,人們定會以為進入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別墅小區、富裕小鎮。
這就是沿背村,國家級貧困縣江西蓮花的一座小村莊,江西省水利廳定點幫扶的貧困村。
紅色水利開啟新征程
曾經,有一位農村伢仔,參了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并當上了將軍。然而,他卻主動請辭回家鄉務農,帶領鄉親改變落后面貌。這位將軍名叫甘祖昌。1905年3月甘祖昌出生在江西蓮花縣沿背村,1927年入黨,1928年參加紅軍,歷經戰火洗禮,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7年,甘祖昌將軍解甲歸田,帶著家屬從新疆回到蓮花老家當農民,被譽為“農民將軍”。
回到蓮花老家,甘祖昌扎根農村、服務群眾,在帶領鄉親們戰天斗地、建設美好家園的艱苦奮斗歷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而這一切又是從農田水利開始。他帶領村民開溝挖渠,改造600多畝水田,畝產糧食提高了500公斤。他跋山涉水勘測地形,為村里修建了3座水庫,使800畝望天田畝產翻了一番。他依形描圖,在穿村而過的南溪河上建起了多座各具特色的陂壩。他和技術員一道謀劃修建水電站,讓村里家家戶戶裝上了電燈,徹底結束了點煤油燈的歷史。
“淡泊名利、艱苦奮斗,一生為黨、一心為民”。這就是甘祖昌精神。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2015年9月,江西省水利廳扶貧蓮花工作隊進駐沿背村,正式接過傳承了60年的“甘祖昌精神”的接力棒。
彼時的沿背村,共有558戶、1968人,其中貧困戶111戶、281人。村基礎設施薄弱,沒有村級集體經濟,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3200元左右,是一個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
甘祖昌將軍毅然返鄉,風雨滄桑,孜孜以求,不就是為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幫助村民擺脫貧窮生活嗎?然而,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荊地棘行路難。
道阻且長,行則必至。省水利廳一接過軍令狀,便擂響了鼓,揮起了旗。擂響的是甘祖昌為人民服務的鼓,揮起的是甘祖昌精神這面旗幟。駐村工作隊經過深入調研,精準把脈,決定依然從農田水利入手,開啟沿背村脫貧致富之路。
澆筑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徹底解決村民飲水難問題。投資100萬元實施南圳渠道加固、將軍渡槽改造、節水灌溉等項目,讓一渠清水暢流田地每個角落。投資60萬元加固南溪河堤壩,保兩岸安然無虞。駐村工作隊一入駐沿背村,就號脈開出了第一單藥方。
但這些不是拋磚引玉,而是四兩撥千斤。按照《省水利廳定點幫扶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三年扶貧規劃(2015—2017)》,一年要有起色,三年要見成效,沿背村將成為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鄉村旅游示范村、脫貧攻堅先進村、生態文明試點村。
“特色+”打造扶貧產業新模式
1968年,甘祖昌將軍大膽起用因家庭成分是地主而被“清洗”的建筑工程師劉乃基,創造了“一座橋變十二座橋”的故事。今天,駐村工作隊帶領沿背村群眾,轉觀念激活力,以敢于擔當的精神,不斷創新產業扶貧形式。
他們發展“水利+”,向傳統水利要綠色生態。結合南溪河水生態修復工程,打造沿河風光帶,創建水生態文明村。結合水土保持項目,扶持村民創建生態示范經果園,幫助解決了高效節水灌溉經果林地約180畝,扶持23戶貧困戶種植金砂柚110畝。
他們發展“紅色+”,由一抹紅發展成一片紅。籌建甘祖昌干部學院,將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蓮花一支槍紀念館、賀國慶烈士墓、甘祖昌將軍陵園、甘祖昌龔全珍事跡陳列館、劉仁堪烈士故居等紅色景點串聯起來,既有紅色微黨課、訪談互動式黨課、紅色教育采茶劇、紅色情景劇,又有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辦學模式。
他們發展“特產+”,將單打獨斗的鄉村特產打造成規模經濟。成立紅沿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民宿接待產業,引導有條件的村民對空閑房間進行標準化改造,經營民宿,實現在家就業。成立將軍情土特產公司,利用外來學員多的有利條件,統一收購村民的土特產,統一包裝,對外銷售,幫助村民增收。
他們發展“公司+”,引導農戶參與公司經營。2016年,引入浙江東陽養殖大戶,在灣前建設了110畝石斑魚養殖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養殖基地的生產與分紅。2017年,引入120畝皇菊種植項目,貧困戶既可通過勞動獲益,又通過土地流轉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與種植公司合作,獲得分紅。
一個個簡單的加號,加的不僅僅是技術、特效,加的更是群眾的信任和民心。
激發潛能創造脫貧新功能
“2017年,我們爭取縣統籌項目建設資金4000余萬元,用于甘祖昌干部學院建設及村莊整體改造提升。”江西省水利廳掛職蓮花縣副縣長、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彭冬水說。
“我們不僅籌建了甘祖昌干部學院,而且對通村道路進行改造,綠化亮化,對將軍舊居將軍廣場、賀國慶烈士陵園、議事坪等紅色景點進行了改造提升。”駐村工作隊副書記王明補充說。
的確,如今的沿背村,環境優美、村容整潔,雞鴨追逐覓食,清澈的小河里魚兒悠然地游著,人們踩著音樂節拍跳舞……
走在沿背村的小路上,你能看到人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感受到這里處處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一朝面貌變,源于扶貧功。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沿背村山變了,水變了,人也變了。
民宿戶主謝根能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每個兒子都建了一幢三層高的新房。現在兒子兒媳都在外面打工,他要動員他們回鄉創業,充當脫貧致富的先鋒。
彭冬水跟我們算了一筆賬:謝根能家現在拿出4間房做民宿,每個月每間房收入500多元,4間房就是2000多元,一年下來就有20000~30000元。
據統計,截至目前,沿背村共發展民宿35家,共接待6000余學員入住,僅2016年10—12月就實現營收118萬元,村合作社收入38萬元,民宿主戶均增收3.3萬元,有力帶動了村民致富,提高了村集體收入。
2017年,駐村工作隊幫助貧困戶鄧承福申請到了4萬元產業扶貧貸款,養牛4頭、鵝200余只、鴨1000 余只、雞100余只;幫助貧困戶甘奇云申請5萬元產業扶貧貸款,建成養殖基地,養牛2頭、鴨500余只、雞500余只。
群眾的潛能是無窮的。彭冬水告訴我們,下一步將積極引導村民自覺參與到全村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堅定村民脫貧的信心和決心,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徹底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目前,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正幫助貧困戶打造水保油茶基地和獼猴桃基地。同時,因地制宜發展兩種形式的大棚基地。一是采取與專業公司合作的形式,建設高標準農業大棚基地,分區種植瓜果蔬菜,為村里培養技術人才;二是建設簡易大棚基地,支持村內貧困戶、致富能手發展特色觀光、休閑采摘種植。
在談到未來沿背村的產業發展時,彭冬水信心滿懷地說:“重點打造‘兩色:一是紅色產業鏈,充分挖掘村內紅色資源,圍繞創建甘祖昌干部學院,按照‘基地+村組+村民模式,共同推動基地發展和村組、村民致富;二是綠色產業鏈,做足生態文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同時按照‘高效、優質、高產和典型示范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果業、養殖業。”
映日荷花別樣紅,沿背村明天更美好!
(作者單位:江西省水利廳辦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