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作為中國較大的城鎮住宅開發商,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絕對算個“另類”:他很神秘,不接受媒體采訪,也不出席各種熱鬧場合,卻從不缺席2772名貧困學子人生路上的重要節點;他總穿大一號的西裝、不修邊幅,卻秉承赤子之心,成為民營企業家扶貧教育創新的典范;20年來,他和女兒楊惠妍及碧桂園集團為全社會捐款累計超過33億元,獲得過7次“中華慈善獎”,卻從不鑼鼓喧天地宣傳,一句“平常事,平常心,盡公民責任”足矣。
2017年,已過花甲之年的楊國強更忙了,“冒傻氣”的行為更多了,捐贈5個億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牽頭捐贈1個億支持“光明扶貧工程”……碧桂園集團在扶貧領域的足跡踏得更深。鐫刻在集團總部大樓外的企業文化宣言“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詮釋著這位民營企業家不一樣的情懷。
一樣的牽掛不一樣的愛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中的話,激勵著全國人民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持續向前沖鋒。對碧桂園集團來說,這場戰役在二十年前就已打響。
楊國強出身貧寒,18歲之前沒穿過鞋,因獲得了政府幾塊錢的助學金才免于高中失學。這段經歷讓他對回報社會、對教育扶貧情有獨鐘。
1997年初,楊國強帶著100萬元支票走進羊城晚報社,稱要捐資設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并委托報社負責發放這筆助學金。同時,他提出兩個要求: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與被資助者簽下一份《道義契約》(注:被資助者有能力后,一定要回報社會)。此后,每年都有100萬元如約到賬,2006年開始每年增加到200萬元。
直到十年后,《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以“感動更多人投身慈善”為由說服了楊國強,這個秘密才最終揭曉。如今,20年過去,9131名優秀貧困學子獲得了資助,他們走向了世界各地,更可貴的是學會了奉獻愛心、回報社會。至今,《道義契約》模式在慈善領域備受推崇。
從此,楊國強堅持教育扶貧的想法一發不可收。2002年,身家5個億的他捐出2.6億元,創辦了純慈善、全免費的全日制寄宿中學——佛山市順德區國華紀念中學,集中優勢教育資源,為全國各地“最優秀、最貧困”的少年提供高中教育,學校承擔學生在校所有費用,并提供助學金直至學生完成學業。
每年,楊國強個人投入國華紀念中學的資金超過4000萬元。相對于金錢投入,還有一樣更難得:集團員工連面都見不上的他,卻能常常抽出時間與這些孩子們座談;孩子們的畢業禮、婚禮等重要場合,他都會出席。這些付出,讓他成為孩子們口中令人尊敬的“楊爸爸”。
2002年創辦至今,國華紀念中學共接收了2772名處于輟學邊緣的學生。因為國華,他們得以追求夢想,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而以奉獻社會為終身追求,是他們在國華學到的最重要一課。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于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這是國華紀念中學校內石碑上的一段刻文,隨著碑文一同落下的還有楊國強貼地而行的謙卑——落款僅為“創辦者”。為人低調的他,所作所為卻都是大手筆,絲毫不低調:
2007年,碧桂園集團出資5500萬元創辦了全免費的國良職業培訓學校,10年來,累計出資1.3億元,資助14466名農村籍退役軍人接受職業培訓,并走上工作崗位;
2008年,碧桂園集團讓汶川桑坪中學1700多名師生妥善實現大轉移,并成功異地復課,成為中國首例;
2013年,碧桂園集團出資4.5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除教授技能外,對學生的人格培養也是學院的重點目標之一,首屆290名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9.66%;
2012年6月,碧桂園集團開始探索將職業教育課堂搬到村子里,開展“送技術技能下鄉培訓項目”,派駐工作人員長期駐扎;
2017年,楊國強捐款1億元啟動“惠妍教育助學基金”,為順德區內因貧困而上不起學的孩子提供幫助;
……
跟隨國家扶貧開發歷程,楊國強創造了無數善舉,同時讓無數善舉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從《道義契約》到國華紀念中學,從碧桂園職業學院到農村職業教育培訓,二十年堅持教育扶貧創新的經驗,讓他在“扶貧必扶智”方面貢獻卓著,被評價為“民營企業家教育扶貧創新的典范”。
“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是對楊國強及碧桂園集團充分的肯定。而對于這位集團掌舵者來說,未來的路更值得思考,正如他對碧桂園職業學院校長劉惠堅的要求:“學校辦得好不好,我只有一個檢驗標準,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去。”
“小村”故事多
在順德區,碧桂園總部大樓格外顯眼:無論樓外樓內,長滿了茂盛植物,恍若置身在森林中。這是楊國強的大膽嘗試,生態、綠色、環保,又充滿奇思妙想。他對前沿和時代的敏銳嗅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可見一斑。這種思維也深深滲透在他的產業扶貧實踐中。
故事一:2009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創造性地提出“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雙到政策。碧桂園集團積極貫徹落實,楊國強選定了交通閉塞、坡陡溝深、污水橫流、條件惡劣的英德市樹山村作為碧桂園幫扶的第一個點。“不想些特殊的辦法,這個村不好脫貧。”于是,5900萬元來了,扶貧“五子登科法”解決了全村房、路、水、電、網問題;“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先進產業扶貧理念來了,一年保、兩年帶、三年推的承諾讓村民的心活了……如今,碧桂園改善民生與發展生產并舉的“綠色產業扶貧模式”,讓樹山村完全變了模樣,別墅成群、山清水秀,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羨慕的好日子。
故事二:碧桂園社會責任部現有20多人,可依舊覺得人不夠用。從2010年開始,楊國強便帶領這個扶貧團隊在廣東建成1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并派遣12名工作人員長期駐扎農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張進銳、孫科、劉剛、楊力、楊曉均、藍興華、梁時……一個個普通的碧桂園員工,用愛和毅力做著不普通的事情。2011年11月11日,孫科和劉剛在樹山村雙雙迎娶了自己美麗善良的新娘,在熱愛的扶貧事業面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踐行碧桂園扶貧理念,為廣東三年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無怨無悔!”
故事三:在今年6月30日廣東扶貧濟困日,碧桂園確認捐贈5億元,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建議,全部用于幫扶省重點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將精準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后隊變前隊。現已確定用于清遠市英德市的貧困村,碧桂園扶貧團隊又全部扎進了農村基層。
說起集團和主席的“扶貧故事”,社會責任部員工滔滔不絕,從落實“雙到”政策到參與東西扶貧協作,廣西田陽央律村、廣東饒平幸福新村、佛岡縣生水塘村、懷集縣下帥鄉、四川馬邊及甘洛等一個個村,都烙下了碧桂園的印記,在獨特扶貧理念的引領下,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我的中國夢”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是楊國強最樸實的夢想。敢想,還要敢做,而他,真的做到了。
作為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涵蓋建筑、裝修、物業管理、酒店開發及管理、教育等行業的國內著名綜合性企業集團,碧桂園充分發揮優勢,在就業扶貧上也不遑多讓:20年來,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萬多個,間接創造就業崗位逾20萬個;對經過職業培訓的貧困人口予以傾斜,首屆碧桂園職業學院畢業生中,有11位月薪過萬元;并對“40~50”年齡段人員給予特別關注。
2017年全國兩會,楊國強繼續帶來《關于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助力扶貧攻堅的提案》。這是他連續第4個年頭為職業教育呼吁。
……
對于碧桂園大量的持續不斷的扶貧投入,最不喜歡被貼“富豪”標簽的楊國強付之一笑:我只是社會財富的掌管者,把錢花在有價值的地方才能突出錢的價值。誠如他所說,碧桂園大部分公益項目都是長期且具策略性的,由扶貧干部親自負責。2013年,集團更是專門成立了國強基金會,進一步規范公益事業管理,確保投放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投入金錢,投入人力,更投入感情,楊國強及碧桂園集團一刻不停歇地在投入、在思考。“我曾經一無所有,我知道貧困是怎么一回事。得益于國家的改革開放,我有了今天的事業,讓我有能力幫助別人……希望更多社會同仁,在力所能及之時,參與到扶貧大業中,幫助貧苦的農民兄弟共同實現中國夢!”
這是屬于楊國強及碧桂園集團的扶貧情懷,這是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中國夢”。endprint