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貧困,實現小康,是中華民族千年的夢想,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和使命擔當。
北京市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首都意識,堅持首善標準,發揚首創精神,有力推動受援助地區脫貧攻堅,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累計向各受援地投入財政資金189.63億元,實施各類援助項目2650項,派出優秀干部人才1442人次,在京培訓受援地干部人才454期、16640人,動員社會力量捐款捐物4億元,累計助推受援地170萬人脫貧。
頂層設計引領脫貧攻堅
貧困人口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打響了以“兩不愁、三保障”為標準的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考察,先后四次主持召開跨省區的脫貧攻堅座談會,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特別是今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要全面把握深度貧困的主要成因,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并提出了合理確定脫貧目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個方面的明確要求,指明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線圖。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就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作出指示。9月28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召開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汪洋副總理對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提出了明確要求。
北京作為首都,各方面工作都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幫扶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同樣如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代市長陳吉寧反復強調,這是黨中央交給北京的光榮政治任務,是北京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分內的事,按照首善標準,立標桿、做示范;要帶頭以“四個意識”落實對口支援和幫扶協作任務,把新增的資金、項目、舉措,都集中到深度貧困地區。
市支援合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會議,研究重大事項;市領導每年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檢查指導和慰問干部。各區、各部門主要領導每年帶隊赴結對地區調研,將扶貧協作納入工作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援助工作。市支援合作辦印發《關于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通知》等多個配套文件,統籌協調,多措并舉,扎實有效推進各項工作落地生根。各前指和領隊結合“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研究重點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舉措,積極推動,主動作為。市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社會團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加大投入聚焦民生改善
北京對口支援的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在對口支援和經濟合作所涉及的78個縣和沈陽市中,72個是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有近200萬,特別是新疆和田1市3縣、西藏拉薩2區2縣、青海玉樹1市5縣等都屬于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重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重、難點多、要求高。
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持續加大投入,在“十三五”規劃投入212億元的基礎上,額外增加10多億元資金,幫助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工作。在工作中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財政援助資金的80%以上向基層傾斜、向民生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助推受援地170萬人脫貧。北京指導援建的西藏拉薩天然氣采暖工程,被當地群眾譽為“暖心工程”。青海玉樹120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高質量圓滿完工,新建了結古地區供水、排水市政管網200多公里,惠及15萬余人;新建玉樹農牧民住房2900余套,改善了1.3萬人的住房條件。在新疆和田,新建、改擴建4個城鎮水廠,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近30萬人喝上放心水;全面完成了15.69萬戶安居富民、定居興牧任務,新建城市棚戶區改造住房39.06萬平方米,80余萬人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在內蒙古,先后啟動20個整村推進項目,改善了16萬多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北京額外援助1億元支持湖北巴東1200余戶居民黃土坡整體避險搬遷。
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
北京市幫扶的深度貧困地區,既有邊疆地區、地震受災地區,又有移民地區、環京周邊貧困地區。針對不同地區脫貧攻堅的特點,結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科學謀劃好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持項目,真正讓貧困人口受益,切實增強項目建設對脫貧攻堅的精準支持,最大程度地惠及貧困群眾。
在產業帶動上,支持各受援地區推進產業園、工業園、科技園、文化園、農業園等園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支撐產業,扶持旅游文化、民族醫藥、民族手工業、特色農牧業等主導產業,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增收脫貧。德青源、碧水源、寧算科技等北京60多家企業在拉薩投資300多億元,通過產業、就業等有效帶動農牧民貧困人口脫貧。支持和田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標準化廠房建設,引入北京燃氣、華威電廠等50多家企業落戶和田,完成投資36億元,為當地提供8萬個就業崗位;和田17萬畝戈壁沙漠變成綠洲,洛浦北京農業科技示范園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援建玉樹囊謙縣游客到訪接待服務中心,扶持玉樹龍頭企業發展、農牧業合作社培育,從基層解決農牧民就業增收問題。
深入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和“萬企幫萬村行動”,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充分發揮北京的市場優勢,引導深度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進京銷售,支持北京企業到深度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吸納就業、捐資助貧,精準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增收脫貧。每年在京舉辦對口支援地區特色產品展銷會,河北、拉薩、新疆等8個省(自治區)17個地區35個貧困縣的企業參展,參展產品達1000多種,拓展了受援地貧困縣農副產品等進京渠道。扶持拉薩凈土健康產業、奶牛養殖基地等項目建設,在京設立10多家拉薩凈土產品展示廳,利用京東電商平臺,舉辦北京拉薩商品大集,帶動農牧民精準脫貧。支持湖北巴東畜牧業、養殖業發展,支持水源區名特優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引導北京企業到當地投資興業,中關村、北控水務、北排集團、首創集團、北京碧水源、北京光彩產業公司等落戶當地。“品質赤峰”平臺展銷400多種特色有機農畜產品,京能集團、二商集團、北京凱達恒業等一批企業落戶烏蘭察布,促進農牧民就近就業和增收脫貧。引導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光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佳華泰科技有限公司在和田市北京工業園區共同投資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5月動工興建,8月投產生產,截至今年8月,累計完成銷售收入2.5億元,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endprint
發揮優勢開展全面幫扶
北京市堅持把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充分調動當地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北京充分發揮優勢,加大教育、醫療、科技、文化、智力等方面的幫扶力度,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群眾依靠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在教育支援方面,北京市支持受援地新建、改擴建近100所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改善中小學校硬件設施條件;每年選派100多名優秀骨干教師赴受援地支教,培訓受援地雙語教師、骨干教師和中小學校長10000多人次,促進了受援地教育水平快速提升。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高考上線率達到100%,和田地區墨玉縣與和田縣北京高級中學高考錄取率達到80%。北京出資2.5億元援建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派出“成建制”教師管理團隊,短短兩年,高考上線率躍居全區前列。“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得到中央領導肯定并在全區推廣。首都師范大學設置獨立的“京疆學院”,培養新疆學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內地院校都應像首師大一樣用心用情培養新疆學生,進而增進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
在醫療支援方面,北京市開展組團式醫療援助,新建、改擴建20多所地縣(市)級醫院,改造40多所鄉鎮衛生院供暖設施,拉薩市人民醫院及和田地區人民醫院躍升為三甲醫院。每年精心選派醫療專家,填補了當地大量醫療空白,惠及上百萬群眾。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實施“醫療健康精準扶貧工程”,協助完成13.7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免費健康體檢全覆蓋工作。同時,通過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疑難病遠程會診等措施,不斷提升受援地市縣兩級人民醫院的診療水平。大力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的達標建設,積極開展白內障復明工程、貧困家庭兒童唇腭裂、先天性心臟病赴京免費救治等醫療品牌活動,使50萬基層群眾直接受益。
文化支援方面,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注重提升受援地文化軟實力。拉薩文體中心、牦牛博物館以及和田文化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填補了當地沒有大型文體場所的空白,帶動了2000多名當地群眾增收。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吸納600多名當地群眾參與演出,成為當地文化旅游新亮點,德吉羅布兒童樂園的建成,使拉薩的兒童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游樂生活;大型紀錄片《走進和田》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原創歌劇《冰山上的來客》在新疆及援疆省市巡回演出,促進了文化交流,傳播了民族團結的正能量。
干部人才聚力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度貧困是堅中之堅,打這樣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北京市按照“好中選優、優中配強”的選拔標準,派出一批又一批素質好、學歷高、能力強、作風硬的優秀干部奔赴受援一線開展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向各受援地選派了1442人次援建干部和專業人才,深度參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從更新思想觀念、創新思路舉措、組織項目開發,到鄉村治理、公共服務、農民脫貧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對口支援地區自然條件艱苦,有的高寒缺氧,氧氣瓶、安眠藥、救心丸成為援建干部形影不離的伙伴;有的常年沙塵彌漫,惡劣氣候時刻威脅著援建干部的健康;有的處于反分裂斗爭一線,社會環境復雜……面對重重困難,北京援建干部沒有退縮,他們將險惡的環境當作一種磨礪,在工作崗位上牢記首都責任,展現首善風采,發揚首創精神,捧出一顆心,用情用力服務當地群眾。有的長期不能盡孝,連父母去世,也沒有在老人彌留之際看上一眼。有的孩子剛剛出生,就踏上對口支援的征程。有的夫妻雙雙兩屆援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的家國情懷;有的先后四次主動援疆,持續不斷地把北京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到和田,被當地學生親切地稱為“北京媽媽”;有的在艱苦條件下,長期帶病堅守崗位,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有的利用自身專長,幫助當地公安建設DNA數據庫,助推當地破獲疑難刑事案件30余起,被當地群眾譽為“昆侖山下綻放的警花”。他們的執著堅守、辛勤奉獻,在受援地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帶領一批又一批貧困農牧民脫離貧困奔向小康。
北京援建干部們舍小家、為大家,用行動詮釋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砥礪前行,不辱使命,帶著真情真意為當地人民群眾全力服務,為受援地帶去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帶去資金、項目和技術,帶去首都人民的溫暖與關懷。他們當中先后有1000多人次受到全國、北京市、受援地省區的表彰,北京援疆前指智力支援部、規劃發展部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全國扶貧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援藏干部胡巧立被評為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先進個人、援青干部王長遠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援疆老師薛獻軍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北京的首善支援,多次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各受援地黨委政府、廣大群眾也深深感謝北京援建工作,在海拔4600米的青海紅土山埡口,藏族同胞用石頭拼出巨幅“感恩祖國、感謝北京”大字,由衷地表達藏族群眾內心的謝意。
交往交融促進民族團結
北京市始終圍繞“加強交往、加深交流、促進交融”這條主線積極與受援地開展促進民族團結活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市領導與受援地黨政代表團座談,并帶領黨政代表團赴受援地考察調研,慰問援建干部,察看對口支援項目。北京市社會各界,每年組織上千批次到對口支援地區,開展公益、捐贈、慰問、交流、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北京市16個區與受援地區50個縣(市、區、旗)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圍繞精準扶貧,開展形式多樣的援助活動。16個區的主要領導赴受援地區主動對接,簽訂幫扶協議,積極推動轄區內醫院、學校、街鄉之間開展結對幫扶。每年圍繞“民族一家親”主題,精心開展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北京夏令營、宗教人士赴京交流學習、56個民族拉薩行、CBA拉薩行、科學家拉薩行和老戰士、老干部北京行,開展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結對子等民族團結活動。組織河南、湖北水源區群眾代表赴京參觀考察學習,筑牢共飲一江水的深厚情誼。首都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連續7年赴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巴東、南水北調水源地開展近百場文藝匯演、書畫筆會等活動,架起了援受雙方交流溝通、聯系發展的橋梁,增進了受援地人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攜手奔小康的新要求。北京市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聚焦小康、聚力扶貧,以更加昂揚的嶄新姿態,更加扎實的工作成效,奮力譜寫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華章!
(供稿單位:北京市支援合作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